你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你觉得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码知趣


凡际所遇,绝非偶然~

好幸运能在这里遇见你~🍉🍉我是日常问答、日常分享美图的 🍧🍧我这里有许多高清壁纸,🍲🍲如果有你喜欢的,可以留言或评论,🍓看到了就会回复你的哟!🍸


我喜欢读书,而读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和内化于心的沉稳和爱;是爱别人的能力和爱自己的能力的结合。


我们都是普通人,很难记住我们看过的那些书的内容,但在你看书的过程中,有一些东西早已悄悄的进入你的脑袋,并内化于心了。

读书带给我们的不是功利与名利,是一种修养。说得比较含糊,但它确实是这样的存在。冰心说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读书的三种境界,我自己还处在“多读书”阶段,我自己还看不见读书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但我始终坚信:坚持阅读,我能变得更好!


书中有你的世界也有作者的世界。我们每读一本书都会经历别人的人生,或真或假。小学的时候,老师总让我们通过某句话或某段话去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但其实,有些情感是作者本身都没有想过的,但是你体会到了,我认为这不存在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理解能力和程度也就不同……

读书带给我们的有很多,一时半会也表现不出来,但长期阅读一定会带给你很多收获!



芹馆


早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读书也并非什么靠谱和体面的事。“读书无用论”不是现在才流行的。

柏拉图是历史上一言九鼎的人物。就这么一位读书界宗师大佬,却一生对阅读疑虑重重。《菲德罗篇》中,他阴阳怪调地讲了一个古埃及故事:发明文字的神修斯得意地和埃及法老萨姆斯说,读书能让埃及人博闻强识,更加聪明。法老斥责他说,“多才多艺的修斯呀,你可能搞反了。读书只会让人们依赖写下来的东西,依赖外在符号的提醒,不再去思考和记忆。他们这些人,借助文字的帮助,表面上无师自通知道许多事情,实际上一无所知。他们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也就是说,早在2500年前,柏拉图老师就已经向所有人质问:读书再多,不过是件华丽的衣饰,终究都要拱手还人,阅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挺简单的:读书也许并不能增长智慧,但它依然是我们解锁所有世界、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柏拉图能提出”读书无用论”,不还是他在狄奥尼索斯学校广泛阅读给他带来的反省意识。

的确,必须得承认,人类的大脑最初根本不是用来阅读的,我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遗忘中行进。法国神经学家迪昂那本有名的《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早已为我们搞清楚了这一点:人类进化史200多万年,而文字出现不足5千年,大脑能够阅读,其实只是“借用”了部分神经回路。我们的视觉系统在吸收文字信息时天生存在缺陷,你看到的每一页纸表面上很清晰,当你认真阅读时你总以为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但这绝对是一种错觉——因为你真正读到的单词只有全文的20%。

我们似乎也明白,经验比纯粹的“文字语林”的旅行更能让人增长智慧——这是我们的前辈反复苦口婆心告诉我们的。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生活范围、社会见闻、眼界所及,终究都是有限,没有通过书籍得来的“人类全体的经验”的帮助,我们所看到的、感受的“现象世界”往往只是脑海中一掠而过的模糊而混沌的回音。我们经历再多,多数时候增加的只是我们的猎奇心理,和避免重蹈覆辙的经验教训。

只有阅读,才有可能让人类共同体从野蛮的深渊上升到文明的地面,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免除腹中空空所带来的天涯沦落之感,并且在孜孜不倦的探寻中找到或不断接近真理,体味到人性的深广,让精神世界深邃而丰富。最起码,像马修•阿诺德感慨的,唯有阅读,才是免除“愚民症”最好的药品。

对我而言,阅读最迷人之处在于,或是最吸引我的,是向未知认知一次次的发起挑战。也许,我们该执迷的,正是这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至于像拉伯雷说的“遗忘的迫害”,无为而无畏,无味而无谓,管他呢?


还有,阅读即便是与遗忘如影随形的,但是只有它,能给我们带来最深沉和含蓄不尽的愉悦感觉。


读书这件事,说穿了也就那么一回事,真的不用大惊小怪,把它太当一回事。但是,我们每一个深夜灯下的阅读,往往都会让我们明白,原来知识的世界如此可爱,原来书籍与我们的心灵性命联系如此紧密!

大多时候,我们阅读,不是因为里面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彩票号码,有什么“伟大价值”,或是体现了什么“人类精神”,或是有其它类似理由。仅仅只是因为,这些书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

有无数的时候,夜已经深了,你就慵懒地躺在那儿,此刻窗帘的黑暗已将外间浩瀚无形的宇宙消隐去。灯盏洒下橘光,柔和照耀,你一页一页地翻阅这些书籍,可以瞬息穿越,回到一个纯真的、智慧的和希望并存的时光。你我在生活中,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不多。

这是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滋味。你甚至有时不必去真的读书,仅仅是拥挤房子中,那挺立书架散发出来的的木头味,和包书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让你感到安恬、令你产生最善良的睡意。轻抚书脊,细嗅书页,静待睡神降临,对有些人来说,就可以是完美的书斋夜晚。

就我自己来说,生命已经快到中年,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生存在之义也忙忙碌碌寻找了半生。但是,直到今天,我得告白,我还是没有找到比读书更觉快乐、更有意义的人事了——当然,体己的好姑娘,还有饥肠辘辘的半夜端来的一碗牛肉面除外。

所以,我觉得,读书的意义,就隐藏在这些细节之中。其它理由还有太多,但着实已经够了。就我自己而论,阅读没有让我更聪明,甚至只会使得我更加落魄,更加不合时宜,但我会永远忠实于阅读之业。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书绝。不然,江湖寥落尔安归?

2018,9,17,晚闲扯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关于读书,我上大学的时候一年读了不低于200本书,到现在过去两年多,自然也忘记了不少。因此,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蛮有发言权的。


我大概分3个层面来回答。


1.读书可以经历1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苟且一次


我很害怕有人因为“读完总忘记”这个理由,就错过了读书,那是很可惜的。但是也可以理解,毕竟人人都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我今天花了时间读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岂不是“吃亏”了?


这种过于聪明的想法,往往会狭隘到一些人的长期进步。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大概是大二的时候,上了一所省内的二流本科,一个不知所云的专业。所以天天除了逃课打游戏,就是逃课打篮球。后来,因为长期表现不佳,顺理成章地被当时的女朋友优化掉。

心态崩了。


痛彻反思之后开始想:“既然你那么喜欢读书,那我只要比你读得多,不就能把你追回来了?”


逻辑非常自洽。


从那之后,我就开启了泡馆模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读什么。


可能有太多本意想读一会书的人,都会因为这个问题放弃掉吧。我那时候痛定思痛,已经下定决心了肯定不能折在这里吧。


碰巧又看到一句网上的鸡汤说:“没读过四大名著,好意思说自己大学毕业了?”


所以,第一站就开启四大名著。大概花了整整三周的时间,把4部很多本四大名著一字不差的看完了。


至于有没有看懂,那是后话。事实证明,直到后来我遇到了周汝昌老师解读的《红楼小讲》才发现当初看四大名著就是走马观花。


但是没关系,丝毫不影响我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以及对四大名著区别于普通人的认识。


贾宝玉和秦钟,袭人和娟哥,王熙凤和秦可卿,还有英莲和甄宝玉...

玉麒麟卢俊义,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还有一些中二的剧情,为什么整部水浒在前半部分打辽国的时候一将未折,到内战方腊的时候每一回都要死几个....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三国和西游,其实在原著里都有另一番味道再到后来的《名人传》《变色龙》等世界名著系列,还有《三体》《北京折叠》这样的科幻系列,甚至还有汤一介老师的《中西方哲学讲坛》系列。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晚上,那时候已经在图书馆呆了两天两夜,啃着面包一口气把三部三体看完了,走出门的时候大概是晚上九点多,抬头一看夜色极深,有几颗硕大的星星★在闪烁,“难道那就是三体星人发出的信号?”


毫无疑问,不读书的话,是永远体悟不了这种精神上的馥郁和满足的。


哪怕现在,我已经把大学那段时间读的所有书通通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不会影响我在精神世界的满足体验。


更何况,全部忘掉也是有难度的,只要还保留有在阅读中,切记体察到的其他生命的一丝丝精神韧性,带给你自己的将会是一辈子的愉悦和满足。


因为这时候,你已经过了另一辈子,那些不阅读的人永远得不到的一辈子。


2.阅读带来的隐形资产


既然是在谈阅读的意义,那具象于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视角,就是阅读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好叭,如果我还和其他人那样说,气质,谈吐,思想等等。


当然,当你读的书多了,它会给你这些,但是你不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来面对阅读,你最珍惜的,你最重视的,还是应该是,应该是你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动,或者澎湃于胸腔之中的热情,或者一种流连于唇齿之间的美感,或者一种心灵的平静,一种忘我,或者跨越时间空间,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心灵相通、相知相惜的感觉。


这才是阅读带给你的最宝贵且不可替代的隐形资产。


但是,我们都承认这是个偏物质和浮躁的社会嘛,肯定会有人说,读再多书有啥用哇,还不是要给人打工,还不是穷,甚至还会像前些时间上海那个很火的流浪大师沈魏那样捡垃圾呢。


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梁文道老师层评价说:

沈魏先生其实就是一个读书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依据他所读到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想法,并且依据这样的想法忠实地活着。我是很尊敬这样的态度的。


看吧,沈魏先生是可以被梁文道这种大师尊敬的。哪怕他是在捡垃圾。这便是阅读带给人的隐形资产,受益终身不焦虑。


读书不会让你立刻成为有钱人,但会让你内心富足充盈。


这是我喜欢会读书人的人的理由。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是我知道一个视真相和更好的世界为价值方向的人,一定带有某种令人心神向往的气质,能压制戾气,护养慧根,成为一个谦谦君子。


3.读书之后总忘记怎么办?


聊到最后,我们总还是要正面回答一下“读书总忘记”这个问题的。


在我看来,读书总忘记,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本书。


我曾经在余华老师的微博下看到一个网友这么评论,说:“我最不喜欢看书了,但是我看余华老师的《活着》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而且过了很久印象都非常深。”


我相信,没有不爱看书的人,只是你暂时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本而已。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给青年人的阅读建议:


阅读的有效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浏览,选择你喜欢的书,只读你喜欢的书,厌倦时就丢开,拖沓的章节就跳过去,千万别因你觉得必要才去读,或者把阅读当做一种时尚或潮流。记住,你二十或三十岁时感到厌倦的书,到了四十或五十岁时,会向你敞开知识的大门,反之亦然。不适合你阅读的时候就别读。


因此, 第一个建议就是挑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体裁去阅读,文学,科幻,致用,散文等等,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


第二个建议可能更简单,就是围绕你现有的知识体系,在现在的基础上适当延展。


就是说你现在读的一些内容,都是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一部分内容体系,读进来的新的内容只是在做缝缝补补的工作。因为人脑对全新的东西的确比较难以接受,但如果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链接扩展,基本就不用担心“总忘记”这个问题了。


最后一个建议,可能听起来更无厘头,但亲测有效。就是:重复。


对于像我这种喜欢“冲量看书”的人,必须要有另一个习惯,就是制定一个每年必读书单,这份书单必须是上一年自己读过的书。


对于喜欢的书,反复咂摸,深入理解,然后通过时时刻刻的刻意输出(写作、分享、演讲)等方式,做到进一步的巩固复习,也是对抗遗忘和内化的一个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从来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那是卖药,不是读书。


我们读书多的是一个看问题,理解世界的视角,然后让自己多了一些机会。


我一直认为,有看书习惯,而且会看书的人是了不起的。


因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你既虔诚又挑剔,既信任又怀疑,而且它要求你像一摊水一样,一旦有新的水滴,马上就自然融入,仿佛从来没有这颗水滴一样。


这就是我理解的,阅读之与人的意义。


谢谢。


Cc木子更


在大学刚毕业,又穷又忙又迷茫的日子里,读书陪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那时候,每天上班,事情大大小小,时间满满当当,我焦躁,又觉得来不及思考。下了班,一个人坐着公交车穿过这个城市的万家灯火,疲惫又孤独。

压力山大,工资微薄,我应付不了眼前的苟且,更不敢妄谈诗和远方,唯有读书能使我真正快乐。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好,就啃专业书和英语书,精神不好,就用小说散文缓解压力。一杯清茶,一盏明灯,一本书,一支笔,心静下来,疲惫渐渐消除,初入职场受的委屈,也在读书时光里悄悄化解。

那时候,书本好像变成了一个小小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温暖我,让我得到充足的休息之后,再去面对外部世界的风风雨雨。

后来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持续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也让我的工作有了持续成长的力量。

回想那段日子,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读书是我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大学里,曾有一位被大家誉为女神的老师。

接触之前,只远远看到她的妆容精致,气质温婉。选了她的课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

老师教的是人际沟通心理学。每堂课,她会早早来到教室,对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同学微笑着点头打招呼。厉害的是,全班百十号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名字。

课间,她会走下讲台跟我们聊天。我们也渐渐了解,她的教学科研任务其实十分繁重。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一双儿女,懂事可爱;而她气宇轩昂又儒雅可亲的丈夫,将她视若珍宝。

曾开玩笑地问她:“老师,给个人生建议呗?”

她笑笑:“你们能不能做到,从现在起,每天读书,坚持十年?”

我们觉得老师给的答案未免太“官方”,面面相觑。

她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娓娓道来:“三十几年了,每天我都五点半起床,读两小时工作以外的书籍。

如果我只做论文搞科研,那我作为一个女人,温柔的部分,可能早就被掏空了。等你们工作,嫁人,跌入铅华岁月中,你们才会懂,在日常生活之外,一个人还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不被世俗吞没。”

我看着老师,她整个人透出一股超越外貌本身的从容优雅,时光在她脸上好像冻住了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一个女人真正走进长路漫漫的人生中,读书成为她对抗岁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关于读书,杨澜说过一句很得我心的话。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有一句话也说,一个人,要拿9分去生活,还有一分,他得自己留着。这样,才能在外部世界的风雨中,始终保留一分支持自我的力量。

我们读书,我们思考,就是为了好好滋养这属于内部世界的一亩三分地啊。

信息时代,读书也许已经不是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却永远能在不动声色之间,成为我们的财富。

你读过的书里,藏着你的福气。


十点读书


曾有一次,农民出身的老爸看我满墙的书,问我,这些书你都读了吗?我说差不多,但我真的怕他抽出某一本书问我,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很多书已经忘记了写的是什么。

还有一次,在书架上翻出一本陌生的书,好像不错,看起来真的很好,又好像似曾相识,但真的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看着,就发现了自己写的批注,原来是读过的。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真的忘记了,居然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再想,也就释然了,年龄渐长,记性本不如从前,怎么可能都记得。

想想人生如此,什么都记得也是挺可怕的事儿。

忘记是一种自然,没有谁能够避免。

读过了忘记了,读了还有用吗?这个问题也曾经有人问过我,我没犹豫,当然有用。

想想读过的书,有多少能真真切切的记住呢?

少时,读书真的能记得很多,有时候与人交谈甚至能拿出来,调调书袋,谁谁谁说过什么样的话,卖弄一番。如今没有那个心气和虚荣,但还是能讲出那样的话,那样的道理,那样的情感,这就是忘掉后留下来的东西吧。都在心里了。

说到这里,想起三毛的话,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得,又调了个书袋子,想来她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读书是为了找到自己,那个新的自己。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启智


上初中那会,总是羡慕那些读了很多书的人,作文比别人写的快,而且还写得好。

到头追过来去问人家。

人家很简单一句话:读的课外书多。

我就疑惑了,于是自己东拼西凑,终于凑到些课外书,面前一摞子书,开始认真阅读,每天下课的10分钟都是阅读时间。

很快,好多本书,读完了,急忙拿起纸币来一骗作文,写的还不如以前,很多字数是凑出来的。

我又过去问,不对啊,我也读了点书,可还是写不好,怎么回事。

人家默默一句话:其实我读了快四五年了。

我一听,懵了,四五年,再看看自己几周的读书量,活该被人说的哑口无言,你连怎么回答都不知道。

有人,读书只是为了写作提高。

是为了写作而阅读,对作者的立意考虑到的很少,大多还是在结构,剧情,发展脉络有较深的研究。

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最起码还在思考。

这种读书,多多少少还能记得住一点内容。

有人,读书只是为了读书。

这类人更多的是在乎数量,

可以每天发发圈,自己读的书,某个APP有人甚至几千小时的看书时间,有人看了惊叹,怎么做到的,能记得住吗?

答案是:记不住(除非你是阅读高手)

读很多书,仍然记不住,还是自己的错,整本书读下来,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思考,没有自己的笔记,没有自己的标签,没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论,显然不可能记住。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论。

不要盲目和漫无目的。


艾卜伯克


还记得中学时候,老师让我们去看了一部名著《哈姆雷特》,有这样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得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而在未来的很多年,我们都会慢慢忘记一些印象浅薄的内容。那么,我们阅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忘掉的是改变不了你的,没忘掉的才是影响你的

说个我自己的经历。高中时期,我酷爱三毛,于是就去了三毛书籍的全套。凭我现在的记忆,三毛的书多是记述她的人生故事,用语非常朴实。可是说到印象深刻的事,我也记不很清了。我记得的只有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有一段对配偶荷西的怀念:我记得那一天,厨房里有油锅的声音,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底锅在一次一次的炒蛋炒饭,给我的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的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这是三毛对于荷西亲人们的讽刺,我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忘了很多三毛记述的事情,但是我记得她对荷西的爱,并且在我眼中三毛更加偏向是一个“无情”的人,对于那些无太相关的人,自己不在乎的人,她是连寒暄都懒得。有人说,那你这有什么用?

高中之前,我有很多朋友,但是过于表面。看了三毛对待朋友的随意,任性,后来我也开始这样。虽然和她一样,时而孤独。但是我很开心,朋友虽少但是很真心。而对待那些,偏于表面的朋友,也就懒得继续“废力”去维持。有人说,我不想这样,但是我想说,我很开心。

相识在一本书,去喜欢他一辈子

我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但是我看过关于清朝的一本书——《挑灯看清朝》,在里面我是第一次接触到了仓央嘉措这个人。是的,整本书我只记住了他。但是就是因为通过那本书,我才要忍不住想去了解关于他的更多。在后来的了解中,我开始读了他的情诗,最喜欢的莫过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时候,在一本书中你会发现一个人,他会哪么吸引你,让你更去了解他。

磨性,养情

阅读最大的用处,就是磨性子,养情操。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改变了你。我们阅读不止是做一个文化人,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的来源,不就是从你所见所得中形成么?

有时候,阅读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阅读中积淀了自己的价值认知。这是跟随你的,不是你相忘就能够忘记了的。


总有话说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阅读的习惯开始发生着变化,阅读习惯从纸质书开始过渡到电子书,可一直以来,我还是离开不了纸质书,总觉得看手机、看kindle什么的,都不如捧着一本书静静看来得舒服。

用电子设备看书,那画风怎么都不和谐,或许看着看着一条微信弹出来,就打扰了刚刚酝酿好的意境,即便像我这样微信甚至不开提示声的孩子,都不愿让任何外来声音扰了我读书的美意。

去到每个城市一定要逛一逛书店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习惯,“24小时不打烊”的1200书店、“大地上的异乡者、文青们的聚集地”之先锋书店、“定是常住,便成方所”的方所书店都是我爱去的书店,唯有诚品书店,是我心向往之,萌生想要对它了解多一些更多一些的想法,先后去了香港诚品、苏州诚品和台湾诚品敦南店。

作为人文书店的始祖,诚品做到了难得的人见人爱,在诚品成立的前十年,这个品牌植入在台湾的每一个角落里,商场里、学校旁、地铁里,甚至是医院里,也是那十年,诚品顶着连续十年没有盈利的压力,坚持到了现在,而且还坚持得很好,初心不改,这或许就是它与别的书店不一样的地方,也是这股温暖又坚韧的魅力迷住了我,让我一发不可收拾。

我最初接触诚品也是因为书,那时我投入在文创事业中不可自拔,诚品在很短的时间里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在寻找多元化的文化和创意书籍,很难想象,大多数朋友都向我建议诚品。

其中一位友人是鲍勃迪伦的发烧友,在诚品发现了偶像全套的黑胶唱片和自传;另一位友人是一名专业电影从业人员,在诚品找到了他寻觅已久的有关影视架构的小众书籍;也有神秘的作家朋友说竟然看到不少文学小众经典,在各大网站从来都是无货的英文原版。

是他们的推荐让我开始对诚品充满好奇,当时大陆的苏州诚品在建设中,我开始通过书来了解诚品,了解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先生。

最动人的部分并不是吴清友先生的坚韧,反而是他烂漫的情怀。每一个品牌创始初期,创始人的情怀便构成了品牌的文化,我想,一定是这份烂漫,成全了诚品人的幸福感,也造就了诚品的美好模样。

文化是什么?我们很少会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来思考。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我们慢慢发现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就是一种喜欢的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诚品,用城市一角演绎着我们向往的生活。

关注每一个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诚品的展架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是为了让每一个人取放书籍的时候姿态姣好也舒适;陈列柜的高度也是有要求的,尽量保证到那类书籍的受众人群都能自行取放的高度。

曾有一位癌症病患者的女儿,她的父亲已经保守治疗两年,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到诚品,便抱有一线生机,希望能通过诚品书店找到寻觅已久的绝版书,或许能够帮助到父亲的状况。于是她写信给诚品,告知事情的原由,并提出自己的愿望。

诚品顾客服务处有一个“三三三”的考核目标,在上班时间接到顾客的来信或是致电,需要在三十分钟内处理,三个小时内回报给相关部门,三天内要结案。所以,诚品员工在收到那位女孩的来信后立刻致电给出版社,由于多年前的书,出版社也没有这本书。

按理来说,这样就可以反馈给顾客了。但是诚品员工不忍女孩失望,自发的用各种途径寻找二手书,竟真的能够找到,并购买了回来,赠送给了写信的女孩。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诚品人的幸福感感染了每一个需要诚品的人,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是我对它的最后诠释。

而我们看书,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它更多的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把它融在骨子里,如此而已,当我们需要什么时,一定不是书,而是经过思考后的智慧。


鲡想生活


读书这件事,在还在上学的时候,很流行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很多人很早就出来到打工了。


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读书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读书,包括我自己,读了之后,过上一段时间,就会以往书中的内容,但,大概的内容还是会记得一些。


所谓读的越多忘记的也越多,所以很多人刚脆就不读了,反正读了也会忘记。


其实你书读的多了,即使你记不主,给的人的感觉都会比一些不读人的感觉要好,看上去就会有种很微妙的气质。


读的书虽然忘记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说话,或者某做事情的时候,当你尽全力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脑袋里,就会突然闪现出好像是在某本中,讲过这个东西。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现在网上流传的很多故事,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于书本。


只是现在的人,很少有人读书,所以就会觉得这个自媒体很厉害。


又或者,人家自媒体读了很多书,出来做个分享,你都会觉得很厉害,有有道理,很有说服力。


当你读书多了,你也能写出一些东西,当看到别人的东西时,你就会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相信。


谣言为什么会被很多人疯狂的转载和相信,第一是信息不对称,第二是书读的不多,没有过多的思考,所以谣言才会漫天飞。


读的忘记了也要读,虽然表面上是忘记了,你的潜意识里还是有这些书的,你的文化底蕴也会蕴含在其中。


看《奇葩说》有一期,陈明和詹青云的辩论,那是相当精彩绝伦。


所谓的神仙打架,就是那这样的吧。


漫影游


当初我选择读书只是想打发时间,有时觉得太无聊了,看下书装下逼或多或少能有点收获,因为我那时已经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很多人都喜欢把钱存一段时间,然后待节假日时在拿出来花掉,我当时是没什么钱所以才去图书馆‘避难’的,每次朋友找我我都说在图书馆,一段时间后有朋友找我不打电话直接去图书馆,每个礼拜最少两天在图书馆,还从图书馆借些书出来看,就这样坚持了两年,后来发现:装逼的逼格也比以前高了,朋友却少了好多,再后来才知道:其实读书是一种寂寞,人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进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