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随皮肤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无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尤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5:1)。春秋季发病较多。

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

病因

1、感染 细菌中以β-溶血性链球菌为常见,其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肺炎球菌等;病毒中以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等最常见;寄生虫以蛔虫感染最多见,其次为钩虫以及其它寄生虫感染。

2、食物 以高蛋白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有鱼、虾、蟹、蛋、牛奶、鸡等。

3、药物 主要为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解热镇痛药(水杨酸类、保泰松和吲哚美辛)以及抗结核药(异烟肼)。其他如镇静剂、阿托品、噻嗪类利尿剂等。

4、其他 如寒冷、外伤、昆虫叮咬、花粉、疫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更年期,甚至精神因素等。

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根据表现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1、单纯型(紫癜型)

为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其紫癜特点是:1、局限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臂部,对称分布,躯干极少受累及;2、成批反复发生;3、紫癜大小不等,按之不褪色,初呈深红色,随后数日内紫癜渐变成紫色、黄褐色、淡黄色,经7-14天逐渐消退;4、可同时伴有水肿、荨麻疹。

2、腹型

因消化道黏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而产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体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黏液便、便血等,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也可在下腹或全腹;发作时可因腹肌紧张及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外科急腹症。在幼儿可因肠壁水肿、蠕动增强等而至肠套叠。腹部症状、体征多于皮肤紫癜同时出现,偶可发生于紫癜之前。

3、关节型

除有皮肤紫癜外,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多发生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经数日而愈,不遗留关节畸形,皮肤紫癜不明显时常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4、肾型

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发生率可高达12%-40% .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炎性反应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等表现。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一周,亦可延迟出现,多在3-4周内恢复,少数因反复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5、混合型 皮肤紫癜合并腹型、关节型、肾型中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

6、其他

除以上常见类型外,少数患者还可因病变累及脑或脑膜血管,表现为头痛、呕吐、谵妄、抽搐、瘫痪和昏迷等或伴脑膜刺激征;累及眼部血管,而出现视神经萎缩、虹膜炎、视网膜出血及水肿等;累及呼吸系统,表现为咯血、哮喘、胸膜炎、肺炎等。

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常可自愈,病程多为2-4周,但可复发,少数肾型患者可转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预后较差。

预防

积极寻找过敏原,避免使用可诱发本病的药物或食物;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在春秋好发季节更应注意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