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千年土家茶”發展樣本:莓茶產業興村 抱團發展致富

永顺“千年土家茶”发展样本:莓茶产业兴村 抱团发展致富

永順縣潤雅鄉鳳鳴村,漫山遍野的莓茶。四月開始,莓茶就進入了採茶時節,一直可持續到十月。

紅網時刻記者 王宇晨 永順報道

春到一樹綠葉新。永順縣潤雅鄉鳳鳴村,漫山遍野的莓茶綠得沁人心脾,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基地裡採摘著莓茶新芽,眼前一幅現代農村生機勃勃的景象。

漫山遍野的莓茶,是村民們的脫貧茶,致富茶,是永順的產業茶,機會茶。

莓茶,永順千年土家茶”

莓茶,一種類茶飲料。是永順山區的珍貴野生藤本植物“顯齒蛇葡萄”的藤條經加工製作成的飲品。因為含黃酮等微量元素高,有鎮痛消炎、止咳祛痰、降脂的作用。歷史上,作為土家族的日常飲品,已有千年歷史,還有“土司貢茶”之稱。

1935年,任弼時、賀龍、蕭克領導的工農紅軍坐鎮永順毛壩地區痛打國民黨陳渠珍部,取得“十萬坪大捷”。大部隊向西轉移後,傷員寄居在當地百姓家裡,老百姓用莓茶外敷內服幫助紅軍傷員治癒傷痛。因此,也有人把永順莓茶稱作“紅軍茶”。

莓茶在永順有歷史,有文化,有沉澱,有故事可講。但是,要想發展成為一個老百姓人人受益的產業,規劃、定位、培育、種植、生產、銷售、推廣,每一步都必須走得準確又堅定。

永顺“千年土家茶”发展样本:莓茶产业兴村 抱团发展致富

永順莓茶。在永順縣的扶持和努力下,正在走一條產業發展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的路子。

老百姓種,合作社生產,村統一銷售

鳳鳴村是永順縣發展莓茶產業的一個縮影。村民家家戶戶都種莓茶,而後續的製茶、銷售環節,都由村裡統一負責,既保證了成品的品質,又使老百姓沒有後顧之憂。

51歲的彭愛春是鳳鳴村村民,家有七口人。用她自己的話說,人口多,資金少,技術缺,無產業,實屬一個貧困家庭。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國家的直接幫扶和政策支持讓我的家庭得到了實惠,但貧困戶這個稱謂在我心裡一直是個疙瘩。我深深知道貧窮並不光彩,作為一個農村婦女雖心有不甘,卻也感覺無力掙脫,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山村,交通落後、地理環境差,農業底子薄弱,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基本無所事事,天天圍著牌桌轉,大家也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2016年永順縣委組織部扶貧工作隊進駐鳳鳴村,大力發展莓茶產業,讓這一切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厭其煩地召開群眾會,宣講種植莓茶的各種優勢,讓我下定決心種植8畝莓茶,當時還遭到了兒子、兒媳以及老伴的強烈反對,我不想放棄這個機會,毅然決然走上了莓茶產業發展之路。”

好的收成離不開辛勤的耕耘,萬事開頭難,莓茶種植前期程序比較多、技術要求比較高。兒子兒媳在外打工,老伴做泥瓦匠早出晚歸,所以彭愛春基本上每天都是早上六七點出門,帶著五歲的孫子到地裡幹活,晚上六七點到家,一邊要照顧孩子,一邊種植莓茶,一邊顧家務,為了把產業搞好,她多次請鄉鎮農技人員實地指導,參加扶貧工作隊舉辦的莓茶種植技術培訓會,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勞動力不足時還常常採取鄰里間相互幫工,通過一年的努力,2017年莓茶收入2萬餘元,老伴也看到了莓茶種植有搞頭,從不認可到支持到參與,2018年通過和家人反覆商量又新種植了28畝。

為了把莓茶搞好,彭愛春還說服了兒子兒媳,返村發展莓茶,人多力量大,至2018年,她家共種植莓茶36畝。“在扶貧工作隊、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們還學會了網上銷售莓茶,村辦合作社實行兜底收購,銷售問題解決了,種植就更有信心。2018年僅莓茶收入就有8萬餘元,產業搞好了,心中的疙瘩也應該解了。” 2018年底,她主動向村委會提出了脫貧申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彭愛春家的例子,是鳳鳴村發展莓茶的縮影。這得益於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思路。扶貧到現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將資源和幫扶傾斜到生產端,也就是老百姓種植這一階段。但永順縣委組織部駐村幫扶鳳鳴村以來,不僅讓老百姓都積極參與到種植莓茶這個產業中來,還為莓茶的銷售、推廣和品牌打造費了一番心思。比如,舉辦“莓美與共”永順首屆莓茶鬥茶會,邀請劉仲華等國內著名茶葉專家現場品評莓茶,為莓茶產業發展獻策助力,利用活動宣傳把莓茶推出去,把外商引進來,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服務,實現莓茶畝均產值達4000餘元,全年村莓茶總產值600餘萬元,帶動122戶421人穩定脫貧增收。鳳鳴村掛牌成為湖南省茶業集團莓茶直供基地。

2017年,鳳鳴村種植莓茶224.5畝,2018年新種植592.8餘畝。去年全村共種植莓茶1400畝,今年即將達到2100畝,由村委會組織成立了“永順縣四明仙山莓茶種植專業合作社”,並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莓茶產業發展模式,與122戶貧困農戶簽訂入社協議,保底收購貧困農戶莓茶、代收代銷,莓茶產品、年終效益分紅。一言以蔽之,就是全村共同抱團發展。

當了幾年貧困戶,又搞了幾年莓茶,彭愛春的感悟很深。“人窮志不能窮。要脫貧致富,一不能等,二不能靠,政府有幫扶、有政策,但如果我們一味地被動接受,也只能改變一時,但不能改變一世,只有我們自立、自強、自信,才能徹底改變貧困現狀。”

永顺“千年土家茶”发展样本:莓茶产业兴村 抱团发展致富

潤雅鄉鳳鳴村,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莓茶產業發展模式,與貧困農戶簽訂入社協議,保底收購貧困農戶莓茶、代收代銷,莓茶產品、年終效益分紅。

產業發展起來了,鄉風文明也提升了

種莓茶,對鳳鳴村的改變並不止老百姓脫貧摘帽這一點。永順縣委組織部工作隊駐村以來,自來水工程完成了,惠及191戶697人,大家的飲水安全得到了保證;太陽能路燈修起來了;袁家坡組生產生活用電升級改造,結束了抽籤排隊炒茶的歷史;村衛生室升級改造,實現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談起鳳鳴村的改變,潤雅鄉鄉長張宗江的感受很深。“產業發展起來了,鄉風文明也好起來了。”以前,村裡到處都是外出務工的人,村裡很多地都荒了。現在看到莓茶產業發展起來了,種植不難、銷售無憂,很多人都回來了。比如現任村主任覃趙雲,就是從浙江回到家鄉,種藥材種莓茶,慢慢發展起來,到搞合作社,現在又成了帶領大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村主任。

張宗江記得,他剛到潤雅鄉任職時,有人提醒他,到鳳鳴村,可得特別注意人身安全。有村民天天都到村部,無非就是要低保、要救助。可以說這個村稱得上一個老大難問題。但是,“發展莓茶產業,把大家調動起來了,沒人打牌了,沒人來天天找村幹部的‘麻煩’了,因為大家都忙起來了,有事幹,有錢賺。”

如今的鳳鳴村,莓茶成了全村致富的當家產業,村級黨組織建設加強了,黨員們紛紛帶頭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互助合作成了貧困戶抱團發展的新希望。

走多元化產業園發展道路

1400畝,2100畝……莓茶種植面積的增長,折射的是鳳鳴村產業發展的成效。可鳳鳴村還不滿足於此,還打算繼續推進莓茶種植技術和勞動技術培訓工程,力爭為每個家庭培養一個“產業工人”,為莓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並且,結合美麗鄉村、鄉村旅遊建設打造一個高標準的莓茶種植觀光園,走多元化產業園發展道路,進一步提高農戶收益、穩固脫貧成效。

鳳鳴村發展莓茶的背後,是永順縣的新思路:堅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發展脫貧當家產業。做好做活興產業、置家業、增就業“三業”文章,構建“六個一”(制定一個產業規劃、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產業基地、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社、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完善一套服務體系)產業扶貧體系,這成了永順推進脫貧的熱詞。

如果說,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也需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話,永順在發展產業促進脫貧上的實踐就是,注重產品、管理、模式創新,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高附加值,讓脫貧致富的產品既產得出、產得優,又賣得出、賣得好。這就是永順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