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這句話:國恆以弱滅,而漢以強亡(當然,王夫之

這句話並不是吹漢朝,而是說漢朝士大夫窮兵黷武,導致國力消耗,不過這並不能妨礙我們從另一層意思上解讀它)。漢朝在最衰微的我們習慣說的“三國時期”(嚴格來說,三國時期始於漢朝滅亡,曹丕稱帝之後),對外的戰績也相當彪悍。不過漢朝的武功再怎麼顯赫,但終究是滅亡了,亡於自爆。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股勢力造成很大的影響,那就是外戚和宦官反覆爭鬥拉扯,尤其是外戚,也是漢朝皇帝一直以來所處的巨大陰影。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漢朝外戚

漢朝的外戚干政的問題非常嚴重,而且從建國初期就已經存在。大家都知道呂后,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但是仍然受制於呂后。劉盈去世後,呂后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壯大呂氏的勢力,封諸呂為王。說一句不負責任的猜測,小編以為,劉邦生前屢次想改立太子,或許就是考慮到呂后干政的問題(劉盈性格軟弱,呂氏勢力強大)。後來呂后去世,功臣集團和劉氏宗族立刻發動對呂氏的戰爭,剷除諸呂。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這只是首例,事實上,西漢時期外戚干政的現象層出不窮,無法解決。由於數量太多,小編就不一一贅述。這裡面有良性的,比如衛青、霍去病,或者完成“昭宣中興”的霍光;也有惡性的,終結西漢政權的王莽,就出身於由漢元帝皇后王政君所延伸的外戚勢力王氏。

到東漢時期,外戚干政的問題更加嚴重,而且嚴重威脅到皇權。皇帝和外戚之間也發生遠比西漢時期更為激烈的對抗。這種情況下,大批的宦官趁勢走向歷史舞臺。外戚和宦官之間又產生矛盾。東漢末年,外戚何進為了掃除宦官勢力,將董卓引入京城,才造成漢朝皇室被挾持、漢朝政權被嚴重破壞,最後被曹操重建的事情。

總而言之,兩漢四百年間,從未缺少過外戚的身影;能夠真正掌握權柄的皇帝,也只有寥寥幾個。由此可見漢朝時期外戚問題之嚴重。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漢朝宦官

西漢時期

兩漢時期,宦官干政問題主要集中在東漢,但並不是說西漢就沒有這個問題,或者說是苗頭。其實在西漢時期,宦官的權利、政治待遇已經出現平緩上升的趨勢,宦官群體的規模和制度都在擴大和完善。到漢元帝時期,石顯、弘恭干政,他們組建黨羽、打擊政敵、玩弄政治,將西漢時期的宦官問題推至頂峰。不過在西漢,或者歷史上大多朝代中,宦官勢力只是皇權的延伸,自己站不住腳(唐朝除外,唐朝宦官掌握禁軍綁架皇權),漢元帝去世後,石顯等人立馬失勢,外戚壓制住宦官,也成為王莽篡漢的前兆。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東漢時期

到東漢時期,宦官勢力猖獗是一大特色,其與外戚勢力“相愛相殺”也是一大特色,不得不品嚐。漢和帝時期,鄭眾等宦官除掉外戚竇憲,“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漢安帝時期,皇權掌握在漢章帝劉炟的皇后鄧綏及鄧氏外戚的手中。鄧綏去世後,李閏、江京幫助漢安帝劉祜扳倒鄧氏;劉祜去世,少帝劉懿即位,皇權落到劉祜的皇后閻姬及閻氏外戚的手中,劉懿去世後,孫程等宦官除掉閻氏,擁立漢順帝劉保。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接下來就是漢順帝的皇后梁妠,以及著名的外戚梁冀。梁冀連續顯赫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兩朝,劉纘對梁冀表露不滿而被毒死。與宦官曹騰(就是曹操的祖父)勾結後,梁冀擁立劉志為帝,即漢桓帝。漢桓帝肯定對梁冀的專權也感到不滿,藉助單超等宦官的力量除掉梁氏。事後漢桓帝無比信任、恩寵宦官,宦官勢力空前暴漲,掌握國柄。後來漢桓帝去世,其皇后竇妙及外戚竇武擁立劉氏宗族劉宏為帝,即漢靈帝。竇武打算先手除掉宦官勢力,結果事敗身死。漢靈帝更加寵信宦官,出現“十常侍”,十常侍佔據廟堂之上,其親信、黨羽延伸到各州各郡,將東漢國力腐蝕得千瘡百孔,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黃巾起義”的爆發。漢靈帝去世後,袁紹等人誅殺大小宦官,東漢宦官之禍告一段落(東漢本身也完犢子了)。

問題形成

事出必有因。漢朝時期,外戚和宦官勢力為什麼這麼嚴重,無休無止地消耗國力呢?

外戚干政:第一是皇帝生前任用外戚。小編以為這個行為很容易理解。相對於朝臣而言,外戚更為親近,與下一任皇帝可能還有一些血緣關係,忠誠度更高一些。皇帝用這些外戚的目的,或許是為了組成一個牢固的“家天下”;又或者是制約宗室、功臣、豪族的棋子。畢竟相對而言,外戚的勢力一定程度上來自皇權,更容易控制。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不過在皇帝去世、太后存活的情況下,外戚的問題就會有所失控。尤其是新皇帝幼小,不足以理政的情況更是如此。而東漢時期長期處於這種“子少母壯”的尷尬局面。無論是想控制小皇帝,把持朝政;還是維護政權的穩定運轉;或者是考慮本族的利益,這些太后都會首先考慮到自己的父兄。在東漢時期更是如此,皇帝短命,小皇帝沖齡繼位,根本無法處理政治,這個任務轉移到太后的身上,太后又尋求本族人的幫助。

等到太后、外戚及其黨羽形成一內一外的牢固穩定的政治集團時,這些人又會刻意尋求好操控的新繼任者,實現自己把控朝政的目的。此時的外戚已經不再需要依附皇權,而且並沒有什麼忠誠度可言。

宦官弄權

相對於外戚,宦官這個特殊身份使他們如無根浮萍,無法獨立存在,更加需要依附皇權,也更讓皇帝們“省心”。所以宦官勢力本質上是皇帝手中的棋子,其發展也是皇帝有意放縱的結果。即便是一手遮天的石顯,在漢元帝去世後,同樣擺脫不了迅速失寵的結局。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在東漢時期,由於皇帝年齡小,政權在外戚的手中。等到皇帝長大,打算親政,勢必會與外戚發生衝突和矛盾。這個時候外戚已經尾大不掉,黨羽遍地,一些宦官成為皇帝手中唯一能夠信任和仰仗的力量。當皇帝藉助宦官之手除掉外戚時,宦官“功莫大焉”,當然受皇帝的極度寵信,得到迅速的拔擢,把手伸向方方面面,為自己擭取利益。

這樣一來,在東漢時期,皇帝幼弱——外戚掌權——皇帝聯合宦官除掉外戚——皇帝去世,新皇帝幼弱的惡性循環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造成東漢政治黑暗,同時皇權旁落,外戚和宦官都會不遺餘力地為自身謀劃利益,極大消耗國力。最後“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朝廷無法解決,下放軍權,導致各地軍閥割據,豪強四起,漢朝在分裂混戰中滅亡。

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皇權為何總陷入外戚和宦官反覆拉扯的怪圈

二者對比

外戚和宦官都是大漢王朝的掘墓人,相比之下,外戚的危害,或者說對漢朝皇帝的威脅更強一些。外戚會形成規模龐大的政治集團,脫離皇權的掌控,與權臣無異,直接威脅皇室的統治(比如王莽);宦官必不可能篡位自立,和皇權俱榮俱損。漢桓帝、漢靈帝如此信任宦官,原因大抵於此。重用宦官,固然能讓權力集中在自己身邊,不過同時也給宦官勢力瘋狂滋生的土壤,“黨錮之禍”更是讓一些積極有為的士大夫遠離政治中心,失去對宦官的遏制。“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東漢末年的宦官亂政,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昏君亂政,因為宦官背後依靠的東西是皇權。

參考文獻:《後漢書》、《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