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皇權"在與"教權"的鬥爭中失利

前言

中世紀的西歐社會一直處於基督教的極度控制當中,為此我們經常將中世紀的西歐成為黑暗時期。這種黑暗不僅僅體現在基督教對於西歐諸國的主導作用,而且更多是因為當時西歐諸國皇帝的皇權在羅馬教皇的神權面前顯得愈發弱化。中世紀西歐這種以教會之上的發展現象直接使得當時的基督教會成為了各國內部權勢最大的統治機構,並且他們為此成立了一整套適合教會統治的神權機構。

當然羅馬教皇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在與西歐主要國家的皇帝們進行長期鬥爭取得的。基督教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了國教並且有十分深厚的群眾基礎、政治基礎以及經濟基礎,不過那時候的教皇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要受制於羅馬帝國皇帝,這是因為基督教的發展尚未實現神權與世俗權力的結合。教皇也只不過是神權的代表,對於世俗社會並沒有多大的干涉權。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教皇為奧托一世加冕

但是情況在法蘭克王國時期發生了變化,公元751年墨洛溫王朝的宮相馬特爾之子"矮子"丕平在教皇的鼎力支持下成功登上了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教皇之一舉動不僅表現了當時基督教在歐洲社會中的崇高地位,也展現了教皇作為神權世界的代表開始干預了世俗世界的事務,尤其是關於國王的繼位事件。丕平通過主動獻土的方式不斷拉攏教皇和表示感激,這也展現了法蘭克王國時期的王權開始已經受制於教權。

"矮子"丕平這種不斷提高教皇權力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加洛林王朝分裂之時,公元841年,查理曼大帝去世之後,整個查理曼帝國陷入了分裂當中,首先查理曼的幾個兒子不斷髮動戰爭將帝國弄得四分五裂。公元843年,路易的三個兒子簽訂了條約瓜分了帝國領土。當時日耳曼路易所佔領的大致是日後的德國地區,公元10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開始了皇權與教權的鬥爭。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亨利四世

公元11世紀德國皇權的衰落以及教會獨立性的加強

日耳曼路易作為加洛林王室的直系後代在建立了德國之後,加洛林王室對於德國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9世紀至10世紀等國在北歐諾曼人的強勢入侵和定居生活之後,加洛林王室不斷衰落,公元919年被薩克森王朝所代替。當時的德國內部已經處於十分混亂的割據局面,各大公爵紛紛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使得德國的皇權始終處於不穩定和長期遭受威脅的境地當中。

這種情況在國王奧托一世時期出現了改觀,奧托一世是一位充滿雄心大志的領導者,他十分痛恨地方上各大公爵無視中央政府,尤其是國王的表現,因此他為了能夠消滅地方公爵勢力。加強王權,主動和當時的基督教會相聯合,向各地公爵發動進攻。地方公爵勢力逐漸開始被奧托一世消滅,公元962年,奧托一世受到羅馬教皇的請求,希望德國能夠出兵幫助平定羅馬叛亂。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教皇與皇帝

奧托一世欣然率軍前往,在幫助羅馬教皇平定叛亂之後,羅馬教皇與奧托一世取得了親密的關係,教皇為了表示感激,主動為奧托一世進行君主加冕,奧托一世自此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且在相當一段時間皇權一直壓制者當時的教權。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和皇帝的加冕,德國開始不斷壓榨當時的教皇權力和教會勢力,奧托一世之後的德國皇帝在幾十年中一直在極力控制當時帝國內部的日耳曼教會。

不僅如此,帝國皇帝還將居住在羅馬的教皇挾持到了德國並對其加以控制,這種皇權對於教權的極限壓制,不久就遭到了教會和教皇的反對和抗議。再加上公元10世紀至11世紀,德國封建經濟的不斷髮展,皇帝原來組織的農民軍此時已經基本瓦解,他們全部成為地方封建主的依附農。對此德皇不得不採取封君封臣制,訓練自己的騎士部隊,但整體上皇權的勢力已經在衰落。而教會作為歐洲化的普遍組織,勢力一直髮展壯大,他們開始追求對立,希望脫離皇權的控制。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帝國騎士

格里戈裡改革以及卡諾莎事件

正如前文所說,基督教作為一個在整個歐洲地區,尤其是西歐諸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勢力和基礎,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在經濟、思想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相反,德皇卻因為帝國內部封建社會的不斷髮展,導致帝國軍隊的來源不斷被地方大封建主和貴族所切斷,因此德皇不得不通過土地的封賞來與更多的人結成中世紀西歐諸國頗為流行的封君封臣關係。

公元11世紀以後,德國皇帝的權力不斷衰落,與當時蒸蒸日上的教會勢力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德皇仍然不願意承認現實,繼續採取壓制教會權力的措施。教會對於這種現象也已經積怨甚久,因此他們開始對於德皇這種專制行為進行了反抗。基督教當時出現了十分激進並且對於皇帝權力表示極大仇視的克呂尼派,他們大肆宣揚德國皇帝的種種不好,並且主張提高教皇的權力。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騎士作戰

時任羅馬教皇的格里戈裡在這些激進的克呂尼派修士們的支持下開始公開反對德國皇帝,並且在公元1059年舉行的拉特蘭宗教會議中對於教皇的選舉方式和過程作出了重新安排,核心內容就是不再允許德國皇帝對於羅馬教皇的選舉進行干涉,將皇帝這種世俗世界的權力徹底從神權世界中驅逐出去。德國皇帝之前都是通過掌控干涉羅馬教皇的選舉而扶持自己的傀儡教皇,此刻格里戈裡改革徹底是教皇擺脫了德國皇帝的控制。

不僅如此,格里戈裡七世在之後的宗教會議當中又將世俗皇帝任命各自國內的主教權力也沒收,也就是說各國的基督主教都要有教皇親自選拔和任命,再次提高了教皇的權力。公元1076年,格里戈裡七世直接將德國皇帝亨利四世開除教籍,德皇的統治危機空前嚴重,對此亨利四世不得不選擇妥協。公元1077年,亨利四世為表示自己誠心,冒著大雪赤腳在教皇居住的卡諾莎城堡苦苦哀求,才得以原諒。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卡諾莎事件

教皇與皇帝的妥協:沃爾姆斯協約

德國皇帝亨利四世在經過卡諾莎事件得到了教皇的原諒之後,自己的統治逐漸穩定。這一事件也彰顯了當時教皇的權力已經凌駕於皇帝的權力,換句話說,在那個神權意味極為濃厚的西歐中世紀,神權世界已經逐漸開始主宰世俗世界。亨利四世回到德國之後,便開始組織自己的帝國騎士部隊,相繼平定了之前由於自己喪失教籍而脫離中央控制的反叛力量。

亨利四世對於卡諾莎事件一直耿耿於懷,他認為這是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生的恥辱,為了復仇,亨利四世在平定內亂之後,直接率領軍隊開赴意大利。格里戈裡七世因為亨利四世的強大攻勢和殺心,不得不選擇遠走,最終死在了他鄉,但是繼位的教皇並沒有被亨利四世的武裝行動所嚇倒,繼續同皇權展開了鬥爭。最明顯的就是,亨利四世死後,再次被教皇開除了教籍。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南征意大利

從此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失去了對於意大利地區的統治,並且帝國內部的叛亂也在不斷髮生。德國皇帝處於內部危機問題,主動向教皇表示願意和解,為此做出了巨大讓步,公元1122年,雙方簽訂了沃爾姆斯協約,具體內容基本上就是教權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比如德國的基督主教全部由教會的高級教士進行選拔、任命,皇帝不得干涉。

上任的主教可以由時任的德國皇帝授予世俗權力的節杖,由教皇或者高級教士授予神權標誌的指環和牧杖,由此可見德國皇帝在宗教方面和神權方面的控制力已經大為削弱。此後繼續統治德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為了重新佔有意大利地區,不斷率領帝國騎士進行戰爭,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都是進攻意大利地區,想要奪回皇權對於教皇的控制,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霍亨斯陶芬王朝也在內部動亂和教會勢力的雙重打擊下走向了滅亡,最終被哈布斯堡王朝代替。

中世紀德國皇權因何沒落?

腓特烈一世

評價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德國皇帝與羅馬教皇和教會勢力的鬥爭只是中世紀西歐諸國進行這種相似鬥爭的一個縮影而已,雖然西歐諸國的現實情況各有不同,但是大體上的主旋律都是在皇權與教權的鬥爭中,皇權不斷衰落,最終教權得以凌駕於皇權之上。

這也是中世紀西歐教會國家形成的必經之路。不過從德國長期的皇權與教權的鬥爭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場神權勢力與世俗權力的鬥爭是多麼激烈。格里戈裡改革吹響了教皇要求脫離德國皇帝控制和干預的衝鋒號,此時德國皇帝自身的境遇也非常困難,但是不甘心於對於神權勢力的控制,也做出了強硬的回應。

卡諾莎事件可以證明在公元11世紀後期,教皇的權力已經展現出了至高無上和不可侵犯的地位。亨利四世為了重新獲得自己的基督教籍,恢復自己對於德國的統治,不得不去想教皇求情,這種情況在我看來比當時法蘭克王國時期的丕平獻土還要凸顯教皇權力的上升。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在當時基督教統治下的西歐諸國,一旦皇帝的教籍被開除,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已經失去了對整個王國的統治資格。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幾位皇帝大規模發動征伐意大利的戰爭就是想要重新奪回對於教會的領導權和教皇的控制權,但是當時的意大利各大城市相繼聯合起來組織聯軍進行了有力抵抗,德國的帝國騎士也沒有取得更大的進展。在德國長期的皇權與教權的鬥爭當中,教皇最終笑到了最後,即便如此,德國今後的發展仍然是君主專制在不斷加強,教皇權力最終將會走向衰落。

參考文獻:《尼布龍根之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