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清朝時期,宗室成員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級別的爵位與殊榮便是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鐵帽子王”了。而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一直到宣統退位、大清滅亡,清朝的歷史上也就只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的家族世系。他們之中,有的是因為在清朝崛起關外、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受封王獲爵;有的則是在推動王朝穩定與興盛的過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被加以厚待;當然, 也有幾家單純的是政治利益的考量而獲封的“鐵帽子王”。

這些家族世系中的初代“鐵帽子王”,毫無疑問都是勇武果敢、能力出眾的,然而從第二代開始,不管是在能力上、心態上以及行為表現上,都與他們的父輩相距深遠,甚至出現了不少第二代“鐵帽子王”就被貶謫以及廢黜另立的情況,而那些即便是沒有襲承“鐵帽子王”的爵位的宗室王公,其表現也大多是乏善可陳。

這其中有帝王出於皇權穩定的考量,進而對王權進行了削弱,然而,更重要的原因便是這些初代“鐵帽子王”的後代們,面對著突然而至的爵位掉落頭上,沒有經歷過“創業艱難”的他們不免便有一些忘乎所有,於是就此開始了一系列荒誕不羈的“表演”,最終他們中的不少人就因為自己的這份“荒唐”,而遭受了嚴厲的懲治,甚至順帶還“坑爹”了一把。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在雍正朝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且被雍正譽為“千古君臣兄弟榜樣”的和碩怡親王胤祥,也沒有逃脫清朝“鐵帽子王”這個“二代羸弱”的怪圈。

雍正八年(1730年)在胤祥去世後,他的長子弘昌、四子弘晈、七子弘曉尚且在世,而雍正也對著三位胤祥的兒子給予了極高的封賞。當然所有人都清楚,他們的爵位與殊榮都是胤祥用盡自己的心血換來的,只不過這些胤祥的子嗣們並沒有珍惜自己的父親為他們創造的一切,特別是弘昌,還被乾隆廢黜了爵位,完全辜負了胤祥的一番良苦用心,讓人唏噓不已。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胤祥,為了自己子孫的富貴與平安,可謂是用心良苦。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對於裡面的十三爺胤祥可謂是印象深刻,他是扶保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同時也是雍正最為信任的兄弟與支持者,可以說是為雍正奉獻了他的一生。當然,歷史上的胤祥,論他的付出、他的勤勉、他的貢獻,較之《雍正王朝》中的演繹,完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胤祥除了為雍正朝的穩定與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外,他的“識大體、知進退”,也贏得了雍正對其的敬重與推崇。

關於這一點,在以下的幾件事情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其一,是賞賜和待遇上,胤祥是主動的要求雍正降低標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在其登基後的第二天,立馬冊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且要按照他當年做雍親王的時候,康熙給他二十三萬兩賞銀的標準,準備給予胤祥賞賜。

可是胤祥卻拒絕了這一賞賜,他提出斷然不敢與雍正獲取同等待遇的封賞,他只要求雍正給他十三萬兩的賞賜。

雍正對此頗為感動,於是又要將康熙劃撥給他統領的鑲白旗下的人口和財產賞賜也胤祥。而胤祥同樣也拒絕了,雍正只得給他添置親軍與侍衛數量,以示恩寵。

其二,是在雍正額外的爵位封賞上,胤祥也是提出了拒絕。

雍正在冊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后,還準備再賞賜給他一個郡王爵位,讓他任選一子來襲承,然而如此優厚的恩賞,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絕。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其三,就是非常著名的“吞土受陵”的事情了。

胤祥在今天的河北易縣,為雍正找到了一塊上吉土壤用以修建陵寢,這就是今天雍正泰陵的所在地。而雍正為了表彰胤祥的功績,專門在泰陵的陵區內,為其劃撥了一塊土地用以安葬。

聽到雍正讓自己葬入帝王陵寢時,胤祥非常的激動,並且表示了極力的反對,雍正見到這種狀況也沒有過多的堅持,而是讓胤祥就近選擇一塊福地,也算是能陪著自己。

隨後,胤祥選擇了河北淶水縣的云溪水峪地區作為自己的陵寢所在地。此時胤祥已經是身患重病,他又害怕雍正收回成命,重新讓自己葬在清西陵地區,所以命人前往河北淶水縣自己的陵區取土,並且吞了下去,意思就是告訴雍正,自己已經同他選擇的土地融為了一體,希望雍正能夠成全。而雍正也沒有再強求,讓胤祥安葬了他自己選擇的河北淶水地區。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胤祥,作為當時朝堂之上當之無愧的“二把手”,能夠如此懂得進退,不得不令人感到欽佩。而胤祥之所以如此,除了他深知“君臣之道”外,也是希望為自己的後代做著思量。正如他在雍正同意其安葬在淶水地區的時候所說的:

“臣心安,子孫蒙福。”

而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此時最大的心願,那就是與君王相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得子孫平安。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雍正是悲痛不已。

"怡親王薨逝,心中悲慟,飲食無味,寢臥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朕待王亦在常例之外。"

雍正遵照胤祥的遺願將其安葬在了淶水,同時為其修建了一座佔地面積數倍於親王陵寢規格的龐大陵園,雍正更是在此親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儀式,大放悲聲。雍正還為胤祥上諡號為“賢”,配享太廟,並將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親書贈予胤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前,將其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縱觀清朝歷史,這些都是特例中的特例。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與此同時,雍正還安排胤祥年僅8歲的第五子弘曉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特別留下聖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在此之前雍正計劃另賞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也予以了兌現,他將胤祥的四子弘晈封為寧郡王。

而另外一位胤祥在世的兒子弘昌,雍正也予以了特赦釋放,並且是恩賞有加,乾隆皇帝登基後也將其封為了貝勒。

可以說胤祥的這幾個兒子,在他一世功績的照耀下,有了極高的人生起點,只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辜負了胤祥的一番良苦用心。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弘昌被議罪廢黜,弘晈勉強保住爵位,只有弘曉相對“幸運”的以善終收場。

弘昌的結局無疑是最為悲慘的,但是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早在“九子奪嫡”的時候,胤祥的長子弘昌就與太子胤礽的兒子、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孫弘皙關係密切。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登基之後,胤祥主動上奏,要求將其圈禁在家中嚴加看管,為的就是害怕弘昌與弘皙過於緊密的關係而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牽連全家。

“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

而結果證明,胤祥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就在胤祥和雍正都去世以後,弘昌果然同弘皙有了密切的往來,並且參與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的“弘晳逆案”之中,也正是如此有違皇恩、大逆不道的行為徹底觸怒了乾隆皇帝。

乾隆直接將其貝勒爵位廢黜,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弘昌去世,乾隆皇帝也沒有恢復其爵位,同時也沒有對其再次冊封,可見乾隆皇帝對其的憤恨之情。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而在胤祥的子嗣中,弘昌並不是唯一一個參與“弘晳逆案”的,弘晈也被人彈劾參與其中。

不同於弘昌的貝勒爵位是乾隆晉封的,由於弘晈的郡王爵位為雍正所冊封,在加上他並不像弘昌那樣有弘皙有著舊識且關係過分密切,於是乾隆皇帝並沒有將其的郡王爵位廢黜,只是對其進行了訓斥和懲戒。

不過這也讓弘晈就此揹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於是此事過後,他便一心做起了“閒散王爺”,在無心過問政事,而是在府中養花弄草,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去世。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弘曉相對於他的兩位哥哥,還算是相對“本分”的。

其實,讓弘曉襲承胤祥的和碩親王爵位,雍正也有他自己的考慮,那就是弘曉的年齡尚小,更容易控制,同時也更容易對其進行培養和教育。所以弘曉並沒有隨同他的兩位哥哥一同參與“弘晳逆案”,而這對於他本人乃至胤祥來說,都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乾隆皇帝起初的時候還委以了他署理理藩院事務的差事,後又讓其擔任正白旗漢軍都統,不過沒過幾年,弘曉就不再擔任朝堂上的任何職務了。一來,這是乾隆出於加強皇權統治,限制宗室王公權力的考量;二來,弘曉自己對於身處高位也是誠惶誠恐,特別是有了他的兩位哥哥的前車之鑑,更讓其想要“明哲保身”,安然度日。

在這之後,弘曉便開始了讀書與著書,並且藉助其與曹雪芹家族有一定的交往關係,還過錄了《石頭記》,其反而在文學領域達成了一番成就。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曉去世,其子永琅襲承了和碩親王的爵位,算是比較圓滿的完成了胤祥“子孫蒙福”的心願。而也就是在這一年,乾隆皇帝正式將和碩怡親王確立為了“鐵帽子王”之一。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胤祥的兩個女兒,也得到了厚待。

胤祥一生共有四個女兒,其中兩個女兒,即他的長女和四女,活到了雍正朝時期,並且得到了極高的禮遇。

特別是他的四女兒,還被雍正收為了養女,由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親自撫養照顧,之後更是被封為了和碩公主,即和碩和惠公主。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有人說,雍正將胤祥的女兒接進宮中是為了要挾和牽制胤祥,這一點純粹是無稽之談。

首先,和惠公主並不是唯一被收養在宮中的宗室女兒,包括廢太子胤礽以及莊親王胤祿的女兒都被雍正收養過,他們與雍正已經去世的女兒並稱為“和碩四公主”,享受到了極高的待遇,雍正更是對她們恩寵有加。

其次,以雍正和胤祥的親密關係,雍正如此行事確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為天下所不齒。

再次,即便是扣押“人質”,一般也都是扣押兒子,就比如前文中說的弘曉,這個時期年齡非常小,還是胤祥的嫡子,如果要將他作為“人質”,對胤祥的威懾力必然是要強過他的女兒。

所以,雍正讓胤祥以及其他王公家的女兒入宮,並不是要扣為“人質”,而是因為雍正的女兒在此之前全部早殤,所以雍正需要有足夠身份和級別的“公主”去完成滿蒙間的政治聯姻。雍正將他們召進宮中,收為養女,並且冊封為和碩公主,就是要抬高她們的品階和地位,進而遠嫁蒙古,維繫滿蒙聯姻。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胤祥的四女兒,即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七年(1729年)的時候下嫁喀爾喀博爾濟吉特氏多爾濟塞布騰。只不過和惠公主壽命不長,在其遠嫁的兩年之後便去世了,年僅十七歲。

而胤祥的長女在此之前也是已經完成了下嫁,並且活到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七十四歲的高齡善終收場。

清朝“鐵帽子王”們難以逃脫的“二代羸弱”怪圈,胤祥也不能倖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