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害人?99%的家长不知道:你的不接纳才是扼杀孩子的元凶

游戏害人?99%的家长不知道:你的不接纳才是扼杀孩子的元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游戏害人?99%的家长不知道:你的不接纳才是扼杀孩子的元凶

教师枕边书(ID:jiaoshizhenbianshu)

1

前一阵子,网上有一则新闻:

一位妈妈来到了她的“小情人”的游戏聊天群内发飙怒怼:

“我儿子初二,各科成绩连平均分都达不到。你教我儿子怎么办?你们这是在害人!一天到晚上网是不是人啊?”

知乎上,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妈妈看问题简单,处理方式欠妥;

有人认为妈妈是在当众发型情绪,理直气壮地侵犯孩子隐私,无所顾忌地暴力干预孩子生活;

还有人直接提出了批评:

你家孩子学习不好是您没教好。

家长需要一个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和过去的“早恋”、电影电视、武侠小说等一样,游戏成了“背锅侠”。

网友李某甚至说:

“‘寓母猛于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如果这位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孔子住她家也会爬窗逃命。”

同是孩子的妈妈,我感受到了这位母亲的无助和焦虑,心里也难过的很。

如此不顾一切地切断孩子与游戏的联系,这位妈妈也许早已经在和游戏抢夺孩子的斗争中,黔驴技穷、精疲力尽、弹尽粮绝。

很多家长也感同身受:网络游戏,贻害了孩子的前程啊。

2

事实上,手机电脑IPad 和网络游戏,真的是谋害我们孩子未来的“杀手”。

有的孩子沉迷其中,不思学业;

格式化的情节设计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绚烂的色彩、丰富的音响,让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兴趣;

长时间的强光刺激,导致不少孩子视力下降……

哈佛大学脑神经教授Spitzer指出,数字化正在扼杀我们孩子的脑力。

法国政府从2017年禁止国内的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

不过,在责怪网络的同时,我们必须反思:孩子们为什么会迷上网络游戏呢?

《成瘾》一书指出:高水准的游戏设计能够刺激人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感受到愉快和兴奋。

连续多次的刺激,被多巴胺绑架的大脑自然就对游戏上了瘾。

所以,和许多成年人喜欢上网、刷微信、玩抖音一样,部分孩子迷恋上了网络游戏。

游戏可以让他们远离父母的批评斥责;

游戏可以让他们忘记令人失望的分数、成绩排名;

游戏甚至可以让他们避免抑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所以,拥抱快乐、远离痛苦是人之常情。

如果学习让人非常痛苦,而游戏又让人快乐,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3

讲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长时间的艰苦付出,未必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还时不时地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

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然后是怎么处理的?是理解接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还是仅仅严厉地指责批评?

哪一种态度,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重新振作起来、重拾信心?哪些话语行为会让孩子雪上加霜、陷入绝望的境地?从而投到网络游戏的怀抱。

“来吧,这里让你快乐!”所以,真正让孩子痛苦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家长对待成绩的态度。

我们对孩子的不接纳,让孩子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无法呼吸、不能自拔。

家长对孩子的不接纳,才是扼杀孩子未来的真正“凶手”。

天天小学一年级。

第一次考试,他考了80分,全班倒数第一。他很沮丧。他撒谎说自己考了95分。

爸爸妈妈从老师那里知道了真相。

他们没有揭穿孩子,而是对他说:“亲爱的宝贝,不管你考多少分,我们都爱你。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能够和我们聊聊吗?“

天天沉默许久,终于说出了他的痛苦:

新的环境,没有朋友,他很孤独;

上课控制不住说小话,经常被批评;

学习拼音很吃力……

爸爸每天认真陪伴天天做作业;

妈妈每晚陪孩子聊天,了解他的学习生活。

他们鼓励孩子:

你一定会进步的,我们相信你!

猜猜后来情况何如?

期末考试,天天的语文99分、数学98分。

4

孩子没有考好的时候需要接纳鼓励。那么,成绩好的孩子还需要接纳鼓励?

主持人马丁在《父与子的战争》演讲中提到:

当我考年级第二时,我爸问我:谁是年级第一?

当我考年级第一时,我“啪”的一声把卷子扣在桌上,心想这下你总没话可说了吧?

结果我爸说:这道题我给你讲过的,你怎么又错了?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跤。

父亲的话,象一盆冷水浇到马丁的头上。

马丁说:(那时)我不快乐。我恨父亲。我和父亲处于恶劣的“战争环境”。

他不明白,天下的话语千千万万,父亲为什么总能无比精准地挑到最刻薄的那一句,把人伤得鲜血淋漓?

心理学指出: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和悦纳。

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就会内化这些认可和接纳,从而形成自信的人格。

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反应,或者总是否定批评孩子,孩子就会丧失安全感、没有自信,终其一生,苦苦寻求外界对自己的认同肯定。

阿黎是班上第一名,年级上排名前三。

当老师问“哪些同学非常自卑”的时候,她高高地举起了手。

她说:“每一次,我妈都会说,那个谁,比你更好。我永远无法超越TA。关键是,那个谁比我高几个年级,我无法超越的是TA创造的历史和辉煌。“

此言一出,全班哗然:“还要不要我们活了?”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其余的两千多弟子普普通通,寂寂无名。

根据二八定律,考试成绩优异的孩子,本来只有20%;

那么,另外的70%左右的普通孩子,尤其是10%左右的学困孩子(有的人甚至天天打游戏哦!),他们还“是不是人”,要不要活下去,怎么活下去?

5

阿元曾经不想活了。

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离了婚,他随爸爸生活。

爸爸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陪伴他。

初中时,阿元迷上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讲道理批评没收手机切断经济来源……

爸爸竭尽所能,阿元我行我素。

最后,情绪失控的爸爸把阿元一顿暴揍。

第二天,阿元离家出走。而且试图自杀。

爸爸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咨询师问爸爸:你来我这里,是为了寻求最好的结果,还是为了防止最差的?

“我要我的儿子。我怕失去他。”

咨询师建议他听听孩子的心声。

阿元说:“对我来说,活着没什么意义,除了上网。”

爸爸选择了尊重孩子。

每天上班的时候,他把孩子送到网吧;

下班的路上,接孩子回家。

煎熬了几个月之后,有一天,孩子对他说:

“爸爸,谢谢你的爱!我跟你回学校吧!”

那一瞬间,爸爸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他接纳了孩子的游戏孩子的一切。

孩子透过爸爸的接纳,看见了爸爸深藏内心的爱,从而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重新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6

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孩子在寻找,我们也同样很迷惑。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可能都站立着糊里糊涂甚至千疮百孔的家长。

《家庭治疗》一书指出:人们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父母未解决的情感反应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未完成事件。

所以,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处理好我们内心的困惑焦虑:

1)是不是和我们的父母之间有没有解决好的情绪问题?

就象马丁一样,内心压抑着对父亲的愤怒。

那就回到爸爸妈妈那里去吧!

勇敢地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发泄我们的情绪,或者澄清一些误会。

然后,你会感觉内心通透;

然后,你会发现,你是如此地爱着你的爸爸妈妈。

就象马丁一样。

2)是不是与配偶的关系出了问题?

有时候,孩子在无意识中充当了我们的拯救者。

他们以“问题人物”的方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掩盖了我们和配偶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

回到配偶那里,重新审视和处理与配偶的关系。

把我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和需求告诉他们,尽量改善夫妻关系。

然后,再携起手来,一起解决孩子的问题。

3)是不是我们没有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我太丑。

我太笨。

我一无是处。

对自己的不接纳,让我们时时限于低谷,人生没有乐趣,所以对孩子自然没有好脸色。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可以收获心灵的宁静,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

4)是不是工作生活压力太大?

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待遇不好、家庭压力大、离异……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

我们的情绪也需要发泄渠道。

弱势的孩子,成了我们的欺负发泄对象。

5)是不是不能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的表现,并把正面的评价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他们会慢慢长成“勤奋”、“负责任”、“诚实”的人;

接纳孩子的努力,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分努力,把他们看作独一无二的人,鼓励他们树立理想,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接纳孩子的情绪,鼓励他们恰当表达伤心、愤怒、委屈,避免自我攻击,远离种种心理疾病;

接纳孩子的娱乐交友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规则边界,和孩子一起探索生活的意义。

7

父母孩子,是老天安排的缘分,一世的血脉相连。

亲爱的孩子

曾经,我们虔诚祈祷

你才来到了我们身边

带给我们无比多的幸福快乐

现在,你慢慢长大

遇到了不少成长中的困难

宝贝啊!

不管你个子高还是矮

胖还是瘦

长得漂亮还是丑丑的

聪明还是迟钝

成绩优异还是落后

是不是痴迷网络游戏……

你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宝贝啊!

我们爱你

不离不弃

永永远远

佑妈三火:中学高级教师、全球生涯规划师、家庭教育研究实践者

———— / END / ————

近期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