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扁舟3300
公元前362年,夏日炎炎,在通往秦都櫟陽的驛道上,走來了一個年近而立,精力充沛,箱籠中滿是書經文牘的中年男子。就在前不久,操勞成疾的秦國國君獻公因病溘然長逝,即位的是年僅21歲的太子渠梁,是為秦孝公。孝公繼位後,秦國的形勢依舊岌岌可危,雖然,秦軍在少梁再次擊敗魏軍,俘虜魏國大將公孫痤,收回繁龐,但秦弱魏強的大格局基本未變,一旦魏軍西出長城,衝破秦軍的洛水防線,就能直逼涇渭地區,不僅新都櫟陽難保,舊都雍城也岌岌可危,於是孝公在登基伊始,即發佈“求賢令”,明確提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明確提出了招徠人才的首要標準是身懷富國強兵之策,而非門第顯貴或者德性純篤與否,一時間,各國士人紛紛西遷,從函谷入秦,期待在在這個陌生而充滿機會的新興大國中一展雄才。
這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是少梁之戰中被俘的魏相公孫痤府上的中庶子衛鞅。孝公繼位同年,為秦所俘的公叔痤歸魏後病死,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其才大志高,可以擔任國相之重任,但又警告魏惠王說,如其不用,則必須誅殺,以免其為他國所用,成為心腹大患。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孫鞅預計在魏難酬壯志,遂離魏入秦,日後遂以商鞅之名見諸史冊。
當商鞅來到秦國都城櫟陽時,為了能夠儘快面見孝公,遂投在其寵臣景監處,暫時充當門客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學,又仕宦在魏,受李悝、吳起的遺教甚多,決心將三晉之變法措施推行於秦,估計已經是他心中的定見,然而剛剛上臺的獻公到底胸中志向,他卻並沒有底。《史記.商君列傳》說商鞅入秦之處,四次謁見秦穆公,分別以帝道、王道、霸道、強國之術為遊說主題,結果穆公對標榜道德仁政的“帝道”毫無興趣:“時時睡,弗聽”,講到王道時也興味闌珊,直到商鞅奉上以短期稱霸為目的的“霸道”時,才興味盎然,而當商鞅最終談及富國強兵之術時,穆公更是大喜,於席上跪坐對談之時,不時向商鞅的座位前趨,暢談數日仍不知足。這深刻說明,法家之術重在解決現實的政治矛盾,是現實政治迫切需要的,即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而儒家的帝、王之道卻要以德來安近懷遠,此固非一日之功,況且在諸侯力征的戰爭年代也斷難實現。
從今天的視角看,商鞅變法之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將秦國徹底變成一個對全體人口進行有效控制的中央科層式集權國家,進而最大程度地從社會汲取人力與物質資源進行有效率的對外擴張戰爭。
然而,儘管有來自秦孝公“自上而下”的支持,但秦國世族保守勢力依舊強大,出於“恐天下議己”從而引發政治風波,動搖自身王位的原因,孝公親自安排了一場御前會議,核心即讓商鞅與守舊派代表,世族老臣上大夫甘龍,左司空杜摯等進行一場針鋒相對的當堂辯論,對於甘杜兩人“無百倍好處不可變法,無十倍功效不變更祖宗器物典制”,“聖人與智者只能因循守舊進行統治教化”的觀點,商鞅犀利地提出這僅僅是“世俗之言”治理國家並無一成不變之法,前代之禮法各不相同,商湯,周武王並未恪守成規,而興旺發達,奪取天下,他更有力地鼓勵孝公當機立斷,拋除顧慮:“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最終,孝公被商鞅的雄辯與熱情所打動,於六年(公元前356年)拜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6年後,遷都都咸陽,標誌著強盛崛起的秦王朝向東擴展的決心,這裡地處渭河臺地,具備豐厚的黃土,耕種簡易,並且利於漕運。由渭河北岸古道,可以東出臨晉關,渡河可以東至蒲坂,直取夙敵魏的腹地,由渭南古道,則可以東崤山,函谷關,與中原諸侯爭雄。
商鞅前後兩次變法,核心內容即是按照源於三晉的法家政治理念與變法經驗,增強秦國的“耕戰”之力。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商君考》中明確指出,編民為伍,彼此連坐之法,出自李悝《法經》,罷黜守舊勳貴出京,整飭軍備,沿自吳起,甚至變法之初,立木封金于都城南門,也是模仿吳起“南門僨表”。首先“廢井田,開阡陌”,改百步之田畝度量為240步,著重開闢與分配耕地,鼓勵墾荒,所以“開阡陌”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統一繳稅,終極目的也是將土地度量與戶籍徭役兵役管理“綁定”在一起,根據商鞅所撰《墾草令》,秦王還採納了其建議,招徠三晉之人,給予田宅和國人身份待遇,一則削弱了三晉帝國的人力資源和相應的農業生產和軍事動員能力,也使相當部分秦國男性青壯年可以投軍入伍,增強秦軍戰鬥力。
商鞅變法之另一核心舉措,在於在秦國全境推行縣制,以往秦,三晉與楚設縣,多為邊境偏僻地區,軍事邊防作用為先,商鞅變法之後,將秦國全境統一劃分為41縣,最高行政長官為縣令,秩級從600石至1000石不等,職責相當龐雜瑣屑,包括管理農業生產,管理糧倉,管理公府金錢,興發徭役,兵役,鑄造兵器等等,縣令之下有縣丞和縣尉,合稱為長吏,是縣令的佐官,分別負責輔助管理政務,以及縣內軍事之職,縣令與長吏之下,有廄嗇夫、皂嗇夫等職責明確的胥吏,縣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國家可以強力控制編戶齊民,予取予求,賦稅、兵役、徭役悉出於編戶。
戶籍編制和授田之法的最終目的,在於驅民為戰,對外擴張,而商鞅變法中實行的軍功爵制,則是軍事組織動員的強心針。1975年出於湖北雲夢睡虎地的秦簡中,亦有《軍爵律》兩條,分別規定了軍功賞賜的具體政策,戰場得敵人首級一,就能賞爵一級,為五十石之官,斬兩首者爵二級,為百石之官…….可謂簡單直接,通曉民心。軍功爵制的推行,也有力地促進了秦王國的社會轉型,使得周代貴族賴以維繫統治的“禮樂”教養更加失去了意義,發達的軍事組織與官僚制度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與互相促進性,使得萬民在一條統一的起跑線上接受自上而下的統一指揮,協調協調行動。
隨著變法各項措施雷厲風行地在秦國推行,秦國的國力迅速增強,東進拓疆,建立霸權成為了孝公和商鞅關注的核心問題。東進,就必須徹底摧毀秦的宿敵魏國,也許在商鞅內心深處,他一直沒有忘記魏惠王對他的冷落與忽視,而讓魏國付出霸權旁落,疆域縮減,軍力被毀的代價,則是最好的復仇,他遊說秦王道“秦與之魏,譬如人之有腹心患,非魏並秦,秦即並魏”——公元前354年,趁著魏趙大戰邯鄲之際,秦軍東進,元裡一站大獲全勝,斬首七千,奪取了少梁,這是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取得的第一次外戰大勝,兩年後,商鞅晉升大良造,再次趁著魏國爭霸中原,無暇西顧之勢,率領大軍穿越河西,奪取了魏國的舊都安邑,並進而貢獻魏國防秦重鎮固陽。
曾經輕視商鞅的魏惠王,終於嚐到了悔之莫及的滋味,公元前344年,他派出使節前往宋衛鄒魯等國之間,試圖建立聯盟,集各國之力聯盟伐秦。然而,這次表面上聲勢浩大的反秦聯盟,卻被洞悉魏惠王心理的商鞅輕鬆破解:他向孝公指出,獨立抗擊聯軍是下策,請齊楚等與魏國有隙的東方大國發兵來救,是中策,上策則是先以利害分歧破魏組織的反秦聯盟,再設法令齊楚等國自行伐魏,這樣秦國不僅自身無損,還可以再次趁魏國交困之際出兵收復河西之地。魏惠王居然在親身涉險的商鞅的遊說下,吃下了秦國支持自己稱帝這枚空心湯圓,計劃聯合燕國伐齊楚,興沖沖地“故身廣公宮,制丹衣柱,建九斿,從七星之旟”閉門過起了皇帝癮,結果引發東方六國眾怒,先是在桂陵之戰中敗給齊軍,喪師十萬,又被商鞅率秦軍趁火打劫,大將公子卬被俘,失去了河西之地。
凱旋而回的商鞅,達到了其事業與威望的頂峰,秦孝公親自東郊迎接凱旋之師,同時兌現了自己“有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諾言,將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然而,正在商鞅達到自己政治生涯與理想抱負的巔峰之時,滅頂之災也悄然降臨,一位名叫趙良的官員曾拜訪商鞅,當商鞅洋洋自得地讓其比較自己與曾經的穆公賢相百里奚哪個功勞孰大時,趙良說,百里奚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而商鞅卻在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用刑罰懲處反對變法的太子師傅,一旦出巡,則前呼後擁,車馬眾多,衛士們弓上弦,刀出鞘,實在不是長久之計,趙良進而指出,商鞅的權勢表面上炙手可熱,實則除了秦孝公的支持外別無依託,如同日光下的朝露一樣,進而勸告其將商於十五邑封地交還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用以自保,對趙良的建議,商鞅自然是嗤之以鼻——5個月後,公元前338年,45歲的秦孝公驟然去世,新君太子駟剛剛繼位,嗅到了政治風險改變的朝廷諸臣馬上就將矛頭指向了孤立的商鞅,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清洗立刻拉開了序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秦惠文王絕對不會允許臥榻之旁還有商鞅這樣的位高權重且有宿怨的前朝舊臣,曾因發對變法而受到紋身等肉刑的太子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立刻勸告昔日的學生不要養虎遺患,於是商鞅被收繳了相印與兵權,逐回封地,不僅如此,惠文王又藉口商鞅離行之儀禮形制太過奢靡,有越制非禮之罪,索性宣佈其為罪臣叛黨,窮途末路的商鞅在奔魏未果的情況下,只得暗自逃回封地起兵,做孤注一擲的抵抗,最終被惠文王所派大軍擊敗,被執於鄭國境內的澠池,慘遭車裂處死。
商鞅雖死,但其變法卻已經在秦國牢牢生根,所謂“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秦國已經如同一輛呼嘯的列車,完全在他設計的旨在富國強兵的法家政治軌道上隆隆前行。商鞅以後,各國客卿依舊源源不斷湧入秦境,出自三晉或與三晉之學有淵源者眾多。的先例。在其他秦代“四世而霸勝”前來助力的主要客卿中,韓非是韓國貴族,尉繚來自魏國, 黃留珠在《秦客卿制度簡論》中做過統計:在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六位國君統治期間,“先後擔任秦國相國要職的共有二十二人,其中十八人是受人推薦的客卿,張儀,公孫衍,範睢,李斯….秦國遂成為戰國時代外籍”布衣將相最為靡集的國家,也就此奠定了自己統一六國,合併天下的基礎。
晴天有時下豬
商鞅剛開始時也沒有被重用,他在魏相國公孫痤那裡任中庶子,就是掌管庶子教育的事情。公孫痤覺得商鞅是個奇才,他在病重時趁魏惠王探望之機,把商鞅推薦給魏惠王,誰知魏惠王覺得商鞅年輕,把他的話當成耳邊風了,也就沒有用商鞅。
商鞅從師於謀略家鬼谷子和雜家屍佼 ,並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的謀略和知識。鬼谷子就不多說了,屍佼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明於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宇宙”這個空間的概念就是他提出來的,《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這時的秦國,秦孝公子繼父業,滿懷抱負,一心一意的想讓秦國變得強大,努力改變“諸侯卑秦”的現狀。以優厚的待遇,高官厚祿為條件面向天下廣招賢才。
商鞅得到這個消息後來到秦國,他先找到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在景監的引薦下先後三次拜見了秦孝公。並且試探性的向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和“霸道”三個治國之術,秦孝公唯獨對他提出齊桓晉文之道的“霸道”非常感興趣。
商鞅在“霸道”的基礎上向秦孝公提供了一套“強國之術”,這套“強國之術”就是法家以富國強兵為宗旨的治國理念。這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強秦之願,得到了秦孝公信任,也讓秦孝公放下所有的顧慮。
在經過一場關於變法的辯論之後,秦孝公決定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著手變法事宜。左庶長是當時秦國最有實權的職務,是協助國君統軍作戰並總管軍務的軍政要員。至此,商鞅在秦國的到了重用。商鞅去世之後,通過商鞅變法的秦國一躍成為強國。
秦野雁
秦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五霸之一,但是在秦穆公駕鶴西去之後,秦國陷入了長時間的內亂之中,導致了在戰國初期被魏國揍得鼻青臉腫。儘管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戰國爭霸賽,但此時河西之地尚在魏國手裡,秦國時刻面臨著魏國的威脅,與此同時山東六國都看不起秦國,很多重要的國際活動也都不帶秦國玩兒。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為扭轉秦國的不利局面,秦孝公努力的治理國家,但是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子?此時的秦國什麼人都有,就是沒有能獨當一面的人才,但凡有點本事的人,都離開秦國去其他國家發展了,因為當時秦國的經濟條件太差了,人才都不願意留下來。
為吸引人才,秦孝公寫了一份詳細的招聘啟示,把要求,待遇,升職空間等等寫的非常清楚,秦孝公還表示只要能幫助秦國強大起來,除了國君的寶座不能給,其他的什麼都能給。於是那些在其他國家不受重用的人,都紛紛跑到秦國參加人才招聘大會了。
此時一個名叫公孫鞅的青年正在魏國相國公叔座那裡上班,因為老闆公叔座的賞識,公孫鞅已經是相國府的首席執行官,也就是相國府的大管家。公孫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衛國的公族的旁支,跟衛國君主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他也經常被人喊作衛鞅,也就是著名的商鞅。在公叔座臨死前,魏惠王前來探病,目的是想讓公叔座推薦一個接班人,幫他處理國家大事。就問公叔座:“老相國啊,您哪天歸西了的話,這國家大事交給誰來處理好呢?”公叔座說:“我府上那個衛鞅是個奇才,您應該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啊”魏惠王聽了不說話,心裡就在琢磨這老頭說的話靠譜不靠譜,而公叔座一看魏惠王不說話,以為他不想用商鞅,緊接著就說:“大王要是不用衛鞅的話,就要把他殺掉,千萬不能放他去別國啊”
魏惠王心想這老頭是病糊塗了,一會兒讓我重用衛鞅,一會兒又讓我殺掉衛鞅,於是跟公叔座寒暄了幾句就走了。魏惠王是悶悶不樂的離開了相國府,公叔座以為魏惠王是要殺掉商鞅,於是連忙找到商鞅,把這話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商鞅,勸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聽了呵呵一笑,表示魏惠王不會殺掉自己的。如果魏惠王相信公叔座的話,那麼就會重用商鞅,如果不信的話又怎麼可能殺掉一個無關輕重的人呢。果不其然,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掉商鞅,商鞅一看連相國的推薦都沒有用,看來自己在魏國是混不出什麼光明的未來了。這時候秦孝公招攬人才的消息傳到了魏國,商鞅便收拾行囊踏上了西行之路,準備到秦國去碰碰運氣。此時的秦孝公正頭疼的不行,因為今天來個儒家的給自己講仁愛,明天來個墨家的給自己講簡愛,後天來個道家的給自己講無為,這些人中沒有一個能真正的幫助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商鞅看到這種場景對這些人是不屑一顧,不禁感嘆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之後商鞅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跟秦孝公最寵信的太監搞好了關係,然後拜託這個太監安排自己與秦孝公會面。於是商鞅便於秦孝公開始了第一次會面,在課堂上商鞅給秦孝公將帝道,從三皇講到五帝,從伏羲講到大禹,聽得秦孝公是隻打瞌睡。下了課後,秦孝公把這位太監狠狠的罵了一頓,說找的什麼人才,對建設秦國沒一點幫助。
這位太監又把秦孝公罵自己的話罵了商鞅一頓,商鞅連忙解釋說自己晚上沒睡好,早上沒吃飽結果講錯了,拜託這位太監再安排一次。五天之後,秦孝公與商鞅開始了第二次會面,這次課堂上,商鞅講的是王道,從商湯講到周文王,再講到周武王。這次秦孝公打瞌睡沒,我們不知道,反正下了課又把太監給罵了一頓。可能前兩次會面讓秦孝公覺得商鞅有點水平,給自己講故事解悶還行,於是他們有了第三次會面。經過前兩次的會面,商鞅知道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這次商鞅講的是霸道,從齊桓公當上齊國君主開始,講到楚莊王進入洛陽,這次秦孝公聽得是津津有味,商鞅越講越精神,就這樣兩人談了一夜。之後商鞅把自己富國強軍的措施,一步步的灌輸給秦孝公,也獲得了秦孝公最自己變法的支持。
帝道和王道雖然可以使得國家長治久安,但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做靠山,在戰國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點,這也是為什麼孔孟之道在戰國沒有市場的原因。帝王之道見效太慢了,在戰國這種大爭之時,沒有等到你把仁政實施下去,或許你的國家就被別的國家給滅亡了。這也是為什麼秦孝公對伏羲,周文王的故事不感興趣,反而對齊桓公,晉文公之類的事情感興趣的原因。
秦孝公和商鞅的這三次會面,成為了秦國曆史上的轉折點,它使得秦國從此走上了富國強軍的道路上。
貳馬叄石説歷史
關於商鞅受重用的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今天我們嘗試來談一談。
首先,在於商鞅自身。商鞅一生努力研究,致力於法家道路的研究,並且學有所成。他不但善於為政,而且在行軍打仗方面也不弱。這就是商鞅自己已做好了準備,而所欠缺的,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其次,適逢春秋末期,戰果初年。這也是中國正式從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的初期。戰國七雄已經顯示出了自己的強大,開始了互相攻伐的統一戰爭。但是大家對於改革之路並不是非常支持,比如商鞅在魏國卻不受重用,他的一個朋友還對魏王說,如果商鞅要離開魏國,一定要殺了他。這是什麼意思呢?已經有人意識到商鞅法家的強大,卻不能用。
第三,秦王新登基,迫切的想要興復秦國的強大,向戰國七雄發出人才徵召令,只要能讓秦國強大,那麼就可以封地封侯。商鞅的到來以及與秦王的交談讓秦王大喜。委以絕對的信任和權力。
第四,法家本身的特點。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在古代只有小部分時候能夠做到,但是絕大部分時候都不能做到。法家倡導的這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得民心,迅速得到推動和落實。商鞅獲得秦王的絕對支持,更是堅持了這一理念,讓變法進行的很徹底。
最後,商鞅的軍事才能也幫助了他獲得寵信。商鞅最終幫助秦國佔領河西,讓秦王初步認識到秦國走上了強盛之路。所以後來雖然商鞅被車裂了,但是他的變法在秦國並無改變。
阿慶還是阿慶
商鞅一代法才的成名之路!
當我們提到“商鞅”時,我相信大多數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的,因為商鞅通過對秦國的變法,使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成長為了六國之首,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商鞅當時是如何受到重用的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通通具備,所以商鞅才被受到重用。
在當時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中,秦是較為落後的小國家。在公元前361年的時候,秦國的新國君秦孝公即位,當時秦孝公感到秦國所處的處境是十分的危急,在外受到強鄰的欺壓,在內秦國面臨著統治體制的僵化,貴族階層的專橫與奪權,這時候我們的秦孝公就決心奮發圖強,要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要進行變法。那麼變法最需要的是什麼?當然是人才了,所以當時的秦孝公為了尋求適合秦國改革賢才,上任一開始,就對整個秦國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時候秦國的這個求賢令,很快就傳到了當時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的耳朵裡,之後商鞅就西入秦國求見孝公,但是秦孝公也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重用商鞅的,期間也是經歷過非常多的挫折。
商鞅到了秦國之後,很快就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但最初的商鞅並不瞭解秦孝公此時的真實意圖。第一次見秦孝公是,商鞅對其說了些“帝道”之類不實在的空話,從而導致了秦孝公在談話中多次出現了睏意。第二次見孝公的時候,商鞅說得更多,但主要說的還是“王道”之類的大話空話,均符合不了秦孝公的意思。第三次見孝公時,商鞅終於因為他的言論“霸道”,使秦孝公感受到了“可以與商鞅這個人近距離談話談變法”。第四次見到秦孝公時,商鞅“以強國之術說君”,使秦孝公非常的收益,商鞅也是從此而被受到重用的!
通過以上的瞭解,我們知道了商鞅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為一方面商鞅擁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商鞅遇到了一個開明肯重用他的君主!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BM大嘴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治理一個國家靠什麼,這是最吸引秦國國君的,靠制度而不是人情。所謂法治的雛形吧。
這個問題接到邀請好幾天了,一直沒有回答。今日正好有時間,回答一下。商鞅生存的時代很特別,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很多國家經過彼此之間的戰爭已經被滅了,正在存在的一些國家也是名存實亡。比如商鞅的出生地魏國。
秦國,自春秋五霸秦穆公以後,國力漸衰,到秦孝公的時候,其實已經很危險了。若不強,可能就被滅了。
再者,那個時候的有見識的人,想著成就自己,只能是到處推銷自己的學說,商鞅也是如此。
俗語說,隔代強,秦穆公到秦孝公也算是隔代了。
商鞅其實是說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治理一個國家靠什麼。靠制度。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鳥少的時候,還能靠人情感化,鳥太多了,就只能靠制度來治理了。商鞅其實就是跟秦國國君說明了這個道理而已。
當時的最重要的經濟是農業,所以要重農。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都是適應當時發展的。
老牛嘚啵嘚
生活環境:
商鞅出生於公元前395年,也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的第八年,可以說是戰國初年生人。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天下可以說已經禮崩樂壞、綱常無序,梟雄輩出,百家爭鳴。
就業選擇:
從衛鞅身世上已經很明確了,不僅是貴族,而且國君後裔,說白了就是和後來歷史上著名的漢光武帝劉秀,蜀漢皇帝劉備,水滸傳裡面的青面獸楊志一樣。
主修法治管理專業:天天想著怎麼拯救黎民蒼生,立下千古功業,別辱沒了祖上名聲。所以對天下變法強國的“李悝”、“吳起”是相當崇拜,年紀輕輕就鑽研刑名法術之學,也就是法制,從人性惡的角度,用嚴刑峻法來管理公司團隊。
進修營銷學專業:法家主修課程結束以後,就面臨找工作了,但是那個時候看血統時代,有才也未必用你啊,怎麼辦?衛鞅就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通過雜家多社會關係的分析解剖,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在這裡還包括怎麼和人溝通、觀察行為習慣,演講技巧等等的系統性訓練,為找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做好了人際關係的準備。
第一份工作:
雜家課程結束以後,想先到大企業歷練歷練,就到當時實力最強的“魏氏集團”面試總經理助理,憑藉過硬的專業素養和答辯技巧順利過關。任“魏氏集團”總經理公叔痤第一助理,深的老公叔賞識。不久以後公叔痤病重,臨終向集團董事長魏惠王推薦衛鞅接任集團公司總經理,魏董事長以為公叔總經理病入膏肓腦子瓦塔了,讓一個連編制都是勞務委派的20多歲助理一步跨到集團公司第二把交易,想都不要想。衛鞅和“魏氏集團”不歡而散,衛鞅的第一份工作到此結束。
第二分工作:
從“魏氏集團”離職以後,衛鞅到了天下最大的人才市場“齊國的稷下學宮”去找工作。經過多家公司試探性交流,沒有什麼突破。衛鞅希望最好是集團公司總經理,要不副總經理也行,最差也得是個部門經理,而且要獲得定額的股權。老闆們覺得衛鞅的專業價值並沒有得到社會價值體現,而且一來就要那麼高的職位可能會造成現有團隊的不滿,一來就想要公司股權沒有這種玩法。
衛鞅老兄正在糾結要不要降低條件,或是就做個自媒體算了,恰逢最西邊的“大秦集團”實行改革開放,不要求血統出生,唯才是舉,只要你的能力夠總經理職位就是你的,以業績配置股權分紅,而且組織保證解決編制問題。這還猶豫啥呢?去“大秦集團”面試啊!
這一次衛鞅學聰明瞭,想著集團是改革作為出發點的,那就別先直接去面試啊,先去基層走訪走訪群眾,尋找尋找問題,掌握一些第一手的、有針對性的資料啊。走訪老秦人飲食起居、文化風貌、生產生活、諺語俗語等等。
掌握了足夠的第一手資料,衛鞅著手面試的事情,若通過政府公共招聘渠道,見不到高層領導,而且可能有中間渠道攔截信息,以至於才能難以全面展示,拿到個組長或是主任就已經不錯了,但那和自己設定的目標相距太大不划算。決定不走公共招聘通道,從董事長身邊的圈子入手,觀察分析後,現有的當朝權貴難以結交,相對比較容易的是“大秦集團”董事長的私人生活秘書著手——景監,景監作為太監在人格上相對低一些,容易攀上關係;常在“大秦集團”董事長秦孝公的身邊,推薦機會多,容易說的話也多。
和預想一樣,果然很快就搞定了景監,接下來就是和孝公的面試準備,怎麼樣才能前面的展示自己,同時又確定確定秦孝公的改革決心和發展意圖呢?設計了三個步驟:先講帝道,再講王道,看看秦君是否是那種圖慕虛名的人,若是,則以馬屁為主;若不是,真心圖強則結合戰國態勢、秦國弊政、拋出自己法治改革策略、並以未來宏大遠景稱霸一統畫卷給秦君洗腦。
果然如衛鞅所設想的一樣,秦孝公被打動、洗腦,同衛鞅一起開創了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
銳不共途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又稱商鞅。
魏國國相公叔痤病重時極力魏惠王推薦商鞅,甚至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對商鞅也沒用也沒殺。
當時的秦國國君是秦孝公,正發憤圖強要振興秦國,發佈了《求賢令》,商鞅看到之後就來到了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兩人徹夜長談,商鞅的強國之道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同。
秦孝公和商鞅的配合可以說是珠聯璧合,秦孝公需要大才,商鞅需要平臺,沒有秦孝公的卓越眼光和宏大理想,商鞅的雄才大略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超哥說成語
秦孝公這人是具有很大的雄心和謀略的,當時的秦孝公剛即位不久,很想幹一番事業。雖然當時的秦國經過他的父親秦獻公的努力已經止住了衰退的趨勢,正在逐漸恢復中。但是秦孝公的目標是把秦國變成所有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為此,他向天下招募能人志士,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在治理朝政上,秦孝公的做法是廣納良才。他特地頒佈了一道求賢令,面向全天下招募有才之人,只要有真才實學,無論你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都可以來秦國做官。
這道命令一出,頓時許多賢能之人來到秦國拜見秦孝公。這其中,就有一個來自衛國叫衛鞅的人慕名來覲見秦孝公。因為商鞅是在衛國不受重用。所以才來到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能。
商鞅見到秦孝公後並沒有馬上就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而是打算試探一下秦孝公是否值得自己盡心輔佐。於是商鞅先講了王道之術,秦孝公對此並不在意,之後他又講了霸道之術,秦孝公還是沒有什麼反應。當商鞅講起如何治理國家的政策時,秦孝公終於提起了精神,一直與商鞅暢談了幾天幾夜都不盡興。這時候秦孝公是欣賞商鞅的才。
後來在變法中看見了商鞅的過人的才能,才慢慢重用商鞅,當然商鞅也不負眾望,經過他的幾年治理,秦國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增強,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秦國也一躍而起,成為了令所有國家中最強大諸侯國。
商鞅通過兩次變法在秦國得到了認可,改革成果的顯著,讓秦孝公更加肯定商鞅的才幹。後因秦軍在河西之戰中,大獲全勝。商鞅在戰中立功,就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因秦孝公這位獨具慧眼的伯樂,才有“後來”的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