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風險交給了保險:保險的風險,誰來解決呢?

一個文藝範的保險廣告誕生

在如今互聯網時代,保險廣告無處不在,氾濫成災。但是要說最有文藝氣息的當屬1933年《申報》刊登的一則人壽保險廣告。而且當時的形象代言人是我們的大文豪胡適先生,新文化運動的引路人,白話文的倡導者。這則保險廣告的內容是這樣的:

人壽保險含有兩種人生常識:第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壯年要作老年的準備,強健時要作疾病時的計劃;第二“日計不足,歲計有餘”,所以細微的金錢,只須有長久的積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這則廣告也詮釋了保險的價值:面對生活的無常,我們需要通過保險配置基本的健康保障,解決疾病和意外帶來的鉅額財務開支,讓家庭保持安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考慮好子女教育和家人的養老儲備問題,配置專門的年金保險解決。

用胡適先生的話說就是:保險的意義只是今日做明日的準備,生時做死時的準備,父母做兒女的準備,兒女小時做兒女長大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豁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算做是現代人。

保險的風險,誰來解決呢?

我們通過保險解決了健康保障,解決了家庭的風險,但很多消費者也經常被兩個問題困擾住:

1我們把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的風險要轉給誰?

2 我們買了保險,保險公司倒閉了怎麼辦?

你的風險交給了保險:保險的風險,誰來解決呢?

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保險公司的風險,由誰來保障呢?答案就是: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市場解決自身的風險問題。背後是專業的再保險公司。專門替保險公司提供風險轉移。

這個市場存在供需雙方和市場中介,再保險公司就是供給方,這些再保險公司可以是各大保險公司共同組成,也可以是專門獨立的再保險公司;需求方是各大保險公司,交易的標的是各類保險產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風險轉移和保障體系。

第二個問題:如果保險公司倒閉了怎麼辦,保單誰來承擔?這裡就涉及到保險保障基金會了。

我們總是聽到一些保險代理人鼓吹保險公司永不倒閉,保險任性買,不用怕。事實上保險公司雖然不會輕易倒閉,但是它是可以破產的,特別是當下保險公司不再專一,多元化發展的情況下。風險還是存在的。

《保險法》這兩條就解釋了該如何處理保險公司破產後保險保單的問題:

保險法第九十二條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轉讓或者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轉讓前款規定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的,應當維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被依法撤銷或者依法實施破產的保險公司的清算資產不足以償付人壽保險合同保單利益的,保險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規則向保單受讓公司提供救助:保單持有人為個人的,救助金額以轉讓後保單利益不超過轉讓前保單利益的90%為限。

這裡可以看出保險公司破產後,消費者持有的保單會有其他保險公司接手,但這也要分兩種情況,保障型和理財型保險;保障型的保險是救命錢,只要合同存在,保監會就會支持理賠,

理財型保險則不一樣,公司破產,意味著虧損,也就是所謂的分紅和收益都不存在了,消費者得接受虧損。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告訴大家不要被誤導買了所謂高收益的理財儲蓄保險,保險是解決保障問題,轉移風險,不是投資理財,增加風險。

曾經在股票市場瘋狂收購上市公司而出名的安邦集團,出事以後,所有的保單最後也是由保險保障基金會接管,最後讓其他保險公司承接安邦保險的保單,保障消費者權益。

保險公司在經營中有哪些風險呢?

2018年底,在一場養老地產交流會里,認識了一位對養老非常感興趣的退休老人,在閒聊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以前買過8%高利率的保單,到現在都還在賺錢。我頓時很詫異,後來自己回來細查歷史資料才知道,原來在90年代,各大保險公司為了開闊保險市場,在保險預定利率才剛開始啟用的階段,開出過10%的高利率保單,後來遭遇了央行的連續降息,這些承諾的保單給保險公司帶來了百億的虧損。哪怕到今天保險公司都還在填這些高利率保單的坑。那時候為了減少損失,保險公司還做了很多不要臉的事情,比如去勸客戶退保。那時候很多不懂保險的城鎮和鄉村人群都被忽悠退保了,那些沒有退保的,現在依然享受著高利率保單的回報。

現在保險公司都學精了,不在開發這種高利率的保單,現在的年金保險給的保底利率最高的才3.5%,還在填坑的大保險公司給的保底利率1-2%。連現在的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都不如。

從這個案例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保險公司經營的三個風險因素:死差,費差,利差。保險公司 在利差收益上,由於承諾了高收益保單,結果帶來的就是虧損。

國外保險公司控制經營風險都是在死差和費差上做文章,做精細化運營。實現風控和盈利,而國內保險公司則是粗放,多元化運營,依賴利差實現盈利,但又受控於保監會對資金的監管。

最後就形成了現在這種以理財儲蓄保險產品主導,保障型被邊緣化的模式。也帶來了兩個風險問題:

奇葩保險氾濫,不是保險的保險

保險口碑惡化風險和保險公司形象問題

你的風險交給了保險:保險的風險,誰來解決呢?

保險是針對不確定風險而生,它也必須滿足概率的3個特性:

1事件的概率性,具有不確定性

2事件的獨立性,互不影響,非關聯

3事件客觀性,不以主觀意願轉移

市面上很多亂七八糟的保險比如戀愛險,婚姻險,單身險等。都是各種無法滿足這三個基本特性的保險,披上熱點噱頭的外衣,純粹的營銷賺錢。讓很多不懂保險的年輕人,學生,戀人掏腰包。過度營銷,會失了保險存在的初衷。

關於保險行業口碑和保險公司形象 問題,也是不得不說的風險因素,一方面是保險過度多元化,如今太多的保險公司把保費收入當現金奶牛,忘了保險姓保,不姓資的初衷。

另一方面是現行的直銷代理人模式,瘋狂的發展下線,做團隊,做業績。一個需要專業知識和服務意識的金融產品變成了菜市場賣菜一樣。形成了消費者罵保險傳銷忽悠的口碑。

而保險公司代理人則陷入了福報,感恩,大事業的自我陶醉裡,感覺良好。互聯網的存在又恰好,把從業者和消費者放到了一個平面上來對話。各種問題也就暴露了。

物極必反,時間帶來的就是一個行業的拐點。

保險產品設計存在的三個風險考量

我們簡單的說了保險經營方面的風險,接著我們瞭解一下保險產品存在三個風險因素,它們分別是:

1交易成本風險; 2逆向選擇風險;3道德風險

我們都明白,只要有人,有產品,就有交易,而每一個商品的交易都是有成本,儘管互聯網的出現,讓交易成本不斷趨近於零,但交易成本始終存在。兩個人之前的產品交易,成本高,所以有了企業的存在,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而企業自身產品經營也存在內部和外部成本。保險產品也一樣存在著成本風險。比如保費的附加成本,信任成本等。

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是金融產品最常見的兩個風險考量因素。逆向選擇的風險來自於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保險公司對投保人的身份信息,健康狀況等沒有準確的識別,只能統一標準對待這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就存在一個逆向選擇的風險。道德風險是指在保險合同生效後存在的投保人故意行為,提升了保險合同的賠付概率。合同的風險性上升。

現在保險公司產品五花八門,而且也很細分。其實就是保險公司控制風險的兩個手段保險產品的加總和細分。把不同風險類型的人進行區別對待,同時把同一類風險人群進行整合。從而實現風險控制。

有些事情,你覺得是風險事件,可能在別人眼裡卻是成功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