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毁林千亩种参”背后是谁睁眼瞎?监管失职,则生态失守!

存在“毁林种参”地块面积2722亩,省市森林公安部门已立案10起,9人被采取强制措施,其他仍在核实中。4月21日下午,黑龙江省尚志市委宣传部发出通报,证明村民举报“6000亩林地疑被毁林种人参”基本属实。

黑龙江“毁林千亩种参”背后是谁睁眼瞎?监管失职,则生态失守!

前有秦岭深处建起别墅群,后有曹园、袁府等私家园林拔地而起,频频曝光的违建毁林占地事件,让人不禁追问:为何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生态却仍然屡受重创?

纵观这几起事件,不难发现极强的相似性。其一,利欲熏心。就拿“毁林种参”案来说,若按村民举报的6000亩林地算,如不考虑成本支出,外包5年即可获利六七千万元。诱惑之下,先担任帽儿山镇孟家村村长、后任村支书的王洪义,在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也敢于大肆滥砍滥伐。

其二,监管皆沦为“睁眼瞎”。即便有人举报,即便监管部门知情,占地或毁林之举,竟都能一路绿灯地顺畅进行,破坏性不断升级。面对舆论追问,相关监管部门又往往习惯于“踢皮球”,似乎监管松软并非个人责任。比如,黑龙江省尚志市林业局岳局长就表示,当地林场情况复杂,管理混乱,涉及到七家管理单位,去现场调查被毁林地所在位置,才能确认执法主体。

巨大的利益与松软的监管之下,违规现象有了广阔的滋生空间,“防微杜渐”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也就成了一种必然。林地、农田等绿色资源一经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应当如何让管理关口前移,管住伸向自然的黑手,唤醒屡屡失明的监管?

怎么想,决定怎么干。从源头上讲,当然是要在灵魂深处树立起保护环境、守卫生态的重要性。这些年,绿色发展渐成共识,道理人人都懂,但一旦落实到具体行动,很多人又会立即跑偏,“说一套做一套”。

究其根源,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违法者很难因为破坏生态的行动,而立马自尝生态苦果。换言之,生态环境自身的“反制”手段,往往需经过一系列连锁反应、累及众人,既缺乏针对性,也不够即时。正因此,监管必须强起来、硬起来,以罚到痛处的力度,让违法者尽早受到教训、让围观者不敢效仿,为脆弱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撑腰。

与此同时,对违法违规的恶性行为必须加大宣传、以儆效尤,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全社会的绿色公开课。比如此次,官方通报不能仅有初步调查结果、处理人数,而缺少事件来龙去脉、相关人物违法情况等详细内容。村领导何以胆大包天?监管为何失灵?林场管理“九龙治水”的情况是否真的存在、又当如何改善?相关疑问必须厘清。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目前的监管常有失职、失责、失察等不作为现象,那便必须让监管部门接受人民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回答好“谁来监督监管部门”的问题,为自然资源上好“双保险”,也许才可能真正告别“调查总在曝光后”“处理总在破坏后”的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