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在前面一段课程里,我们讲了很多投行的业务,传统的发行承销、兼并收购,后来的零售经济、杠杆收购、量化交易、资产证券化。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投行的业务特别地纷繁复杂。

你的感觉非常地对,每次我想到投资银行这个行业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著名的美国电影系列,叫做《异形》。投资银行就是我们金融世界里的“异形”。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迅速接受新的基因,快速进化,然后成为新的物种。

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但是,在投行无休止变形的背后,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而是大半个世纪以来,遵循着金融市场的两根主线,资金面的变化和监管的变化。资金面和监管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投行这个异形生物的双螺旋 DNA,决定了投行的演化进程。

一、资金从稀缺到富余,投行业务从“融资”到“投资”

在大半个世纪以来,资金面主要经历的是从稀缺到富余的过程,所以投行的业务也从以融资为主变成了以投资为主。你不要看投资银行的业务五花八门,实际上它做的都是一个活,也就是资金市场上的中介,把投资人的钱介绍给融资人。投资和融资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看起来是一回事,但是此消彼涨的资金状况就会让投行的业务模式发生变化。

在十八、九世纪,这个世界还很穷,资金很稀缺,像钢铁行业、铁路行业,都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投行在那个时代的主要任务就是替这些企业来募资。所以这个时期,投行传统的核心业务,就是通过帮助企业、政府去发行承销、兼并收购赚钱。所以我们一直说,投行的传统业务是卖方业务,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现在投行的业务重心已经变了,它已经逐步转向了新兴的募集资金,进行资产管理,代客理财,这一部分叫买方业务。所以我们会说,投行已经从以卖方为中心转向了以买方为中心的业务模式。

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给你一个数据,在美国,投行现在的资产管理这一部分的业务占比有多大。美国整个资管市场的规模大概是33.4万亿,那投行管理的资产有多少呢?9.6万亿,也就是说投行占据了整个美国资管市场的1/4。同时,投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60年代的时候,佣金、承销收入大概占总收入的70%左右。到了2010年之后,这两项主要业务的占比下降到30%以下,而像资管的相关业务的利润占比超过了50%。所以,你从投行资管规模和利润的占比,也可以看出,投行这个业务模式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因为,二战后的这70年,资金越来越充裕,投行的业务中心从为项目找钱,也就是融资,转向了钱找项目,也就是投资。

战后的70年,真的是人类的黄金时代,这期间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像欧洲、美洲、日本、中国都相继地崛起,除了非洲以外的全球进入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政治和平、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在这70年的时间内,全球财富的速度,年均超过10%。

随着财富的累积,全球的中产阶级就迅速地崛起了。目前根据世界银行的保守估计,全球的中产人数已经高达20亿人。再有一个数据就是更有意思了,就是在60年代的时候,全球的高收入国家,平均年收入大概是1500美金左右,现在大概是4万多美金,这个增长速度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1960到2016年上述国家或地区GDP

那么这些数字背后就意味着财富总量也在积累,财富的分布也更广,投行的业务自然就要从“替富人服务”转向“替中产阶级服务”了。

我们在前面讲解的投行业务,都反映了这个变化。

比如说,

1. 零售经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投行开始从“少数富人的私人银行”慢慢地转变为“公众的投资经纪人”。

2. 后来,垃圾债券、杠杆收购的兴起使得中小企业可以进行融资、收购,说明“资金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

3. 再接着,杠杆收购还变身为私募股权基金,创投、风投兴起,量化交易兴起,投行开始激进地变身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然后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资产管理的部门。

这就是投行整个变形的第一条线索,战后财富创造累积的70年,造就了今日世界资金富余的基本格局,投行的业务也随之变化和进化。

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条线索非常地重要。在可见的未来,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个基本格局就会延续下去。我们中国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正在转型成为一个中产社会,所以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监管的圆舞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决定投行这个异形生物的双螺旋 DNA 中,资金面是第一条主线。那么第二条主线就是监管层的变化。

投行的雏形可以大概追溯到十八、九世纪,巴林银行就是最古老的投行。它最开始的任务当然就是从少数富人那里吸收资金,替他们投资理财了。这个业务模式和当时的收入状况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只有少数富人才有钱投资。所以,当时的投资银行还有一个别称,就叫私人银行。由于是私人银行,不涉及大众,所以投行受到的监管就非常地少。然后慢慢地,这些私人银行就发现另外一个牟利的空间,就是它们可以涉及商业银行业务,吸收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和投行的业务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混业。就这样,在20世纪初达到了巅峰。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讲过,由于这种混业经营其实是有一些风险的,然后美国市场又经历了1929年的大萧条,所以后来美国政府就决定,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但是,投行业务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间,这种分业经营的状态又被打破了,一直到1999年的时候,在克林顿任上又颁布了另外一个法案,等于在法律上又承认了这种混业经营的状态。

结果,在10年巨大的混业经营之后,又发生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又开始决定,要加强监管。可混业的状态还是得到了保持,但是监管层就意识到了,投行这种创新业务的巨大能量,所以就开始对创新业务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

金融课堂:投资银行,金融世界里的“异形”

你看,从1933年到2008年,历时75年,投行、商业银行一直是分分合合,就像跳圆舞一样,在经历了75年之后,又走回了起点。

但是,在这75年中,监管不是一成不变的,投行的业务创新和监管的变化,正好是一个相互博弈和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比如说,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就取消了Q条例,也就是对大额存款的利率上限,但是维持着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这个时候,为了应对这种监管,美国投行就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导致金融脱媒,使得利率市场化加速,商业银行也开始向混业经营的状态转型。

到最后,其实你可能会对投行未来的演化的方向很好奇。结合刚才我们说的这两条主线,你可以看到两个趋势:

第一,由于受到了更多的监管,所以投行演化的速度,可能会变慢。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受到监管比较少的业务部门,比如私募类的业务,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第二,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全球资金富余的格局不会改变,所以投行的业务会继续地在资产管理这个方向上发展下去。

今日概要:

投资银行的业务非常地纷繁复杂,但是两根主线可以概括它的整个演化过程。这两根主线也是这大半个世纪以来,金融市场的两根主线:

1. 资金面的变化,这70年以来,资金面的变化是从稀缺到富余,所以投行的业务也经历了从融资为主到投资为主的过程;

2. 投行的业务创新和监管的变化相互博弈,相互促进,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也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

(本文出自得到,由北大金融学香帅教授唐涯亲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