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老家許昌

文·圖‖張延偉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具茨山是在鳩山、淺井、無樑境內橫亙東西、綿延不斷的雄偉山脈。《莊子·徐無鬼》說:“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曰:“軒轅之訪大隗,先求牧馬之童。”由此可見,遠古時期,具茨山一帶曾是軒轅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域。

正因為黃帝在此拜訪過大隗,具茨山又稱之為“大隗山”,“大隗層巒”曾是禹州古代八大勝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證實,今無樑一帶在唐、宋時期仍叫“大隗鄉”,直到明朝時吏部尚書馬文升為給家鄉百姓減輕賦稅、在當地建起一座沒有橫樑的廟宇,大隗才改稱為“無樑”。

之所以囉嗦上面這些,是因為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風王寨”及與此相關的遺蹟都和軒轅黃帝以及具茨山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風王寨”以土夯地基,面積廣大,其遺址位於今無樑鎮西北方向、和大木廠村隔山(獅子山)相望的胡樓村中間,目前只剩下一片巨大而凸起的高高土崖。據村民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風王寨遺址下的土大部分都被“戰天鬥地”的革命群眾挖去填坑平溝,後來有人在這兒臨崖挖洞,或居住,或飼餵牲畜。胡樓行政村有一叫作“寨後”的自然村,正位於該遺址北面,僅以一溝一橋相隔,由此可見與“風王寨”有著深厚的淵源。

下圖:風王寨遺址所在的胡樓村。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而今,在風王寨遺址高高的土崖下,仍佇立著一通上半截殘缺的石碑,據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有村民在風王寨遺址附近取土,無意中發現此碑,由村委會牽頭立在了這裡。因風雨侵蝕,碑上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經村裡有經驗的老人指點,筆者用蘸了水的毛巾在石碑表面輕輕擦拭,水漬未乾的片刻,上面的字跡才依稀可辨(□前為殘碑上半部所缺文字)

□重修

□人匪(非)神則誰為默佑,神匪(非)人則誰為蒸嚐(嘗),禹州城北三十里許其地,有名曰風王砦(寨),之西舊有風王廟

□一所,其神之威靈能化人之,善靈鎮一方賜福降祥,默佑人壽無(無)災(災)無(無)殃之,往代遠今已有年矣,雖

□修理,但日久年經被風雨損壞(壞),令人目視心傷(傷)者不知其幾(幾)千人矣。今忽有善人出,乃陳昌等五人不忍目視

□癸處(處)誠遂約聚財其工,不日而成,換(煥)然一新矣。為列石刻碑以垂後世不朽雲

□戶邑儒童 趙斐然 撰文

□會首 陳昌 陳寶(寶)(以下為人名)

□拾(十)六年歲次丁酉冬月吉日

從石碑整體形狀來看,上半截兒殘缺的部分應是整碑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間。儘管碑文斷續不接,仍可從中揣測出大概意思:古時,胡樓村有座風王寨是不爭的事實,因風后能給當地人帶來福祥,保佑人無災無難,被人奉作神靈。但寨(廟)因風雨侵蝕,年久失修令人慘不忍睹,由陳昌等五人牽頭籌資予以重修。一個叫趙斐然的秀才撰文、另有人刻碑以示彰表和紀念。

下圖:風王寨遺址。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那麼,重修風王寨的事到底發生在什麼年代呢?《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同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由此可見,將戶邑作為封建單位始於漢代,從撰文者自稱戶邑儒童來看,至少不是近現代人所為。

另外從碑文落款“十六年”所對應的“丁酉”來看,中國傳統紀年農曆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34年稱“丁酉年”,筆者專門細查了“萬年曆”,也只有明朝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好是丁酉年。

由此可以基本確定,“拾六年”前所缺內容只是當時的年號“嘉靖”而已,重修風王寨的時間當在明朝嘉靖十六年(1573年)前後,這通殘碑距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了。

村裡的老人們介紹說,上輩人代代相傳,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無不先來風王寨參拜祭奠,由此以前寨內建有規模宏大的廟宇殿堂,後來在戰火紛飛的年月被毀。該村76歲的林春法老人說,他年輕時曾在寨內的殘磚碎瓦中發現一面鏽跡斑斑的銅鏡,經用心打磨後光亮如初,被他視若珍寶。當地有一婚俗,姑娘出嫁時胸前衣服內須藏一鏡子驅穢辟邪,因此前些年兩個女兒出嫁時,他都拿出這面古鏡交於女兒使用。至今提起此事,林春法老人的自豪之情仍溢於言表。

下圖:記述重修風王寨經過的殘碑。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話又說回來,碑文中提到的“之西舊有風王廟”又與風王寨有著怎樣的聯繫?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風王寨西北部有座“風后頂”山,現屬新鄭市具茨山景區,因臨近家鄉的緣故,筆者前幾年曾多次造訪,風后頂南坡(即風王寨之西)有座風王廟。這恰巧又與碑文上的表述相符。

在禹州市政協原副主席郭水林先生編著的《名勝探幽》一書中,專門就“風王廟”作了介紹:

風王廟即風后廟,在禹州城北15公里風后嶺南坡。此廟建於何時不可考,但據專家考證門楣上所刻之字為夏代象形文字。風王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山門、拜殿、廊房、碑亭均已損毀,只留有三間大殿和四通因風雨剝蝕而字跡全部脫落的“無字碑”。風王殿通身古石結構,形制獨特,殿中原有一尊威武的石雕坐像,像前供案、香爐、拜石均為石料雕琢,拜石磨得溜光,中間還顯出兩個跪拜的膝窩,可見古時來此朝拜的人不在少數。

根據現存風王寨、風王廟遺址和相關碑記,結合當地流傳已久的美麗傳說,筆者理出如下一條較為清晰和相對有條理的簡要故事脈絡:

下圖:土崖下的殘碑與窯洞。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遠古時期,黃帝為戰勝兄弟眾多、危害百姓的蚩尤部落而廣攬天下人才,其中大鴻是訓練士兵的奇士,風后能在迷霧中明辨方向,力牧力大無窮且勇猛向善。於是,黃帝就拜大鴻為相,任命風后、力牧為將,聯合炎帝在涿鹿與蚩尤進行決戰。

雙方交戰時因大霧瀰漫,黃帝的部眾迷失了方向。於是風后幫助黃帝制造了一臺“指南車”,車上站立了一個小鐵人兒,手臂始終指向南方,從而指引黃帝部眾辨明瞭方向,衝出了迷霧,最終打敗了蚩尤。

黃帝奠定了君臨天下的最高統治地位後,開始對手下將相進行論功行賞。除把大鴻封於屯兵練兵之處“大鴻寨(今鳩山大鴻寨)”、把力牧封於大隗山南“大牧場(今大木廠)”外,又以大牧場往西自胡樓至西北最高處山峰周邊等區域封邑於戰功卓著的風后,後人遂在胡樓村一帶設風王寨,將西北風后受封之山峰稱之為風后頂,同時在風后頂南坡建風王廟,與風王寨遙相呼應。

據說,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來此處參拜祭奠!

【作者簡介】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文字散見於各級報刊和網絡媒體。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