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老家许昌

文·图‖张延伟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具茨山是在鸠山、浅井、无梁境内横亘东西、绵延不断的雄伟山脉。《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曰:“轩辕之访大隗,先求牧马之童。”由此可见,远古时期,具茨山一带曾是轩辕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区域。

正因为黄帝在此拜访过大隗,具茨山又称之为“大隗山”,“大隗层峦”曾是禹州古代八大胜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证实,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直到明朝时吏部尚书马文升为给家乡百姓减轻赋税、在当地建起一座没有横梁的庙宇,大隗才改称为“无梁”。

之所以啰嗦上面这些,是因为今天向大家介绍的“风王寨”及与此相关的遗迹都和轩辕黄帝以及具茨山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风王寨”以土夯地基,面积广大,其遗址位于今无梁镇西北方向、和大木厂村隔山(狮子山)相望的胡楼村中间,目前只剩下一片巨大而凸起的高高土崖。据村民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风王寨遗址下的土大部分都被“战天斗地”的革命群众挖去填坑平沟,后来有人在这儿临崖挖洞,或居住,或饲喂牲畜。胡楼行政村有一叫作“寨后”的自然村,正位于该遗址北面,仅以一沟一桥相隔,由此可见与“风王寨”有着深厚的渊源。

下图:风王寨遗址所在的胡楼村。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而今,在风王寨遗址高高的土崖下,仍伫立着一通上半截残缺的石碑,据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村民在风王寨遗址附近取土,无意中发现此碑,由村委会牵头立在了这里。因风雨侵蚀,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经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指点,笔者用蘸了水的毛巾在石碑表面轻轻擦拭,水渍未干的片刻,上面的字迹才依稀可辨(□前为残碑上半部所缺文字)

□重修

□人匪(非)神则谁为默佑,神匪(非)人则谁为蒸嚐(尝),禹州城北三十里许其地,有名曰风王砦(寨),之西旧有风王庙

□一所,其神之威灵能化人之,善灵镇一方赐福降祥,默佑人寿無(无)災(灾)無(无)殃之,往代远今已有年矣,虽

□修理,但日久年经被风雨损壞(坏),令人目视心傷(伤)者不知其幾(几)千人矣。今忽有善人出,乃陈昌等五人不忍目视

□癸處(处)诚遂约聚财其工,不日而成,换(焕)然一新矣。为列石刻碑以垂后世不朽云

□户邑儒童 赵斐然 撰文

□会首 陈昌 陈寶(宝)(以下为人名)

□拾(十)六年岁次丁酉冬月吉日

从石碑整体形状来看,上半截儿残缺的部分应是整碑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尽管碑文断续不接,仍可从中揣测出大概意思:古时,胡楼村有座风王寨是不争的事实,因风后能给当地人带来福祥,保佑人无灾无难,被人奉作神灵。但寨(庙)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令人惨不忍睹,由陈昌等五人牵头筹资予以重修。一个叫赵斐然的秀才撰文、另有人刻碑以示彰表和纪念。

下图:风王寨遗址。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那么,重修风王寨的事到底发生在什么年代呢?《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同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由此可见,将户邑作为封建单位始于汉代,从撰文者自称户邑儒童来看,至少不是近现代人所为。

另外从碑文落款“十六年”所对应的“丁酉”来看,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4年称“丁酉年”,笔者专门细查了“万年历”,也只有明朝明世宗嘉靖十六年正好是丁酉年。

由此可以基本确定,“拾六年”前所缺内容只是当时的年号“嘉靖”而已,重修风王寨的时间当在明朝嘉靖十六年(1573年)前后,这通残碑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了。

村里的老人们介绍说,上辈人代代相传,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无不先来风王寨参拜祭奠,由此以前寨内建有规模宏大的庙宇殿堂,后来在战火纷飞的年月被毁。该村76岁的林春法老人说,他年轻时曾在寨内的残砖碎瓦中发现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经用心打磨后光亮如初,被他视若珍宝。当地有一婚俗,姑娘出嫁时胸前衣服内须藏一镜子驱秽辟邪,因此前些年两个女儿出嫁时,他都拿出这面古镜交于女儿使用。至今提起此事,林春法老人的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

下图:记述重修风王寨经过的残碑。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话又说回来,碑文中提到的“之西旧有风王庙”又与风王寨有着怎样的联系?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风王寨西北部有座“风后顶”山,现属新郑市具茨山景区,因临近家乡的缘故,笔者前几年曾多次造访,风后顶南坡(即风王寨之西)有座风王庙。这恰巧又与碑文上的表述相符。

在禹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郭水林先生编著的《名胜探幽》一书中,专门就“风王庙”作了介绍:

风王庙即风后庙,在禹州城北15公里风后岭南坡。此庙建于何时不可考,但据专家考证门楣上所刻之字为夏代象形文字。风王庙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山门、拜殿、廊房、碑亭均已损毁,只留有三间大殿和四通因风雨剥蚀而字迹全部脱落的“无字碑”。风王殿通身古石结构,形制独特,殿中原有一尊威武的石雕坐像,像前供案、香炉、拜石均为石料雕琢,拜石磨得溜光,中间还显出两个跪拜的膝窝,可见古时来此朝拜的人不在少数。

根据现存风王寨、风王庙遗址和相关碑记,结合当地流传已久的美丽传说,笔者理出如下一条较为清晰和相对有条理的简要故事脉络:

下图:土崖下的残碑与窑洞。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远古时期,黄帝为战胜兄弟众多、危害百姓的蚩尤部落而广揽天下人才,其中大鸿是训练士兵的奇士,风后能在迷雾中明辨方向,力牧力大无穷且勇猛向善。于是,黄帝就拜大鸿为相,任命风后、力牧为将,联合炎帝在涿鹿与蚩尤进行决战。

双方交战时因大雾弥漫,黄帝的部众迷失了方向。于是风后帮助黄帝制造了一台“指南车”,车上站立了一个小铁人儿,手臂始终指向南方,从而指引黄帝部众辨明了方向,冲出了迷雾,最终打败了蚩尤。

黄帝奠定了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地位后,开始对手下将相进行论功行赏。除把大鸿封于屯兵练兵之处“大鸿寨(今鸠山大鸿寨)”、把力牧封于大隗山南“大牧场(今大木厂)”外,又以大牧场往西自胡楼至西北最高处山峰周边等区域封邑于战功卓著的风后,后人遂在胡楼村一带设风王寨,将西北风后受封之山峰称之为风后顶,同时在风后顶南坡建风王庙,与风王寨遥相呼应。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字散见于各级报刊和网络媒体。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