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实干”书记 ———记毕郭镇张家村“第一书记”王卫光

大小新闻5月6日讯 (今日招远记者 王苗 通讯员 万丙田 路昕筱)

昔日,毕郭镇张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而今,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却是:“现在的张家村换了模样,好得叫人欢喜。”每每提到村子的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们知道,这一切除了感恩党的扶贫好政策,最大的功臣当属驻村“第一书记”王卫光。

王卫光,2018年2月由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选派进驻毕郭镇张家村任“第一书记”。从公司一名普通的管理者到从事扶贫工作“第一书记”,身份的变化让他捏了一把汗,给村里脱贫摘帽的任务有多艰巨,王卫光心知肚明,但他仍义无反顾地背起责任,带着谨慎与担忧走马上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短短一年多,这个农村工作的门外汉竟然让一个村子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个把全身心都献给了张家村脱贫攻坚的人,硬是让全村喝上了纯净水,有了樱花路、文化广场和农机灌溉水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王卫光却从白白净净的书生模样,变成了黝黑结实的粗壮汉子,脸上的担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信和前进的勇气。用70多岁老书记陈茂洋的话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见证了张家村前前后后的变化,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没有王卫光,就没有张家村的今天。”品味着老书记殷切的话语,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如今朴实而美丽的村子。

现任村支书陈茂乐说:这是个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陈茂乐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至今一干就是10多年,他深有体会地说:“农村这书记不好干,何况王卫光这个外来人。”其实,王卫光接过“扶贫书记”这一重任,是有思想准备的,公司领导找他谈话的时候,已经明确告诉他驻村干部不是去享福的,无论走到哪里,中矿人的本色不能丢。就这样,王卫光把中矿“忠诚做人、用心做事”以及军人般的作风一并带到了张家村。他在村两委第一次班子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村两委干部不是普通老百姓,无论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上要忠诚于党,下要对得起民,村两委的决策要么不定,定了就不能朝令夕改,一切从我做起。”

在村里工作时,他经常性把中矿文化、中矿精神以及中矿人做人做事的作风贯穿到各种会议以及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中。为了提高村民素质,他为全村建了“魅力张家”微信群,发布政策、乡村动态、倡树文明新风,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等活动,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文明建设。

为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执行力,他自费为村两委干部统一购买了迷彩服,并率先而为,时时处处为村干部树立良好榜样。

陈茂乐说,2018年冬季的一个夜晚,下了一夜大雪,他有事起了早,远远地却看到村中心大道上有一位扫雪人。天还不亮就起床扫雪在农村是少有的事情。带着好奇心,陈茂乐走近一看,原来这位扫雪人不是别人,正是从家里赶回来的“第一书记”王卫光。“我当时看了看手机才早晨6点多钟,王卫光从城里开车来给村扫雪,路上怎么也得走一个小时,我这心里觉得热乎乎的,确实是感动了。”看着眼前的一幕,陈茂乐立即在村微信群中发了消息:“王卫光在扫雪,大家还能睡得着吗?”只一会儿,全村百姓就齐齐上阵,在王卫光的带动下清扫街道积雪。

在村民眼里,王卫光不是个高调的人,自己能做到的绝不夸夸其谈,身体力行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在王卫光的影响下,村民大会由起初的开不好到现在会议结束都不愿离开,村党建工作由原先的无序无章到现在规范达标,村民作风由以往的东家长李家短和偷偷摸摸到主动自觉地参与村环境治理,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王卫光深知,要想做好农村工作,离不开广大村民的热心支持。为此,他总是把张家村规划的大蓝图化为一个个小愿景,时不时地用来激励大家,在美好的憧憬中,广大村民自发自愿,紧密团结在村两委班子周围。这位实干书记硬是靠着聪颖的思维、务实的作风被村民称为:王卫光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爱干事、会干事、能干成大事的带头人。

村民组长、警务助理李秀峰说:这是个扶真贫、真扶贫的人

在张家村,王卫光留给村民最深的印象就是“实干”,是位扶真贫、真扶贫的带头人。为落实精准扶贫,他上跑政策找资金,下解群众为难事,外招扶贫好项目,内强新农村建设,事事处处留下了奔波忙碌的身影。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与村书记、部分村民代表去上级部门、大企业集团和镇国土、供电等单位申请帮扶政策资金和项目达二十余次,争取帮扶资金和解决村民就业效果明显。

为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他选址村东北开挖了大口井,部分土地缺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他着力生态文明村建设,先后规划并完成了红白理事厅、监控系统、纯净水项目、文化(健身)广场、路灯安装、河岸治理以及村中街道绿化等重点事项。尤其在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村“三大堆”(乱石堆、草堆和粪堆)和违建拆除等直接关乎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工作,王卫光可谓操碎了心、熬红了眼,走东家、进西家,跟村民描绘美丽乡村蓝图、对政策释疑解惑。

为了尽快做通违建户的思想工作,他不知自费购买了多少礼品,动了多少脑子、费了多少口舌,硬是靠着执着、毅力和拼劲,感动和感化了大家,最难啃的八间违建油坊拆了、占用集体房屋的村民和养殖户思想工作通了,农村“三大堆”清除了。拆除违建、平整场地、河岸改造、栽种花木、安装健身器材等等,王卫光都亲力亲为,汗水遍洒了张家村的大街小巷,滋润了“魅力张家”新农村建设的每一寸土地。

如今的张家村焕然一新,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一位老农动情地说:“张家村有这么好的光景,多亏了新来的王卫光,不多活几年都对不起他呀。”为了张家村尽快脱贫,王卫光始终不忘招商引资上项目,可因为毕郭镇地处大沽河流域,属于城市饮用水源地,去年外招的生态养殖项目和几个化工项目都被镇里否决了。为此,这位实干书记没有坐以待毙,又计划起农业合作社、生态种植基地等项目……王卫光不说空话,不指手划脚,凭“实干”精神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与拥戴,在“魅力张家”村民微信群中,经常能看到村民自发为他拍的视频,开拖拉机、驾铲车、拿铁锨、持镐头、接电线……一幕幕辛勤劳作的场景把王卫光的身影留在张家村的每一处土地。在村民的眼中,他是个接地气的“全能”书记,农村的活没有他不会的。

贫困户孙昌夏说:

这是个为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

走进贫困户孙昌夏家,宽敞明亮的新建瓦房充满了温馨。可谁又曾想到,去年她还和有疾病的儿子一起居住在低矮的草坯房里,房子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据村干部回忆,孙昌夏家的房屋改建多位挂职干部都操过心,但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看着生活困难的母子俩,王卫光流泪了,他当着在场干部的面立下誓言:“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到我这里必须解决!如果连群众起码的吃住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要我们这些扶贫干部做什么!”话已至此,王卫光立即迈开腿,为争取改建资金不知跑了多少来回,打了多少报告,终于,资金批下来了,瓦房盖起来了,孙昌夏的眼泪也流下来了。面对记者,孙昌夏一度哽咽,连话都说不出来,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感恩和喜悦,是王卫光改变了她的生活。

伴随着一桩桩实事、好事,王卫光“爱民、亲民、为民”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位张家村民心中。打从驻村第一天起,为了尽快熟悉张家村的各项工作和致贫的原因,他没少走村入户,始终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对待。2018年8月14日,劳累了一天的王卫光回家了,可心中却迟迟不能平静。想到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了,他再一次把全村各家各户情况在脑子里过了个遍,全村最困难的低保户陈茂明浮现在他心中。为了让陈茂明过上一个好节日,王卫光自费购买了月饼、鲅鱼、鸡、鸭等300多元的礼品,专程回村送到了陈茂名家里。

岁末年初,回家过春节的王卫光又和爱妻杨国杰自费购买了猪肉、纯牛奶等过节礼品,一起看望了贫困户张明春、陈翠英和老党员陈茂文。夫妻俩的善举被村民拍成了视频发到了微信群中,温暖了一村民心。

农村工作大事小情,时常伴有突发情况,一村民因电瓶车充电导致家中起火,正在召开支委会的王卫光,立即奔赴救火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一村民的孩子误吃了拌有农药的花生米,生命垂危,王卫光第一时间开车把孩子送到医院,并交上押金。由于送得及时,孩子被抢救了过来。

心系群众的王卫光不忘百姓疾苦,一年之中,他经常性自费走访慰问贫困户,生怕有一户过得不安心,他的私家车几乎成了村民共用车。他为老百姓做的善事太多太多,一件件、一桩桩老百姓都记在心里。每次他离开村子,总有老百姓送来花生米、花生油、农家鸡蛋等土特产,而他却一次次婉拒了村民的善意。“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教诲,这位共产党员始终铭记在心。

时过境迁,张家村的变化显而易见,让周边村百姓艳羡不已。一到夜晚,临近村的老百姓都会聚到村里的文化广场,或唱或跳,或喜或闹,畅谈美丽乡村,村泰民安,祥和文明的好日子。

人们都说,这多亏有了王卫光这样一位“焦裕禄”式的扶贫好干部。面对村民点赞,王卫光却没有沾沾自喜,他知道没有党的扶贫好政策、没有公司对扶贫工作的重视、没有村两委干部给与工作的配合、没有全体村民的拥护和家人的支持,自己能力再大也孤掌难鸣。作为专职的扶贫书记,他时刻牢记习总书记提出“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时刻描绘美丽新农村蓝图,他要带领张家村全体村民,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出发,向着更幸福的生活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