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新能源產業走出去“全面開花”

關注丨新能源產業走出去“全面開花”

日前,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發佈了 《2018中國新能源國際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我國新能源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重點已經轉向境外資源開發、建廠、EPC總包、電站投資、標準國際合作等。”《報告》分析指出,在不同市場,新能源產業走出去已呈現不同發展策略。

例如,在亞洲,以“基地+項目合作”等模式開拓市場。在非洲,通過“EPC+F+項目合作”的方式,為當地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資本、管理等服務,贏取市場等。

“我國正以全新狀態,積極、持續推動全球綠色能源轉型、可持續發展,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成績可喜、前景廣闊。”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副理事長張世國認為,我國日益成為當今世界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的引領者。

地域廣、合作門類豐富

《報告》指出,新能源產業走出去已全面開花,呈現全品牌全球化拓展,地域廣、合作門類豐富等鮮明特點。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成為我國最具潛力走出去的能源產業。

“全球光伏產業迅速發展,我國光伏產業走出去步伐精彩。”張世國介紹,2018年光伏產業走出去速度明顯加快,天合、隆基等已將國際化提升到戰略高度,部分企業在壓縮國內業務開支的同時,大幅增加國際業務預算力度,走出去呈現全新局面。

事實上,目前國內企業已建成了東南亞、歐洲兩大海外光伏基地群。《報告》統計,在以越南、泰國等為代表的東南亞光伏基地群,建光伏組件工廠的國內企業超過12家,公告產能超過7吉瓦。在以德國、希臘等為代表的歐洲光伏基地群,我國建有不少於7座組件工廠,公告產能超過3吉瓦。除了建廠,我國還在海外建成了一批光伏電站,成功打造了國際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

國內企業掌握了整合全球光伏資源的經驗,海外投資、運營能力逐步提升。“運營境外光伏電站是新能源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報告》指出,目前,國家能源集團等EPC總包商、設備供應商都在尋求打造“投資+運營”的國際市場體系,通過境外光伏電站持有、運營,帶動組件、逆變器等 產品輸出海外。

2018年,風電產業走出去在拉美、澳大利亞、歐洲等地區均有新突破。例如,金風、中電建聯合體在澳大利亞、阿根廷的風電項目取得了新成績。《報告》指出,近年來,以三峽、中廣核為代表的風能投資企業迅速成長,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等企業加快海外風電站投資佈局,金風、三一重工等也在強力拓展拉美、歐洲等地區的業務。“風電產業國際化仍處於初級階段,但在各方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參與全球風能市場的競爭力。”張世國表示。

《報告》統計,目前我國已經與80多個國家建立了規劃、建設和投資長期合作關係,佔國際水電市場50%以上的份額,逐步成為引領、推動世界水電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2018年三峽集團牽頭的中方聯營體聯合西班牙財團,與剛果(金)政府簽定了價值140億美元的水電項目。”張世國介紹。

另外,近兩年來,我國光熱產業走出去同樣成績可喜。“我國參與的兩大中東光熱項目,即摩洛哥NOOR2、NOOR3項目,阿聯酋光熱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同期,我國企業進入了南非光熱發電市場。”張世國認為,這意味著以電建三等為代表的企業,已在中東、北非光熱市場站穩腳跟,進而帶動光熱設計、建設、施工等國際化可持續發展。

走出去仍面臨多重挑戰

“新能源產業闊步走出去取得亮眼成績的同時,單邊主義、本地化要求等挑戰也如影隨形。”張世國認為,當前,新能源產業走出去面臨的最大 挑戰是全球日益形成的單邊主義。這是貿易、投資的雙面壁壘與挑戰。近年來,國內企業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遭受過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2018年“雙反”形勢更加嚴重。另外,目前世界各國對外資在本國發展綠色能源,均設置了本地化採購條款,要求在當地建設一定比例的新能源裝備廠。“這些都是走出去面臨的沉重包袱。”

“低電價對新能源產業走出去的影響同樣是‘致命的’。”《報告》中提到,國內出口歐洲光伏組件的平均價格為0.39美元/千瓦時,僅次於同樣對我國進行“雙反”的北美,與出口印度、非洲0.33美元/千瓦時的價格差距懸殊。在摩洛哥、印度等國家,風電價格為0.03美分/千瓦時左右。墨西哥近期的招標價格則達到了0.02美分/千瓦時。2017年德國出現全球首個“無需補貼”的海上風電 項目。2018年印度表示,已經實現歷史性的低電價0.019美元/千瓦時。“電價一再降低,國內風電企業走出去的壓力與日俱增。”

“投融資問題是走出去的‘攔路虎’。”《報告》強調,目前我國海外項目的投融資必須以內保外貸為主。“這意味著,若無總公司的保證,國內企業的海外機構、項目將無法獲得融資。”張世國認為,資產與風險在海外,信用保證在國內,極大地限制了境外項目的規模、靈活性和建設能力。同時,海外項目融資利率普遍比較高。例如GE風電的利率約為3%,而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則達到7%。“輸出設備比境外便宜20%,融資利率卻高出近1倍,這直接降低了國內企業國際化競爭的能力。”

另外,《報告》認為,走出去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打造完善的全球經營體系

“毋容置疑,新能源企業走出去前景廣闊。”張世國認為,當務之急,需積極有效應對各項挑戰,以支持海外資源整合、市場拓展跨越式發展。

對此,《報告》指出,提升國際化市場建設能力,打造國際認證、標準合作等方面的規則與話語,是重中之重。建議未來在國家層面外交、經貿、投資框架中,適當增加促進新能源產業國際化合作的相關項目與資源,以大國外交引領走出去軟硬實力建設。同時,促進與對外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建設結合。例如,利用國內企業或國際機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造經濟特區、工業園區等契機,積極參與各類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目前,天合光能、中利騰輝等企業已經在此類合作中受益。再者,借鑑國際上較流行的無追求權融資形式,儘快探索出積極有效的融資模式。

“要分類分區制定正確的市場進入策略,講求貿易先行、市場滲 透、綠地投資、企業併購等多種投資方式並用。”《報告》認為,在確定投資項目之前,必須對潛在政治風險全面評估,並充分發揮政治磋商與溝通的作用等,避開敏感地區和行業。

在張世國看來,不斷健全國際化發展服務網絡建設,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樣重要。在該方面,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戰略合作很有必要。其中,要特別注重促進國內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要強化人才支撐和知識儲備。”他說,沒有懂當地語言、熟悉國際規則等經營管理、外事、專業技術等一流人才,很難形成國際競爭力。

《報告》強調,拓展國際新能源業務,還需建立完備的國際項目開發儲備,實現開發一批、儲備一批、跟蹤一批,並以此為抓手,對接重要國別市場的實際需求,落地國際合作重大項目,打造完善的全球經營體系。(記者 白明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