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的无形杀手—亚硝酸盐 (二)

上期内容提到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危害,那么本期内容就跟大家讲讲如何处理亚硝酸盐危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的无形杀手—亚硝酸盐 (二)

处理亚硝酸盐危害的宗旨是减少池塘氨氮的输入,措施主要是定期清塘晒塘,减少养殖池塘中有机废物的积累,亚硝酸盐过高发生时采取的停料或减料的措施也可以有效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

01、物理化学法消解

(1)增加氧气或使用化学增氧剂:可采用机械提水、机械充气、加入新水、混合水体或泼洒化学增氧剂等方法迅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充足的溶解氧可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

但是当在氧含量没有达到其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的水平,或水体中氨氮过高时导致氧化不彻底不但起不到处理效果反而存在增加池内亚硝酸盐含量的危险。

另外要注意,虽然提高池内溶氧能够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是当池内硝化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却不能很好的去除亚硝酸盐。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的无形杀手—亚硝酸盐 (二)

(2)吸附型改底剂: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沸石粉、硅胶、活性炭、海泡石、麦饭石等吸附剂,将亚硝酸盐吸附在其微小结构中。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广泛使用,许多底质改良产品均含有吸附剂成分。其优点是作用时间短、成本低,缺点是用量大,如沸石粉,需50-100公斤/亩,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应急的处理措施,其实并没有从根源上控制亚硝酸的产生。

(3)换水:外源水质优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换水进行处理,但是换水法控制亚硝酸盐存在成本高,治标不治本的弱点。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的无形杀手—亚硝酸盐 (二)

(4)全池泼洒食盐水溶液:氯离子可降低亚硝酸盐的毒性,这是由于亚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都需要通过鳃小板上的氯细胞才能进入鱼体,水中氯离子可以与亚硝酸根离子竞争氯细胞上的吸收位点,增加亚硝酸根离子进入鱼体的难度,从而起到了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对养殖对象的毒害作用。在水体亚硝酸盐超标时,可泼洒适量的氯化钙、氯化镁、食盐等氯化物,增加氯离子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当水体的氯离子浓度达到亚硝酸盐浓度的10倍时即可以有效抑制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毒性,不过全池泼洒食盐的方法同时也存在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隐患,需谨慎使用。

(5)全池泼洒复合维生素:复合维生素的施用对于增加养殖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减少亚硝酸盐的危害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的无形杀手—亚硝酸盐 (二)

02、生态法去除

(1)培养或增加优质藻类:通过藻类对氨氮的吸收,使氨氮向亚盐的转化减少;提高藻类浓度以吸收更多的硝酸盐,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

(2)添加具有去除亚硝酸盐能力的微生物制剂:硝化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而被藻类利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自然界中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但因其繁殖时间长(约20小时一个繁殖周期)限制了硝化细菌的应用效果。

其他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一方面乳酸菌可以产生亚硝酸盐还原酶直接还原亚硝酸盐为氮气,另一方面,乳酸菌产生的有机酸、小分子能量物质为一些反硝化菌的生长提供能量物质,进而促进反硝化作用,乳酸菌的代谢产物可以增加养殖水体中的益生菌繁殖,丰富养殖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进而促进硝化作用。

当然,投入一些常用微生态制剂也会对亚硝酸的去除产生作用,因为保证菌群多样性,使微生物生态发展均衡,进而加速了氮的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

对于虾蟹类,亚硝酸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慢性中毒,生理性缺氧;蜕壳时,容易出现蜕壳不遂、软壳死;会引起肝胰腺肿大,会诱发“水瘪子”(蟹)及“肝胰脏坏死”(虾);影响摄食率;影响生体内外渗透压,引起水肿;引起应激反应,对虾会引起红体、红须、红尾等症状。

(3)在养殖前期,要创造条件促进硝化菌的生长建立起硝化体系:除保证充足溶氧外,有研究表明,向模型体系中投加Mo元素(亚硝酸氧化酶的活性中心Mo-Fe-S蛋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硝化作用的进行,缩短了亚硝酸盐积累所持续的时间,并加快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速度。

(4)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是养殖池塘溶氧比较低时,要创造反硝化细菌的适合生长条件,促进反硝化作用对氮的转化:比如在养殖水体中投加能量物质(一些有机酸、乙醇等)能够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是能量物质一定要投放充足,不然会导致反硝化作用进行的不彻底,仅能完成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亚硝酸盐无法进一步转化为氮气,造成亚硝酸盐的过度积累。

总结

虽然处理亚硝酸盐的措施很多,但是如果没有追溯亚硝酸盐形成的根源,其处理结果也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要从本质上解决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问题,必须根据池塘的现场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达到即治标又治本的处理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