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壯:全省衛生系統唯一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臨床醫生

紅網時刻株洲5月6日訊(通訊員 劉瓊)他創新手術方法,打造全省首例全口種植病例;他以患者為中心,為數百位口腔癌患者保全“顏面”;他帶領團隊熱心公益,為3萬餘名孩子的牙齒穿上“防護衣”……

马壮:全省卫生系统唯一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临床医生

獲獎現場。

他,就是株洲市口腔科主任馬壯,一個在醫療戰線奮戰了28年的仁醫,一名以公益慈善為己任的老黨員。日前,捷報傳來,他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成為此次全省衛生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臨床醫生。此外,他還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優秀工作者”稱號。

無怨無悔

4月26日下午,在市中心醫院口腔科種植牙中心,全副武裝的馬壯手持鑷子、探針等治療器械,為一名牙周炎患者進行治療。

马壮:全省卫生系统唯一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临床医生

馬壯查看病人情況。

今年51歲的馬壯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受父輩的影響,他選擇了從醫。1991年,從衡陽醫學院畢業後,他來到市一醫院(現市中心醫院)口腔科工作,一干就是28年,如今已成為一名主任醫師。

“放輕鬆,一會兒就好了。“看得出患者有些緊張,馬壯邊操作著器械,邊與對方拉起家常。拔牙、補牙、種牙……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細緻操作,治療順利完成。

“口腔治療看似簡單,絲毫馬虎不得。”馬壯介紹,他們在操作時手指力度輕不得、重不得,輕了不起作用,重了可能會觸痛患者。此外,還要防止各類細小的器械掉進患者的咽喉,以免引發意外。

“當初父母以為牙醫風險小,不料卻是個高風險的職業。”馬壯笑說,雖說當初的選擇有些“陰差陽錯”,他卻無怨無悔。

創新方法

在不少人看來,口腔科屬於“邊緣”科室,可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科室,馬壯卻做出了大文章。、

马壮:全省卫生系统唯一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临床医生

與同事交流病例。

“多謝馬醫生,是你讓我結束了‘不敢張口,不能吃飯’的痛苦,重拾生活的信心。”2017年6月,在市中心醫院口腔科門診種植中心,看著一口嶄新的牙齒,50歲的劉師傅拉著馬壯的手連連道謝。他的成功意味著全省公立醫院首例全口種植病例在市中心醫院誕生。

原來,由於年輕時不注意口腔健康,加上患有糖尿病,劉師傅的牙周病一直很嚴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牙齒接二連三 “罷工”,就連吃飯都成了一種折磨。

“去大城市看病費用高,在本地就診又怕技術不過關。”劉師傅說,這些年,他四處問診,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治療團隊。正當他快放棄時,朋友向其推薦了市中心醫院口腔科門診種植中心。

“傳統的全口種植需要分期進行手術,從拔牙到種植完成需要近兩年時間。這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也會增加其痛苦。”馬壯說,如何節省患者時間、減輕患者痛苦?經過詳細會診,他決定創新性地採用All-On-4技術,為患者進行全口種植牙手術。

何為All-On-4種植技術?馬壯介紹,這主要利用四顆種植體,其中在兩顆前牙部位的種植體垂直植入牙槽⻣內,而兩顆中遠部位的種植體採取傾斜⻆度植入牙槽⻣內,然後在種植體的基臺上安裝”拱形連橋“牙冠,從而實現半口缺失牙的完全修復。

“看似只是植入幾個種植體,其實非常考驗醫生的外科技術。”馬壯說,正是醫院的多年培養,給了他創新的勇氣。經過兩個小時的手術,劉師傅獲得了一口新牙。

此案例的成功迅速讓馬壯名聲大噪,不少患者紛紛慕名前來就診。數據統計,近兩年,馬壯已成功為20餘名患者進行了全口種植手術,成為全省同行的翹楚

以患者為中心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雖是簡單的誓言,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

2009年11月的一天,家住蘆淞區南湖社區的張女士因多數牙齒齲壞、疼痛,來到市中心醫院要求拔牙,這可難住了所有人。

“當時她完全張不開口,又如何拔牙呢?”提及此病例,馬壯仍記憶猶新。

原來,40歲的張女士患有嚴重的下頜小頜畸形,自懂事起,她就出現“口難開”的症狀。此外,她還患有小兒麻痺症。由於數病纏身,張女士的口腔衛生極差,這才導致其多數牙齒齲壞,疼痛。

“關鍵是解決患者的張口問題。”經過詳細檢查後,馬壯發現患者張口不開的原因是其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但手術難度、風險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張女士的配偶也是殘疾人,長期靠低保維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難,根本無法承擔手術費用。

接不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沒有過多的猶豫,馬壯選擇了前者。

在評估手術風險後,馬壯制定了詳細了手術方案,並開創性的應用帶蒂顳肌筋膜瓣治療顳下頜關節強直,該手術取得圓滿成功。術後,馬壯悄悄地為張女士減免了手術費用。

“要不是馬醫生幫我,我可能一輩子都不能開口笑。”得知這一暖心的真相後,張女士激動得落淚。

“我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黨員。既然患者相信我,我便要全力以赴。”馬壯說。

抗擊口腔癌

除了進行牙齒治療,更多的時候,馬壯的工作便是與口腔癌作鬥爭。

“在咽喉要道切除腫瘤,不僅要‘切’,有時還要‘補’。”馬壯介紹,與人體其他部位的腫瘤不同,口腔頜面腫瘤,由於涉及口腔、鼻咽、喉等部位和器官,他們在拯救患者生命之時,還必須考慮能否恢復患者的吞嚥、發聲等基本生理功能,並儘可能重建修復患者的“顏面”。這意味著,相較其他科室的手術,這類手術往往耗時更長、難度更大。

“口腔癌手術一般是10個小時左右,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也要7、8個小時。”馬壯記得,最長的一臺手術他做了13個小時,下手術檯後,他的雙腿已有些浮腫。

雖然過程艱辛,但每次只要站上手術檯,馬壯又“滿血復活”,全身的細胞都處於興奮狀態。

忘我的工作,讓他的技藝不斷提高。在市中心醫院的支持下,近年來,馬壯在全市率先主持開展了頭頸部惡性腫瘤聯合根治及頭頸部軟硬組織缺損重建等高難度手術,如全舌及頜骨腫瘤切除後應用胸大肌皮瓣、前臂遊離皮瓣、股前外側遊離皮瓣、腓骨肌皮瓣修復再造全舌及頜骨的手術研究,目前,此類手術已開展400餘例,成功率達100%。其中,遊離皮瓣在顯微鏡下行血管吻合技術及舌體再造成形及頜骨重建技術,已達到省內乃至國內先進水平。

攻堅克難

面對日益複雜的病例和不斷更新的醫療技術,只有狠練“內功”才能不斷攀登醫學的高峰。

這些年,在市中心醫院的選派下,馬壯多次前往廣州中山醫科大學光華口腔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頜面外科等國內頂尖的醫院進修學習。

“醫院給了我成長的平臺。”馬壯說,除了博採眾長,他還潛心科研。

如今,我國正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患上口腔癌的老年人逐漸增多。

“口腔癌作為癌症的一種,其治療方法是口腔癌原發灶臺根治切除手術。術後併發症是不能忽視的問題。”馬壯介紹,為研究患者的年齡與術前合併症對口腔癌患者術後併發症的影響,他以年齡為依據,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考組,通過對29例口腔癌患者的研究,得出了相關科研成果。最終,2017年7月,他在《臨床口腔醫學雜誌》上發表了《年齡對口腔癌遊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術圍手術期併發症的影響》的論文。

數據統計,近年來,馬壯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2017年,他承辦的省級課題“鈦表面納米管結構對種植體-軟組織結合的影響研究”項目獲得了株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黨建引領

從2009年起,馬壯便擔任市中心醫院口腔科的主任。如何當好 “領頭羊”,讓科室影響力與日俱增? 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作為市中心醫院二黨支部的組織委員,一名擁有13年黨齡的老黨員,他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建工作促科室發展。一方面,他完善了科室藥品、器械、耗材的使用制度,梳理崗位風險防控機制;另一方面,他在科室開展醫德醫風建設,主動帶頭拒收紅包、禮品等,在科室築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

其次,他創新科室管理,強化人才培養。定期組織業務學習、技術培訓;開展疑難、危重、死亡病例討論;強化對年輕醫護人員的“傳幫帶”……一系列措施讓口腔科的內部凝聚力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不斷提升。

最後,他以創建特色專科為抓手,不斷擴展科室業務版圖。2012年,口腔科成立了株洲市口腔種植牙中心,該中心是株洲地區規模最大的種植牙中心。同年,口腔科業務收入突破千萬元,在湖南地市級綜合性醫院中排名第一,口腔科的發展步入快車道。

2012年,口腔科順利通過株洲市特色專科評審,開展的特色診療項目包括口腔癌防治、頜面部外傷的規範化治療、唇顎裂手術以及現代種植牙技術等。

熱心公益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口腔健康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指標。

齲齒,俗稱“蛀牙”,是危害兒童健康的常見疾病,窩溝封閉是預防齲齒的有效措施。

作為一名老黨員,馬壯深知“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從2010年起,他就帶領口腔科承擔了一項重要公益活動——中西部地區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即為7歲—9歲兒童的“六齡牙”進行窩溝封閉,預防齲病。

“窩溝封閉相當於給牙齒穿上一件‘防護衣’,是一種無痛、無創傷的預防方法。”馬壯說,為了讓活動順利開展,他多次到教育部門及各學校進行協調,爭取對方的支持。同時,他在科室內多次召開動員會,鼓舞士氣。

醫生利用午休時間為孩子進行治療並開展健康知識宣教……每年的活動現場,一幕幕溫馨畫面總在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上演。

數據顯示,自活動開展以來,該科室已為我市3萬餘名7歲—9歲兒童完成窩溝封閉。

這只是馬壯帶領團隊參與公益事業的一個縮影。

早在數年前,馬壯便帶領團隊參加了“微笑列車”慈善項目,為唇顎裂患兒提供免費手術。目前,已有來自株洲及周邊地區的百餘位患兒成功接受手術,而該公益項目已成為市中心醫院開展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社會效益最好的慈善醫療項目。

路雖遠,不行則不至;事雖小,不為則不成。在醫療戰線奮戰的28年裡,馬壯把患者的每件“小事”當成“大事”來做,用醫者仁心譜就了一曲不平凡的讚歌。在這個勞動者的節日裡,讓我們向他致敬,向所有可愛的勞動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