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

乐乐335536


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毛泽东主席之笔,上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毛主席采用的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合起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家正道是沧桑”,读过之后,胸膛热血沸腾,一股霸道蓬勃之气尽显!可以说仅仅从这两句诗就可以看出毛主席胸中的那股豪迈之气。



要说毛主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不难理解。



毛主席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者。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毛泽东思想,其奉行的都是坚定的唯物论,都强调尊重规律。

这句诗就是在唯物论指导下的经典,也揭示了规律的内在作用。再看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作时正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之际。



毛主席饱读史书,深谙马列主义,深知建立一个新的更适合国情的政权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说的就是此时一举摧毁国民党政权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政权,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而此时万里河山,尽是红色一片,旧的政权已经被打破,新的国家百废待兴。再一次说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历史大势发展的。

百年沧桑变革,百年风云涌动。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已经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如今斗转星移,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刻也即将来临。在此之际,可以说这两句诗就是最好的见证!


有僧吃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前句是唐代诗鬼李贺的诗句,毛主席引用他的原句后写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朽诗句,两句巧成诗联。天,应指自然界,就是天地日月的运行,李贺的诗句大意是说,倘若天地也有生命情感,那么它也会老去死亡的。然而,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年千年,纪代演变,永不消亡。在自然天地间,却有无数的生命存在,其中,最高等的生命就是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数个人,不同民族种族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为了生存与利益,曾有过互相争夺、残杀,甚至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毛主席在中国解放战争快要胜利结束,新中国将要诞生的时候写下了这不朽诗句!沧桑,指沧海桑田,因是诗句,是跳跃简洁的,详细解析就是原夲茫茫沧海,通过人的艰苦劳动(例如围海造田改良土埌),也可以变成种植桑树的地田,养蚕纺丝织布,改变人的生活。这里,用来指代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包括事农工商甚至科技登月等等了。人类社会的正道就应走这条和平光明之路,那些偷抢拐骗之行为,甚至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战争,都是歪道!


冯祥靖69475141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指革命的风暴席卷山海而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中,时刻都有倾覆的风险,解放军百万雄师即将渡过长江天险,直捣南京;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卧虎藏龙,她即将回到人民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实在让人豪情万丈;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应当乘胜追击,不可放过残敌,更不能学那沽名钓誉的楚霸王饮恨乌江;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说天如果有情感天也会老,指自然也会体察人间变化的真理,这是正确的规律,需要遵循的真理。

此时正是1949年4月,解放胜利的前夕,国民政府却明里提出谈判,划江而治;暗地却调兵遣将,准备负隅顽抗,致使谈判破裂。毛主席发出总攻的命令,号令全军剪灭一切反动势力,不给敌人喘息之机。4月23日,东线的陈毅元帅成功渡江占领南京,毛主席怀着万丈豪情写下了这首诗。

毛主席之诗词,多有恢宏气魄。带着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与热情,揭示了无产阶级必将胜利的真理。正所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薄暮叹息


阿蒙:毛泽东这首七律,不是很标准,对偶句不规范。"今胜昔"不能对"慨而慷","剩勇"不能对"沽名",前者是偏正结构,后者是动宾结构。结束两句也很勉强。"天老"与"有情"没有因果关系。他的意思是,如果老天有情感的话 老天也会苍老,何况欺压百姓的老蒋呢?人间经过无数沧桑,已经走上正道。这样理解又与句式结构不合。按原句,沧桑是正道。但"沧桑"亦非"正道"。但又令人觉得写得不错,很有气慨,属于正可压邪一类。


用户61512180465


毛主席“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出自其脍炙人口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词写于1949年4月,是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写的。

正确理解毛主席这句诗的意义,还要首先从主席写作诗词的时代背景入手,置身于解放战争末期,那场波澜壮阔,潮起潮涌,翻天覆地的变革之中,才能充分理解其真实含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一路向南,势不可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已经饮马长江,滚滚洪流直指国民党首都南京。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国民党反动派玩起了两面手法,一面暗中备战,一面派出“求和”代表团,与共产党人进行“和平谈判”。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是美国政府频频发声,希望国共两党能够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形成南北两个政权。第三个情况是,苏联政府也派来代表米高扬,征询毛主席意见。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49年4月20日,国共两党谈判因为国民党代表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致使和平谈判破裂。当晚,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南京是国民党政权盘踞22年的首都,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进一步土崩瓦解。



毛主席在这首诗词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即兴创作的。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借用儒家思想,说明正确的道路,社会的发展规律,就是沧海桑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这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吸取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教训,决不能沽名钓誉,坐失良机,而要乘渡江胜利之勇,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一鼓作气,解放全中国。


学文说话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是毛泽东同志写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全文如下: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诗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沉、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诗篇。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国家民族的统一和独立”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九年元旦发表《新年献词》的目的之一,就是对美苏的企图以及国内各派别的期望给予明确坚定的回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19日,是最后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时刻。是夜8点召开临时集会,周恩来报告了国民党拒绝和谈,同时宣布大军即将渡江。语句一出,各党派、各届人士热烈欢迎。2小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横渡长江,突入江南的伟大战略任务。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22日晚12时第三野战军由挹

江门进入南京。据新华社4月25日电:捷报传来,横渡长江,23日已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中心南京,并在三天的作战中,解放了长江延安东四起无锡西至安庆的许多名城重镇。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毛主席“浮想联翩”,从而“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这篇最后大决战的颂歌。回到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诗当中“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理解,通过这首诗产生的背景就比较清楚了。

毛主席是诗人,更重要的是哲学家、一个政治家、一个统帅。看他的诗要把这数重关系融为一炉,才能领略非一般诗人所特有的风采、气度、神魄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七律的起句:“钟山风雨起苍黄”,就像一阵飓风扑面而来,给了金陵古城以新的命意,正是新时代的开篇。三四两句,“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则巧妙地将新的事物寓于旧的诗体之中,虽写的是革命、战争,却丝毫没有口号概念的痕迹,而是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传达了新的时代精神,他为渡江之胜而喜,但又不停留于南京覆巢之快,而是高瞻远瞩向前展望,因而吟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认为这两句是全市诗的精髓,透过此诗句,我们不仅看到一位胸怀大略、指挥若定的伟人形象,还看到一位“胸中自由有雄兵百万”的领袖诗人形象,犹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可以“苍桑巨变”,道出诗人胸怀天下的情愫。

总之,这首诗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的高度统一!




抱朴姐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

《毛主席诗词》毛泽东主席根据当时的国情,写出了惊天动地的诗词。人间正道是苍桑,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发展的道路有多么难,天若是有情天肯定也老,打天下是靠人的力量去完成,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从这一句诗中分析出毛译东的伟大,要走一条正道是不容易的,不流血牺牲换不来中国的解放事业,中国的天下来之不易,是用无数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缔造的,所以人间正道是苍桑。



沧海129345295


我是个练习书法的人,我最近正在写毛主席诗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临写之余也在想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的意思。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着上文来理解。这首诗的后四句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当时苏联斯大林的意见是,让共产党停止进攻,同蒋介石划江而治。毛主席坚决地顶回去了这个意见,英明决定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诗中的意思是,只宜用剩下的余勇一鼓作气,追击穷寇,占领江南,而不能象楚霸王那样,给刘邦以喘息之机,最后使自己面临灭顶之灾。后面两句意思,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说老天要是有感情的话,天也会老去,人间正确的道理是就是不断地变化,使社会向前发展。沧桑,意即沧海桑田式的巨变。意思是看见蒋家王朝被推翻,连一向不动感情的老天也会为之感动的,蒋介石在中国二十二年的发动统治,搞的民不聊生,国家疲弱不堪,已经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打到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这也符合穷则思变,弱则生变的历史发展规律。


东望长安1


我认为毛泽东老人家这句诗的意思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共双方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已经势不可挡!而且一定会成功!这是历史必然,也应该如此。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出自毛泽东同志的《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所谓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所谓沧桑是指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如果要更好的理解这句诗,还要完整解读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诗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堪称千古一帝!同时他老人家还是伟大的理论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以政治家的智慧、哲学家的思辨、史学家的思考、文学家的文采和诗人的浪漫写下这首气吞山河、鼓舞人心、脍炙人口、文采斐然的名篇!从这首诗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中所表露心迹的初步实现,《沁园春.长沙》的最后一段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的最后一段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要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真实心情就要站在政治、军事、军事的高度,历史的、哲学的解读这首诗:

一、知时。1949年4月,国共三年内战通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已基本接近尾声,中国共产党取得决定性胜利已成定势,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共手里,国民党提出的谈判要求(缓和战局颓势)要看是否符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选择,也就是中国人民很快要真的站起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要成立了,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国家要统一了!

二、知势。以当时的态势,展现给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夙兴夜寐、九死不悔的目标即将实现,但失败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不甘心失败,欲划江分治,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希望中国划江分治,但如此下去,中国的统一将变成泡影,这是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不愿看到的。

三、知史。伟大的祖国,5000年文明,有着傲视世界的汉唐盛世,有着历史上最广阔的疆域,我们怎么能容忍划江分治呢?再就是我们的胜利近在咫尺,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取得全面胜利呢?历史上西楚霸王的教训太深刻,毛泽东同志作为史学家太清楚了,正因为如此,才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老人家对时机、态势和历史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进而果断决策,才有了中国的今天,可以说毛泽东这首诗就是解放全中国的动员令、昭示世界新中国即将统一的宣言书、告诉美苏我们的命运我们自己决定,告诉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不要心存幻想,毛泽东才是真正的一代天骄!





文可之


怎么理解“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答:毛主席所指的沧桑,是指蒋介石王朝时代,蒋介石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撩,大资本家的利益。欺压和剥削工农。使工农缺吃少穿,破衣烂衫,房屋漏天。沧桑不堪。因毛主席穷苦出身,知道穷人的饥苦。所以,他决心要㧜烂这个旧世界,彻底推翻蒋家王朝,救民于水火。

那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什么毛主席用“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词意呢?一,就上面所说的,“民不燎生的沧桑。二,是硝烟弥漫的战火,遍地狼迹的沧桑。占领了南京,就意味着彻底推翻了蒋家王朝。结束了劳苦大众的沧桑生活。这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正含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