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英法百年戰爭末期與之後的15世紀中後期,歐洲下馬重騎兵主要的武器,是由騎槍改短的短槍,或是戟之類的中長武器,而步兵更是大量使用長槍。這使得一手長劍,一手盾牌的搭配的實用性幾乎不再存在。而更大規模的騎兵的集團運用對紀律和隊形的要求,也使操縱馬匹的難度上升,專門空出一隻手來操作盾牌,是個越來越不現實的奢望。因此,在客戶們的反饋下,我們可以看到靠著長久的經驗和智慧,歐洲佛蘭德的鎧甲師傅們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風格設計,也正是這一風格獲得‘粗大’之名的源頭:巨大的肘甲。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1458年去世的羅伯特·斯坦頓爵士靈柩雕塑復原圖

上圖中的人物,是於1458年去世的羅伯特·斯坦頓爵士。他的石棺雕塑非常完美地再現了典型的英格蘭式歌特鎧甲的風格。在意大利式,尤其是米蘭風格的歌特鎧甲中,確實也存在有大型的肘甲的設計,但是很少有對稱使用的結構。如下圖1475年左右意大利產鎧甲那樣,一般只是用於左手,來對抗對方的騎槍攻擊。但是英格蘭式大幅度地增加了肘甲的重要性。一如斯坦頓爵士的石棺雕塑所表現的。在曲肘時,肘甲的上緣與肩甲相連,下緣幾乎與鐵手套直接接觸,而且內部有足夠的空間,使肘部可以輕鬆地伸直、彎曲,以及轉動一定角度,而不會露出空隙。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混合風格的15世紀中後期鎧甲

在這種設計前,為了保證鎧甲的臂甲在曲伸時不露出縫隙,採用的設計相當複雜。上臂和肘甲之間,以及肘甲和小臂之間總共需要三片弧度一致,互相匹配的甲片,形成類似於蝦殼的結構。這無形中增加了鎧甲的成本與工時。尤其是半圓的弧板加工格外需要精細處理,不然可動範圍就會受到嚴重的制約。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隨著下馬重騎兵的肉搏戰的比重增加,對手臂的靈活性的要求也隨之增加。而可動範圍越大,需要的蝦殼結構的長度就越大,尤其是手臂需要水平轉動對蝦殼結構的弧度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成本也就越是下不下來。在15世紀中後期,這些技術難題還是屬於相當難以解決的。而且對於急於需要鎧甲上陣的英國騎士來說,也沒有時間和條件親自跑去大海對面的佛蘭德不慌不忙地量體裁衣。佛蘭德的鎧甲師傅們不得不拿著客戶送來的數據,為客戶製造鎧甲。尤其是大量配備的非貴族重騎兵的量產鎧甲,更是沒得時間和成本來精雕細琢。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意大利式臂甲設計

不過麼,這可沒有難倒從之前的百年戰爭中飽受磨練的鎧甲設計師們。雖然遠離熟悉的意大利故土,但是紮根在了佛蘭德的鎧甲大師們完全地另闢蹊徑。在佛蘭德地區,鈑金行業已經相當成熟,而萊茵河流域的預製板材,也非常容易到手。於是鎧甲大師們選擇了最為簡單粗暴的手段,用大肘甲結構徹底地繞開了這些矛盾點。反正不就只要不把裡面的胳膊露出來不就行麼?那麼就做一個足夠胳膊在裡面活動的大套子吧!而且不僅僅是把脆弱的可動部分遮掩起來,還能解放出左手來,巨大的肘甲足夠勝任一面優秀的盾牌,而不再需要以前的下馬重騎兵們以防萬一而人手一面的小圓盾。

為何歐洲騎士敢不帶盾牌就上戰場?全靠這個混戰時必備的鎧甲附件

▲玫瑰戰爭, 風格酷似的兩軍

同時,作為一場貴族之間小規模戰爭為主的,被稱為最後的封建戰爭的玫瑰戰爭,重騎兵之間的混戰肉搏遠多於主要依託平民步兵交鋒的百年戰爭。幾乎可以說,由於經常陷入馬上混戰,右側的防禦重要性幾乎不低於左側。因此,英格蘭式歌特甲幾乎全部採用了對稱或是準對稱的設計,左右雙手的巨大肘甲,也因此成為了這一風格的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