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农友君


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是立夏时节,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数据测算,今天的北京时间5月6日3时3分迎来立夏节气。立夏在天文学中表达即将告别春天,迎来了夏天,是24节气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我们都知道24节气,主要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条件,我们只能依赖节气变化合理安排作物播种、浇水、除草、收获的轮回,而立夏时节正是其中关乎夏收和夏种的节气。

基于24节气,农民根据生产、生活经验,总结出很有有意思、有很有道理的话,有些话看起来粗俗不堪,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几言几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关于立夏的农谚很多,大多用来预测天气,预测收成,之前的回答中,回答了类似的话题,总体就是立夏这天到底下雨好还是晴天好。农谚"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表达的是立夏要下雨,才能预测后续风调雨顺;“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又表达,立夏前后要晴天,才能让农民有好的收成。实际上,无论立夏雨还是立夏晴,我们不能绝对地看,要结合农谚背景来看,不同的区域的寓意不同。

实际上,辨别立夏下雨与否都与农业墒情有关系。立夏前后正是小麦扬花、灌水的时期,也是即将迎来秧苗栽种的时节,有些地方比较快的,秧苗已经下田了。而对于任何一种农作物而言,在不借助人为因素的情况下,只能依赖自然天气的变化,这个时候农民就希望晴天雨水可以按照农作物的需求来,小麦扬花宜晴,秧苗下田宜雨。

这句话的意思,无外乎就是立夏时节要下雨,如果不下雨,犁耙都发挥不了用处了,必然影响以后的秋粮的种植。除了这句话,还有“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的说法,谚语中除了表达出农事活动的预测之外,也有农民的期盼和愿望。作为以粮食生产为安身立命的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比风调雨顺来的更加实际,那么在粮食作物生长的关键期,能否保证雨水充沛显得至关重要。最后,本身立夏时节之后就进去夏季,也是雨水较多的时节,如果在入夏关口没有好的兆头,一定程度上没有讨到好的采头,自然不利于农事活动。


指尖三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词显示着夏天到了。今年春天关中地区气候多变,时冷时热,在日复一日的期盼中,我终于不再怕冷了。今天是立夏之日,立夏是24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有关立夏的俗语和风俗很多。如”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立夏不播种,过了处暑不栽秧“,“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等。

大清早就阴沉沉的,零星的飘起了小雨,其实从昨天开始,阵雨,大雨就一会接一会的下,中午晴了一会,晚上大风呼呼的刮着,似乎在跟谁较劲一样,不一会就倾盆大雨直下。以前的农人根据节气和天气是否下雨总结出了很多的谚语,如题主提问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就是如此,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俗语前面还有两句,“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从字面意思上特别好理解,立夏这个节气下,农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判断这天干旱,日后的雨水会较少,干旱会直接影响地里的收成和秋天的耕作。以前人种地都是纯手工操作,犁耙是农人家常用的农具,正常情况下堵在屋内高处悬挂,只有在播种小麦和玉米等农忙时节会被被拿出来使用,犁耙一般栓在耕牛的身后,或者绑在手扶拖拉机的后面,人站在上面操作,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为播种做好准备。记得以前我爸每次种地时,都是这样操作,每次回家之后头发都被灰尘染成了白头翁,那会的人们耕地就是这么吃力,即便如此,农人们哪怕再苦再累也还是期盼着及时下雨能够早日耕作。

我们这边是一年两茬,小麦芒种之后收割紧接着就要种玉米,豆子之类的农作物,以前没有天气预报,耕地都全凭借村里老人口中的话语和指导,老人种了一辈子地,代代相传下来的农耕经验比较丰富,农村种地老人在立夏这天很期盼下雨,根据经验和俗语的总结,这天如果不下雨,会一直干旱到收完麦子,紧接着就需要播种玉米等第二茬作物了,长期干旱,地里墒情不足,种下种子迟迟不发芽,会直接影响十月份的收成,所以如果长期干旱无雨,农民就干脆不种地了,免得浪费了玉米种子钱。

这句老话不知道是否有道理,但是如果地里长期干旱缺水,确实是让农民头疼的事情,虽然说现在也可以通过人工灌溉来解决干旱问题,但毕竟会增加成本,所以农民还是会期盼着一年风调雨顺,年年谷满仓,有个好收成。

以上是我对题主提出这个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问题的一些看法,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乡村关中


农村俗语“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5月6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据农村老年人说:“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叫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偌是立夏这一天没有雨性,那么这一年就会少雨干旱,没有水就不能种水稻,只能种旱作,所以犁耙都用不着,只能高挂墙上了”。



这种说法那是过去老农民陈旧的思想,现在农村今非昔比,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旱涝不保收。如今国家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水利设施配套建设非常完善,渠道三面光,水直接引到田头,庄稼地需要灌溉只而锄头一钩,水就哗啦啦流到地里。所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俗语在农村已经不中用了,只要村村把水利配套设施建识好,一些农村靠天田也能得到旱涝保收。



老娘舅认为:“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立夏这天不下雨,就意味着今年要干旱。这样一来农村很多靠天田就无水耕耙,更不用说插秧种水稻了。那么农民耕田的犁耙耖也就用不到了,只能把它们高高挂起来休息了。

你们农村老家现在还有人种田吗?

[更多三农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立夏,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节气。譬如华中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苏、浙、皖一带的谚语则是:“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等等,由此可见“立夏”这个时节的重要性。

按照全国各地的综合情况来说,立夏时节是种植秋粮作物的重要时节。在这个时节,冬小麦即将或已经成熟,农民朋友需要备播各种秋粮作物,是需要雨水滋润大地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下雨,土地就没有墒情,没有墒情就没办法播种,没办法播种,还干吗要耕地?还不如把犁耙高高地挂起来,让梨耙继续“歇着”吧!



当然,这句俗语(谚语)的意思并不是指的立夏这一天必须下雨,而是指的立夏这个事件内必须下雨。如果超过这个时节才下雨,秋播作物就会延迟播种,延迟播种就会影响秋播作物的产量甚至绝收。所以,在立夏的时节内,雨水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老天不下雨,我可以浇地啊!浇过地后就有了墒情,有了墒情后就可以播种秋粮作物了,我干嘛还要把犁耙挂起来呢?

其实,说这话的朋友是不懂得过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过去的农业生产,没有水利条件,基本上全部靠天吃饭。就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部分旱作地区和一些山区也是靠天吃饭的。


就譬如老胡所在的村子吧!基本上都是山岭薄地,土层只有一尺左右,土层下面全是石头,又不能灌溉,就是雨水足,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更别说立夏时节不下雨了,不高挂犁耙才怪呢!

民间俗语(农谚)是农民朋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一种总结,一般来讲,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很难推翻其结论的,是值得传承的。


综上所述,这句俗语(农谚)形象地阐述了立夏时节下雨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个时节下了雨,秋播作物才能按时下播,否则,就会误了农时,就有可能影响秋播作物的收成,甚至造成绝收。还不如“挂起犁耙”,让“犁耙”继续“歇着”。


老胡说三农


农谚既有“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又有“谷雨不下看立夏,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和“立夏不下,无水洗耙”,一会要雨一会又要干旱的,看来下不下雨似乎都存在问题,而在东北有些地方甚至还飘着雪呢。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立夏需雨和不需雨都各有各的理,似乎有矛盾,但其实并不冲突。刺楸从“立夏不下,无水洗耙”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理解来看,如果立夏这天无雨,则犁头和耙子都可以高高挂起来了,即无法犁田耙地,言外之意是后续日子多以天旱为主。

而“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虽然提到立夏要天晴,但所需的是十天左右的晴天,不希望有阴雨绵绵甚至大暴雨。


一、立夏不需雨的原因

此前刺楸曾介绍过,立夏前后是某些冬小麦南方产区的小麦和油菜开镰收割的时节,自然不希望有接连的雨水天气,否则作物可能倒伏发芽。


而冬小麦北方产区的小麦则处于扬花或灌浆的关键期,雨水过多会使小麦花粉无法传播授粉,以及小麦灌浆的充实与否,终导致小麦减产或淀粉含量低。对于收割油菜,连绵的雨水会导致割断后放在地里的油菜无法干燥而及时脱粒。

二、立夏无雨水,则犁头和耙子可挂起来

犁头和耙子主要用于犁田耙地的,以便作物能及时耕种。在种水稻的地区,立夏时节是个关键期,往后拖太久再插秧,水稻产量不高。所以在某些地方有「立夏插秧止」的耕作习惯,也就是过了立夏就不会再插秧种水稻了,犁头和耙子在短期内自然无用处了。



在刺楸这边,插秧早的秧苗都已返青了,而有的稻田因无水而还没有开始犁田,就等着立夏后来一场大雨,这样犁头和耙子就派上用场了。二而根据农业生产经验,立夏时若无雨,则可能会有一个较长的干旱期,而犁田耙田需要稻田里有水,否则根本蓄不住水,就只能种其他粮食作物了。如此一来,犁头和耙子就只有束之高阁,无甚用处了。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的看法,若是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立夏节气随着气温的上升,已经悄悄的到来了,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预示着酷暑的来临,和暴雨的频降将要到来,立夏节气这一天的天气,对于村民来说,是尤为的重要,因为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是对于以后的天气走向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农村流传很久的俗语农谚,都是关乎于农业生产是否是一个丰收之年,其中有一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多农谚都是带有极强的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都会在不同的季节,对于天气会有不同的要求,像在这个立夏的节气,就有很大的差别,像一些小麦的主产区在立夏期间,最好的天气是要干旱无雨,也被称之为:立夏十天旱,农夫吃饱饭,意思是在立夏期间,要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最佳,为啥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也是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产生的农谚俗语,因为立夏期间,一些小麦主产区立夏期间,是正值小麦扬花的季节,在小麦扬花期间,是最担心阴天下雨的,因为天气晴朗干旱很利于小麦的扬花,而连阴布雨则对于小麦的产量会有很大的影响。

<strong>

那么为什么有的说立夏期间下雨不好,有的则认为是必须要下雨呢?这句立夏不下雨,犁帕高挂起,其实就是说的立夏期间下雨最好。

有的地区立夏是不要雨水,但作为我国地大物博,很多种植区在立夏期间,则是最好能够下上一次透雨,不但很适宜于当地立夏期间的种植,对于以后的天气走向,也是极为有利,立夏下雨,则能够预示着今年会雨水颇丰,是一个不缺雨水的年份,雨水颇丰则也就预示着农田里面的活计要忙忙碌碌,为了丰收去农田劳作,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而如果立夏期间没有降雨,则就预测今年是一个旱年。

旱年也就侧面证明农田里面无所事事,在过去望天收的年代里,没有丰沛的降雨,对于一切都是空谈,只能够将犁啊耙啊这样经常使用的哪句,悬挂于屋檐下面,让它也放了长假,因为没有适宜的天气去农田劳作,这样的农具自然也是用不上了,也通过夸张的比喻,说明了立夏降雨的重要性,对于农业的生产起到着还关键的作用。

随着种植技术的革新,和浇灌设施的齐全,像过去望天收的年景已然离我们远去,现在的灌溉设施齐全,不论老天是否降雨,都能够将自己的农田浇灌充足,丰收丰产也不在是遥不可及之事,但这些农村的俗语老话,在农业生成之中,还是起到着一定的道理,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今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从今天开始就算真正的进入夏天了,立夏的温度上升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所以立夏前后的天气变化也是农人比较关注的。

在农村关于立夏天气的谚语有很多,像“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这些都是关于立夏天气的谚语,为什么有的说要下雨有的又说不下雨,那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题主所说的“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是什么意思?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现在正是南方水稻移栽的时候,这时候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如果立夏前后不下雨,那以后的天气会以干旱为主。这让正需要水插田的农人来说,天气干旱,稻田里的蓄水量不够,这样怎么能犁田耙田,犁和耙只能待业在家,所以就有了“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

关于天气的农谚都是按照每个地方的气候得来的,各个地方的气候环境不同,它所滋生的农谚也是大不相同,像我们这边是需要立夏下雨,立夏前后下雨,这意味着以后会雨水天气多,这样就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现在也正好是小麦的扬花期,立夏之后的天气对它是非常重要的,小麦扬花期不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那今年小麦就有好的收成了,所以说“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


立夏倒底是下雨好还是不下雨好?

每个地区的天气情况是不一样的,像有的地方现在还很冷,很多农作物都没有种下去,有的地方都快都收获的时候了。而我们这里还正处于插秧期,所以是希望立夏之后的雨水能多点,这样对秧苗分蘖也非常好。

所以对于南方的农人来说,立夏下雨将会是一个丰收的吉兆。今天我们这从早下雨一直到傍晚,这样说来今年我们这里又是一个丰收之年了。


总结:以上就是小唐对这句俗话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大家留言指正。


小唐话三农


今天是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后天气会越来越暖和,再也没有寒冷的日子了。在农村立夏节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农民的农事安排很多都和立夏有关系,也正是立夏在农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关于立夏的俗语有很多,比如“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这句俗语后会非常的不理解,不是说“立夏十天旱,农民吃饱饭”吗,怎么又出来一个“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呢。其实这两句俗语都没有错,之所以立夏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是因为农村中关于节气的俗语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都不相同,种植的农作物也不相同,在天气比较冷的北方,立夏正是小麦扬花授粉的时候,此时就是需要大晴天。

在种植水稻的南方却和北方有着不同的水分需求。在南方人们一般都是种植水稻,种植早稻的已经在清明节前后都已经插好秧,此时也正是秧苗快速生长的时候,水稻的生长最离不开的就是水。立夏节气后除了天气会变热以外,雨水还会增多,很多地区在立夏后便进入到一年中多雨的雨季,如果是立夏节气前后不下雨,那么今年就是一个旱年,稻田中没有水自然不能犁地,犁耙只能高高挂起。晚稻的种植时间要稍微晚一点,但是种植时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一直不下雨,水田中没有水就种不了水稻,犁耙自然就没有用处,只能高高挂起等到下雨后再犁地插秧苗。

其实这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俗语,并不是单单指立夏这一天不下雨就会影响到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而是指的立夏前后这几天的时间,所以大家也要灵活运用俗语才会对农事有所帮助。


悠悠乡村路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预示着春季结束,夏季自此开始。

在我们农村,也有“立夏不下,犁头高挂”的说法。大意是指,立夏这天,如果不下几滴雨,应个节令,就表明以后的天气是以干旱为主,在山区,全部靠天吃饭,靠天种地,假如久旱无雨,象冬小麦就会被干死,栽中的洋芋就无法出苗,苞谷无法点中,无法发芽,土层薄,含水量少,墒情极差,导致耕种停止,本来是繁忙的时候,牛闲放了,犁头、粑自然也就高悬墙壁——没有了用武之地。这个年头是个歉收之年。

农村的谚语,是农民长期的“工作总结”,可信度极高,尤其在山区。平原、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用抽水灌溉的方法,缓解旱情,但在山区,就只能是等,等老天爷发慈悲,使善举,动善念。(图片来自网络)

在我们当地平川地带,这个时候,是收割胡豆、插小秧,挖元胡等集中行动的时候,也是油菜结籽,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候,需要太阳的时候较多,所以即使要雨,也必须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反而成害了。

农谚是农民智慧的结晶,掌握了农谚,抓住农时,对靠天吃饭的老农民来说就成功了一半,也能对当年的收成评估个大概,故此,农谚不是说着“玩的”。


见肿消世界


立夏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务农的不多,但应该也都听说过立夏。

今天是5月6日,农历4月初二,也即是立夏。立夏了,意味农忙要开始了。

为什么说“立夏不下雨,梨耙高挂起”?因为立夏后,气温逐渐升高,而这个时候是早稻大面积栽种的时候,这个时候雨水少,关系到稻谷收成。

稻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收成多少事关老百姓的口粮安全,而粮食作物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所以老百姓十分关心天气状况。

但古时候科学技术还没那么发达,老百姓通过一些节气气候变化现象来判断天气状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知慧。

关于立夏的谚语有很多。除了“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外,还有“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等等,都是各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总结。

但农业谚语有多少的科学性?这个不得而知,但应该有一定的道理。老百姓几千年来的生产总结,虽然谈不上是自然规律,但起码反映一种现象。

类似这样的农业谚语还有很多,比如,“清明南风、夏水较多,“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等等。

现在科技发达了,科技强农,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除了兴修水利之外,用科技解决农业用水难的问题办法很多,立夏不下雨,犁耙也不用高挂起。

但话说回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还是要提倡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

在这里想多说一句,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意识还不够高,如若不加以珍惜保护,立夏再大雨,也是不够的。



今天是立夏,刚好下雨,有感而发。更多交流请关注【三农通讯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