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豬年伊始,一段名為《啥是佩奇》的短視頻火遍網絡。

在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柏鋪鎮,也有一種當地的“佩奇”——藍野豬。因瘦肉率高、肉質鮮脆、富含維生素,一頭藍野豬售價高達四五千元,是當地百姓打開脫貧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而為大家配製這把“金鑰匙”的,卻是一個名叫李青霞的“外來媳婦”。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山豬帶來財運

三月,早春的空氣裡飄蕩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給人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李青霞第一次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還是19年前,那時的她27歲,和丈夫陳慶平辭去深圳的工作後,回到他的老家——河源市紫金縣柏鋪鎮方湖村創業。他們租下村裡河邊一塊100畝的荒蕪沙地,種上了龍眼樹。

“我們紫金這邊以前沒有種龍眼的,我們聽東莞的朋友說,龍眼價格高,好賣,所以我們就種了龍眼。那時候,這裡種了1000多棵啊!”在去豬舍的途中,李青霞指著眼前一大片土地,說,“累了整整3年,龍眼掛果大豐收了,一下子賣了十幾萬元。我們高興壞了,打工的時候一個月才千把塊錢。我就想呀,今年都收了這麼多,明年可以收得更多。結果呢,2003年遭遇了幾十年難遇的霜凍。霜很大,衣服掛在外面都硬邦邦的。龍眼樹怕冷,就一個晚上,1000多棵全被凍死了。”

李青霞夫妻欲哭無淚,只好砍掉龍眼樹,種了梨子樹。夫妻倆還在農場養了一些豬——那種很常見的家豬。第一批養了100多頭,半年後出欄了,刨去成本一算,一頭豬才賺60多元。“那時候豬價不好,飼料成本又高,而且這種豬的肉還不好吃……”

不知不覺,已到了豬舍,幾排矮矮的房子收拾得十分整潔,竟沒有一點臭味。剛進去,就聽見陣陣“呼嚕嚕”的豬叫聲。一眼看去,身旁的一個圈裡養著六七頭藍野豬,這種豬通體黑色,精幹而強悍,在圈裡躥跳不已,野性十足。

當年,李青霞在為養家豬賺不到錢而苦惱時,下山偷吃糧食的山豬給他們帶來了靈感。“那些山豬啊,老是從山上跑下來偷吃紅薯和花生。我和老公就想,養家豬賺不了錢,為什麼不試一試養野豬?大的山豬很精,我們就把小山豬套回來,關在鐵籠子裡養——野豬牙齒很鋒利,木柵欄關不住。山豬很瘦,沒有肥肉。一頭山豬,養兩年還是長不大,像養石頭一樣,才幾十斤,就是品種的問題。”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我遇事愛瞎琢磨,而且不服輸。”李青霞說,“我們試著把山豬和家豬雜交,檢測生出來的小豬,發現它因為山豬基因佔比太高,整天跳來跳去的,肉質偏硬,且有臊味。有的雜交豬還會咬人!我們就去廣州請教華南農業大學和仲愷農學院的專家。專家說不要用普通的家豬雜交,用藍塘土豬雜交試一試。我們回來一試,山豬的特性還是很明顯,我們就用第二代雜交豬與藍塘土豬進行雜交。這樣一來,新雜交豬的山豬基因比例降到了最理想的百分之三十多,養出來的豬抗病力強、肉質好、風味獨特。”

2005年,李青霞育種成功,被命名為“藍野豬”的新品種開始進入市場,很快就憑藉著出色的肉質口感打開銷路,“那個時候一斤肉就能賣二三十元,一頭豬可以賺七八百元”。

勤勞好學的“豬倌”

李青霞的豬越養越多,越賣越好。丈夫陳慶平主外,跑銷售;她主內,在家管理農場。最多時,她一個人餵養了三四百頭藍野豬,“那時候剛創業,哪怕一個工人15塊錢一天,我都捨不得請人幫忙”。

“有時候,我都挺佩服自己那麼能吃苦。”李青霞說,“經常,我四五點鐘就起來,三四百頭豬喂完,已經快上午10點了,才回家做早飯吃。兒子上幼兒園以後,也是我一個人接送。後來,實在忙不過,我就叫我爸從湖北老家過來幫我。這一幫,就是12年。”

眼前的李青霞穿著得體、落落大方,樸實的言語裡釋放著善良溫柔的女性氣質。她說:“以前沒時間注意形象,沒辦法,餵豬很髒很臭的,穿不了好衣服,飼料呀豬糞什麼的,弄得身上到處都是。所以呢,好多年都沒買過新衣服,就穿以前打工的衣服,還有就是我妹妹的舊衣服。現在條件好一點了,有時間收拾一下,擦擦臉。”

李青霞的老家在湖北咸寧農村,家裡還有四個妹妹一個弟弟。從小,她就特別懂事勤勞,割豬草、餵豬、洗衣服、做飯……家裡啥事她都做。當她這個“外地媳婦”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河源辦農場後,弱小的身軀爆發出如此驚人的力量,也讓周圍的鄉親們感慨不已。“剛開始創業沒錢,養豬的所有東西都是我老公騎摩托車去買。後來小孩出生了,上幼兒園沒人接,我也買了一輛摩托車。也沒人教我怎麼騎,就聽我老公說這個是油門,那個是剎車,然後看他怎麼騎,慢慢我也就學會了。有了摩托車後,買飼料就方便多了,300多斤的飼料我一個人就能弄回來,車的前面放幾包,後面放幾包。”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記者看到,豬舍裡有一個特殊的豬圈,一個鐵籠子裡關著一頭母豬,籠子外面睡著十幾頭豬崽,特別可愛。“為什麼要把母豬關起來呢?”記者不解。李青霞說:“藍野豬的豬崽很金貴的,我現在主要就靠賣豬崽賺錢。一頭母豬一次可以生十三四頭豬崽,長到20斤就可以賣了,一頭能賣1000塊呢!以前,常有母豬翻身踩死壓死豬崽的現象,後來我就想出了這麼個法子,豬崽吃奶也方便,還不會被踩死壓死。”

“我還會自己給豬崽剪牙呢。剛開始的時候,豬崽沒有奶吃就會拼命咬母豬的奶頭,雜交豬的牙齒還是很長很鋒利的,把母豬奶頭咬得流血,母豬就不讓豬崽吃奶了。所以,我就試著把豬崽的長牙齒剪掉。”

“養豬也要很多技術的,當初不會養豬技術,養了100頭也是會死的。有時候豬出問題了,獸醫住得很遠,上午打電話下午才來,有時候晚上才來,耽擱久了,豬就死了。獸醫來了後,我就邊看邊學,什麼樣的症狀用什麼樣的藥,多大的豬用多大劑量的藥……技術員來推銷藥品時,我就問這些豬出現什麼問題該用什麼藥,他就一五一十地告訴我。慢慢地,我就把打針、種疫苗等好多技術都學會了。我這個人好奇心挺重的,說實話,我剛嫁到這裡時,客家菜根本不會做,後來就留心學。去到別人家,我都要看看人家的菜怎麼做的。跟不同的人接觸、聊天,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呢。”

善良的致富領頭人

從豬舍出來,陳慶平正好從河源市裡回來。李青霞說:“我們在河源市搞了藍野豬專賣店,我老公這段時間主要在忙著裝修店面。”

記者對陳慶平說:“你老婆很了不起,評上了省裡的十大最美鄉村女能手。”“我也是省裡的勞模,我就說這個勞模給錯了人,應該頒給她哦!”陳慶平笑了笑,“這個家離不開她,她做了很多本該是我們男人做的事。”

方湖村是紫金縣有名的貧困村,全村有40多戶貧困戶,以前破破爛爛,近幾年才變好的。“那時候,有些人家孩子得了病,連100塊錢都拿不出,人家找上門借錢,我和我老公就五十八十的給。那時候,我們剛創業,也沒錢。”

2008年,靠養藍野豬賺錢後,夫妻倆成立了藍野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養藍野豬、水產養殖和水稻種植等產業,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白天大家都要做事,我們就利用晚上討論交流,用的什麼藥,買什麼便宜,有什麼政策,大家互相幫助。”合作社剛開始時也並非一帆風順,李青霞為此很苦惱,“你累了一整天,晚上把大家組織起來培訓,跟他講怎麼養,喂什麼。有些年紀大的農戶老記不住;有些農戶呢,認為不就是養豬嘛,我以前也養過,哪有那麼多可講的?”

合作社的模式是農戶負責養殖,李青霞提供豬崽和技術指導,聯繫銷售。“剛開始,大家不知道好不好養,有些要兩頭,有些要三四頭。結果證明,要得越多,賣得越開心,要得少的就後悔了。哪家的豬生病了,我就騎著摩托車去治療。有些農戶,豬當天不吃東西了,到第二天才告訴我,那就非常難治,要打3天針才行。看到我來回跑得辛苦,有些農戶要給我錢,我說不用,你負責把豬養大賣了,賺了錢大家都高興!”

好人緣,讓李青霞慢慢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大家都覺得跟著她創業可靠。

正說著,李青霞的手機響了。“是我乾媽。”李青霞的乾媽是香港人,陳慶平老表朋友的媽媽。2000年前後,她來紫金縣柏鋪鎮玩時認識了李青霞,“乾媽在香港待膩了,特別愛到農村來玩。她見我很勤勞,能吃苦,和她年輕時一樣,就認了我做乾女兒。我們創業那會兒,她幾乎每個星期都要過來玩,和我一起住,還跟我去過湖北孃家兩次。乾媽對我影響很大,她說人要有精氣神,要敢拼敢闖,要善良、老實、勤奮。她在香港有好吃的都會拿過來給我們吃,對我比對她的親女兒還要好。”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善良的李青霞把與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合作研發的豬飼料配方毫無保留地給了村民們,她還先後在合作社成立技能培訓學校和“婦女之家”,定期為殘疾人士和貧困戶開展技能培訓,組織公益活動關心老人和留守兒童。

“2018年,合作社總收入8000多萬元,殘疾戶和貧困戶年收入從成立之初的幾百元猛增到2萬元。”李青霞說,“省市領導對我們產業的關心和肯定,客戶對我們產品的認可,讓我感到特別開心,這麼多年的辛苦很值得。”

幸福的賢妻良母

在廣東一些偏遠的農村,像李青霞這樣的“外來媳婦”,處境往往比較尷尬。所幸的是,她有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我老公對人挺好的,很有耐心。我們這兒好多男人都會打老婆,他卻從來沒動過我一個指頭。”說起丈夫陳慶平,李青霞臉上盪漾著幸福的微笑,“在深圳追我的時候,他特別有‘心計’,不是直接來找我,而是問我的夜班女同事,阿霞哪裡人呀,家裡兄妹幾個?第二天上班,我的同事就說,阿霞,有個人喜歡你。我就說你說什麼啊,不要去講這個事情了。他每次找我,都叫我那個女同事一起出去。後來,我們就熟悉了。”

李青霞的兒子名叫陳諾,今年16歲了,是她種龍眼樹豐收那年生的,現在讀高一。兒子和李青霞特別親近,在她眼裡,兒子比別人家媽媽的“小棉襖”還要暖心和貼心:“兒子性格和為人都很善良。兒子小時候就特別乖,我一回到家,他就端來一張凳子說,媽媽你坐這兒,休息一會兒。有一次,縣婦聯在紫金縣城搞義賣,把我們出產的烏雞蛋拿去賣,我就帶上兒子一起去。兒子說,媽媽我不會賣呀。我就教他說,叔叔阿姨,我們的雞蛋很好吃的,買幾個吧。結果呢,效果挺好,好多人都買了。義賣之後,兒子說,媽媽,我能不能把我的零花錢也捐出去幫助別人?我說可以呀。有時候我特別忙,他就會做好飯在家等我們。現在的孩子,會做飯的已經很少很少了。他上初中的時候,班裡的同學來我們這裡玩,我們留他們吃飯,兒子也露了一手廚藝,所以老師對他印象很深刻。”

當年,和陳慶平確定戀愛關係後,李青霞的好多姐妹都勸她不要嫁過去,因為廣東農村對外省女人的偏見很深。“也難怪別人會有這樣的看法,那時候,一些外省女人來到廣東,會在歌舞廳、髮廊從事一些不正當的職業。”

“外來媳婦”李青霞:奮鬥來的幸福最甜蜜


李青霞第一次去陳慶平家,陳父的一臉冰霜就讓她一輩子都難以忘記。“我老公跟我說,他爸性格有點古怪,平時不怎麼跟親戚聯繫,也沒什麼朋友,他說什麼你不要計較。我就想,我對他好,他總不能不對我好。可一到他家,我就領教了:送他東西他不要,喊他他不應,就是不接納你,不給你好臉色看,讓你特別難堪!對我們的婚事,婆婆沒說什麼,我公公反正就是一直不同意。結婚那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他也不到場。”

李青霞的公公是學醫的,做了大半輩子醫生。他希望兒子們都像他一樣,讀大學做個有文化的人,可是兒子們都沒繼承他的衣缽,所以他很鬱悶,與孩子們關係也不親密。剛結婚那會兒,李青霞和陳慶平想在河源市區開藥店,卻引來公公的反對和謾罵。“那時候,我公公有醫生證,我老公想開藥店,提出一個很合理的想法,公公看病收錢,我們收藥錢。公公不同意,跟我老公吵起來了。我老公轉身就走,他就跟上來,指著我一頓大罵,很難聽的那種話,要我早點滾回老家去……那次,我眼睛都哭腫了。”

傷心的李青霞離開河源市區,去了紫金縣柏鋪鎮種龍眼樹、養豬,“每年,我和老公都要給公公買東西送錢,偷偷地讓婆婆捎去,都不敢說是我們送的。他一個人住在一套房子裡,每天孤獨地鍛鍊身體、學英語,其實也很可憐的。我就覺得,雖然不來往,但我們做兒女的還是要有孝心的。”

轉機發生在2015年。那一年,河源市授予李青霞一家“最美家庭”榮譽稱號。“頒獎前,市婦聯謝主席問我,為什麼你公公婆婆不參加呢?我把情況說明後,謝主席說試試看能不能把他叫來。婆婆就跟公公講,市婦聯領導都在等你,頒這個獎要公公婆婆都在。小叔子開車把他們接來後,謝主席就給我公公講,你兒媳好能幹的,不僅自己富裕了,還帶動了那麼多村民脫貧致富。村裡的老書記也帶著他到處參觀,給他講我這麼多年做了多少事,獲得了多少榮譽……頒獎那天,公公很配合,我第一次在他臉上看到了笑容!那天,我感到特別開心。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我想說,奮鬥而來的幸福最甜蜜。沒有這麼多年的努力,我想我的公公到現在還是不會認可我這個‘外來媳婦’的。”

村裡有位阿嬸是河源市政府的領導,她見了陳慶平就說:“阿平,我認識那麼多人,能找到像阿霞這樣好的老婆,你還真的是第一個。”

“經常,陳慶平的同學喜歡從廣州深圳珠海來農場玩,十幾個人一大桌,我就一個人給他們做一桌子菜,他們都喜歡吃我做的飯菜。他們吃飽了喝足了,臨走時,都會說,阿平,你找了好老婆。我就一個人收拾碗筷、打掃衛生。”

這些年來,李青霞獲得“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河源市道德模範”“河源好人”等榮譽稱號。相比之下,李青霞覺得家人的認可和鄉親們的稱讚,讓她感到更溫暖、幸福。

作者/李慧雲 黎東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