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我支持在教科书上写,你们呢?

笨笨潮爷1


支持,备课应该允许形式多样,允许自由备课,既有个性,又有实战性。

那种要求大一统的八股式教条化的教案,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是花架子,写得累,却价值不大,而且费时费力,很容易让教师有倦怠感,长期下去,有可能因强迫自己写不愿意写的教案而患上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毫不夸张地说,写教案是教师平均寿命偏低的重要原因。

允许零教案上课,教师可以课前揣摩待授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在心中设计教学过程。只要做到胸有成竹,再加上发挥当堂应变能力,巧施教学智慧,同样可以上好一堂课。

现在的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主动权,自己想做的往往做不了,不愿做的却被要求必须去做,有一种被人支配的感觉,写形式统一的教案,就是这种情况。

绝大多数教师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考核和晋级,不是为了实际教学,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做法。北京某校长不让教师写教案,极大地激活了该校教师的工作热情,这种敢向旧俗挑战、敢当吃蟹第一人的改革者,值得称赞。

愿我的同行们能早日从固定模式化的教案书写中解脱出来,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百姓茶馆话人生


教案,写在教科书上,这个建议很不错。

我就是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的,也要求学生把笔记做在课本上。

上学期,教研室的领导到我们学校推门听课,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推开了教室的后门,进入课堂,那节课正是我在上初三物理的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的内容,我从内心来说,很反感这种推门听课的方式,打断了老师上课的思路,影响了老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听课。

下课后,教研室的领导问我,你上课怎么没有备课本?我回答道:"我的确没有备课本,备课本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没有几位老师上课时拿着备课本上课,备课包括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后反思,我把这些全部备在了头脑中和教科书上。我把教科书递给领导看,书上写的密密麻麻,领导认真翻了翻教科书,说了五个字:"不错,真仔细!"


第二节课开始评课,我以为教研室领导要把我当做一个典型来批评,我也准备了一些话语来应付教研室领导,首先领导让我发言,说一说这节课是如何上的?重难点是什么?突破了没有?自我评价这堂课怎么样?我按照领导的提问,逐一回答完后,领导很满意。

关于备课本一事,领导很赞成我的做法,并用手机拍了照,带回去讨论后,准备全区推广,从此以后,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把教案备在教科书上。


Lance课堂



跟我想在一块了,十分支持把教案写在书上。工作20多年,曾经经历过把讲教案写在教案本上,然后使用电子教案,现在我们全校的老师都是把教案在书上。

当经历手写教案和电子教案的时候我都会把 重点的内容写在书上。 因为我一直上语文,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与数学有很大的不同。牵涉的问题很多,不管是导入语还是过渡语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安排。对于重点的句与段 不提前准备,是很难分析清楚的。上一节课,要备一节课的教案有时一节课都不够用。所以不管要求教案写在哪里,我都会在书上记录重要的内容。我也曾经给领导们建议过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免得我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备案(用电子教案时,要求在教案上二次备案,再写书上就是三次备案),却没有谁采纳,我也没再提过。我依然会把重点内容写在书上。



去年,我们学校换新校长。这是一位年轻校长。新校长一上任,就要求大家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这下很多老师可高兴坏了。于是大家每天备课也变得积极了,因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再也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备课了(至少大部分老师是在认真备课),再也不是单纯地抄教案了。

我们学校备教案的模式被上级领导大大欣赏,还说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我们是最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多做一些接地气的事情,而少一些形式主义,填什么培优辅差记录,作业批改记录,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填了不一定做,做了不一定填。真正多钻研教材,多改作业,多辅导学生,我想广大老师会更欢迎。

我是语文教育杨柳依依,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一万个支持!

前面三年,我们都是用电子教案,今年又忽然要求要手写教案,感觉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了!

不是老师的人是不知道,手写教案,最痛苦的是语文教师,上一节课45分钟,写一个课时的教案要30分钟,而且还要准备PPT。真的直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问题是别人不是天天登台,教师是一天要等数次台啊!

亲爱的领导,你们是不在一线不知道一线的火力猛啊!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活动,处理偶发事件,一天跟班六到,接待家长来访…………这是什么工作节奏,你真的知道吗?

记得好久好久以前,我刚刚毕业的时候,年长的老师告诉我说,到了多少多少岁就可以在书上写教案了!可是真的有那么一天吗?

教案写在书上,真的是节约时间,而且实用。上课的时候,什么都不拿,但是教科书一定会拿。上课的时候,看教科书就会看到教案,不是比翻看教案本要好吗?

希望这个理想能够早日实现!


女俗世夫子


参加工作第四年,我已经写了24本教案,满满的。

虽然都说“3年一个轮回”,熬过前三年就好了,很遗憾,我从来没有在高一级带过班级。从入职以来要么在高三要么在高二。尤其是高三级,要备课的资料特别多,又是新手上路,不敢随意。所以教案比较多。

我是教历史学科的,一旦手头上没有资料,那讲起课来就枯燥无味了,所以得拼命看书,这也是教案 内容比较丰富的原因。

但是话说回来,纸质版的教案很占用时间,不好循环利用,而且每次查找起来都有各自不方便。很想用电子版的教案,但我们学校是不允许的,毕业5年内的教师每年都有专门的教务人员检查纸质版教案,就怕我们偷懒了。

现在实在是没办法,我就除了写纸质版的教案外,我还在上完课后及时把我自己的课录下来,录成微课。微课内容主要是我上课的思路和板书还有一些相关的材料,这样下一轮查找起来也会方便一点。

我们学科估计没办法把教案写在教科书上,因为在复习阶段有大量的知识重整,可能其它学科比较适合吧。


王小婉的思与行


我也赞同在教科书上写教案,这样有助于教师上课时把所要传授知识点讲透彻防遗漏。

但现实工作中校方是不同意不赞同这种最有效的备课方法的。学校教案检查,分教师工作年限分不同方式。比如,有些地方规定5年以内教龄的年轻教师,必须有手写版教案,写专用备课本上。5年以上教龄的,可用电子稿,在电子稿上修改,这是最形式化的。后来发现电子稿弊端,又采用集体备课,有的又改进为打印电子稿,在打印稿上手写修改等等,变来变去,不管哪种方法备课,真正上课前教师还得在书中重新备出简案,补充一些重点环节,否则怕大脑系统突发状况大脑罢工记忆不好使,知识点没落实。教师上好课不易!得认真钻研教材,反复精心备课……



果非2018


每学期期末,镇中心小学都要对全镇老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所谓教学常规,就是指教案,作业批改,计划总结,试卷分析等。教案是检查的重点,要求得很细,对教案的字数,格式都有要求,必须手写,要有重点难点,教学反思,教学步骤要完整……

其实,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备课本上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教案基本上都只是应付检查而已,都是从各种教学用书上抄下来的,没有几个老师上课时会拿着这样的教案,因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拿教学用书上课。

那么,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吗?当然,就算是我这样从教二十年多年的老教师上课之前也是需要备课的。这个备课绝不是拿着教学用书去抄写,而是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这样的教案,也许其他人看不懂,也许没有抄写得教案那么漂亮,但却是老师的对教学流程的设想,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因为注入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把这样的教案称为“有灵魂”的,这样的教案,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曾记得我初中有一个生物老师,上课时连课本都不带,更不要说教案了。他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一上课总是漫不经心地让我们翻到课本第几页,划出第几个自然段第几句,讲起课来,行云流水,不带半点磕巴。这手绝活算是把我们这些毛孩子镇住了,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我们的生物成绩特别好。现在想来,可能是这个老师事先在办公室对于今天要讲的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流程了然于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他的教学艺术近乎崇拜,自然用心学习。对于这样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什么教案呢?他心里有教案,对课本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胸有成竹。

我学校也有这样的老教师,上课之前翻看一下教案,课本,连课本上书写教案的过程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夹着教本就去了,同样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很多随机的东西。那种每个教学过程,每个提问都预设好的教案,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有多少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备课本上的教案也好,教科书上的教案也好,心里的教案也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要老师能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的节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教案的形式呢?


周老师的工作室


教案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笔记,每位当老师都要写教案,要想上好课必须备课,落实到纸上就是教案了。我认为在教科书上写写画画也是一种备课,而且非常实用,紧扣教学任务,值得提倡。
从教三十年来,写教案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教学。师范才毕业初上讲台时,每上一节课之前总要精心准备,查阅资料,认真撰写教案,生怕有的地方没讲到或遗漏,还有怕学生不懂,教不好。才出道的时候,教案写得即工整,内容又充实,每课时多备一些内容以防不够。真正意义上的备课好处多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上课从容淡定,思路清晰,教学效果相当好。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慢慢地疏于备课了,以老教师自居。备课不是很慎重了,虽然也备课写教案,但是写简案的多,除非要评职称才写详细。大多数时候把要教的内容写在教科书上,不能误人子弟,课还是认真上。备课笔记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每学期学校也检查几次,写教案变成了摆设,我想大多数教师都这样。

现在我们都不用纸质的备课写教案了,大家都用电子备课,方便省时省力,一周的课一会儿就完成。备课的内容大多数是来自网上的,随便一下载,一课时搞定。更有的老师买一成套的教案,一学期全部搞定。相对而言没有纸质的意义大,电子备课形式主义较大,有的老师看都不看传上去,有的还传错了。

备课不管到何时都很重要,要想上好课就需要认真备课。我还是赞成在教课书上写写记记,随时补充,贴近课堂,更有针对性,好于形式主义的备课。


江南烟雨220667845


手写教案浪费时间、精力,没实际用处,就是应付检查的形式,完全应该丢弃。而在教科书上备课,是我这些年一直用的方法,超级好用,赞一波!

1.教案本就是应付检查的,太过于形式化。

我们这的教案还要求手写,每星期五上交,这一项算在教师量化考核积分里,10分。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老老实实手写教案,不敢落下一次。至于写的质量,那就呵呵了。

大部分老师写这个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在教案集上抄一点,应付了事。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刚毕业的老师详细写一写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老教师来说,尤其理科,知识点就那么多,闭上眼都知道在哪一页,怎么教也心中有数,写教案就是做做样子,根本就不会拿着用。



2.写在书上用起来直观方便。

相对于写在本子上的教案,我更喜欢直接写在课本上。课堂授课环节简单标注一下,重难点写一下,词语的品析写在句子旁边,相当于做批注。

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一遍,知识点、重难点心中清晰明了,比写在本子上更直观,还似乎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和作者对话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授课远远比用教案本上课舒服。

3.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批注,我也常教学生做批注。在课本上备课简直就是做批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也习惯让学生把知识点,直接记在课本上,便于他们日后的复习。

我用过的旧书上大都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西,有一个同事晋级答辩的时候,借我的书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说有你的书,就哪里还用得着教案呀,真是宝贝。

我也常让学生看我的课本,以此教他们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4.反复用。

只要教材不变,一套教材我会反复用,有外行的人可能说,用老教材,多不负责呀,其实,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不会变化,发生变化的可能会是侧重点,只要我们在课本上标出来就可以了。

其实,变化最多的是呈现方法,就是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做相应的调整,但这些是无需写出来的,也是事先写不出的。胸中有丘壑,自然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

总之吧,我觉得写在课本上利大于弊,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备课。


终将长大


我不支持教案写在教科书上。

首先,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认真备课,并在课后参考反思,如果写在教科书上,不利于修改,也不利于今后参考比较,更不利于同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其次,在教科书上,适合做的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授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一些批注。如果教科书本来就小的空间,再写上教案,还哪里有其他地方,来写别的东西呢?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目前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写原创的教案,如果要写,也只能回家去写。还有一部分年轻教师,写了教案也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也不能全按照教案去教。所以教案无论是写在哪,关键是怎么写,怎么用,让教案发挥最大的价值。

我觉得,从实际出发,教案要根据每位教师所教科目的特点,以及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案并非重点,重点应该是教学效果。老师把精力用在研究教学上,已经要耗费很多时间了,再要应付检查,写那些表面文章,又有何用呢?只能是浪费老师宝贵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