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做課內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捍衛者

原標題:做課內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捍衛者

——訪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胡曉

胡曉:做課內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捍衛者

習近平總書記3月18日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闡明學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就如何辦好新時代思政課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思政教育界廣大教師備受鼓舞。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胡曉長期耕耘在思政教育第一線,不斷創新授課方式,成為該校名副其實的“網紅思政教師”。近日,記者採訪了胡曉,請他暢談自己的思政教育心得。

“總書記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中國社會科學網:胡老師,請談談您對習總書記講話的認識和感受。

胡曉: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非常振奮人心的,對於我們當今和未來的思政課教育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導作用和啟發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對我們思政課教師來說,既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更是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思政課教師的學科背景、知識體系、人生閱歷都不一樣,講授一門課程、理解一門課程的時候也會有多種多樣的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關鍵在發揮教師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瞭如何走進思政課的“春天裡”的新要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六個要求”和“八個相統一”,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讓思政課成為當代大學生心中的“網紅課”,也是我們未來思政課堂的努力方向。

思政課堂的教學要創新,學生的學習體驗要更新,我們教師要勇於打破框架、縮小侷限、匯聚新意、挖掘亮點,運用更多接地氣、貼近學生的方式來傳授理論知識。思政課堂的理論性必須與當今的時代性相結合,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才能讓課堂保持生機活力,才能更加科學的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思維方法、以及寬廣的視野格局,從而更好地理解“四個自信”,抓好立德樹人這個“牛鼻子”。

深刻認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網:我們經常說思政教育很重要,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曉:首先,進行思政教育,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讓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是關照青年人內心、啟迪他們思想的精神殿堂,其重點在於教會一個人如何看待世界、認識社會、分析問題,影響著青年在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確選擇。

其次,思政教育的開設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青年是我們祖國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問題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必須培養好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讓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強起來,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

最後,幫助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中國的故事中提煉出中國的經驗和中國的道路,用微觀案例向學生解釋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宏大敘事。讓理論具體化、故事化、形象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現實和未來。比如我國改革開放40年,既是國家的發展鑄就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也是個人體驗一點一滴的提升凝聚成了國家進程發展的浩瀚洪流,將個人體驗與國家進程相結合理解40年風霜歷程,學生也將更加真切地感受社會發展的規律。

中國社會科學網: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都普遍反映思政課難上難學,您認為難在哪裡,問題出在哪裡?

胡曉:思政課看似理論性強,但和時代聯繫很緊密,和現實更分隔不開。我們的教學內容就要不斷注入新的東西,講課方式和語言也要隨之變化。

思政課的難點在與如何把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再把教學體系轉化為學生接受的價值體系。在課堂上,教師需要設置一些亮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去解釋嚴肅的問題、用現代的形式去包裝過去的故事、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與學生的情感互動,如果做不到就會輸給學生的手機,守不住課堂的陣地。

如何能夠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改變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枯燥乏味教條的固有觀念、讓學生能透過不同的授課形式來把握理論的內核,並且對於理論和現實的關係有一個更好的理解,這是目前思政課教學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向。

與時俱進,創新授課形式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來,為了上好思政課,全國各地的思政教師與時俱進,大膽利用新技術、新方式、新思維,在思政教育領域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革新。作為青年思政教師,您的思政課有哪些特色和創新?

胡曉:我主講的課程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擔負了介紹中國從哪來往哪去、用歷史告訴未來這樣一個功能,理應用發展著的方法進行詮釋,如果還是用革命時代的語言來講當代故事,肯定比較不易讓學生接受。我備課也不僅僅是研究理論、書本文獻、新聞,時下的網絡變化、年輕人的喜好等我都會關注到。所以我就採取了熱點導入的方式進行教學,這裡的熱點既包括熱點語言也包括熱點事件。

我們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有特色的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去做田野調查,要求學生走向街頭巷尾走進田間地頭,去到城市和鄉村的最小細胞感受真實的社會,用調研報告作為實踐環節的課程作業,理解當今的中國。比如有的學生對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很感興趣,他們自發組織走訪了湘中地區1236個村莊,對於目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進行了大量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設計了詳細的農村公共服務“需求清單”,得到了各級政府的肯定,也以此為母本進行了學術論文的寫作。比如有的學生對於在農村中承擔了移風易俗工作的“紅白理事會”感興趣,他們走進湘北某市的108個行政村進行深入觀察和訪談,形成了10萬餘字的調研報告,站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去分析“紅白理事會”的行動邏輯,對基層政府如何讓制度平穩落地建言獻策,受到了各級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現在的學生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我們也指導學生通過運營微信公眾號去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平臺上使用自己習慣的語言,去主動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黨的大政方針,起到了很好的輔助學習和傳播的效果。

思政課的創新一直在路上,作為一線教師,我希望能做好課堂上的青年輿情監測師、課堂外的青年情報分析師,做一名課內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捍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