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胸悶並呼吸困難,是為什麼?

葉輕舟001


經常胸悶並呼吸困難,門診中這個主訴來的看病的也不少。其中有些人很快查出來引起胸悶的問題;但也少數人各種檢查均是正常的,反覆各家醫院就診也查不出原因的。引起胸悶並呼吸困難主要有以下情況:



第一,肺部疾病:

1.支氣管哮喘:說到鄧麗君大家都認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鄧麗君是因為哮喘突發過世的。這類患者平時不發病時,多跟正常人一樣,一發作時會明顯胸悶透不過氣來,自己呼吸時能聽到自己肺裡鳴叫聲音。現在的醫療水平這個病死亡率很低了,因為控制很簡單,就是吸入用糖皮質激素,效果很好。

2.胸腔積液,也就是通俗點說法:胸水。這個病人一般是活動後胸悶氣喘為主,做一個簡單的胸部CT就能排除。

3.間質性肺炎:這類多有吸不動氣的感覺,常常合併夜間乾咳。做一個胸部CT檢查就能清楚。

4.其他還有肺癌、氣胸、肺氣腫等等很多原因

第二,心臟疾病


1.心肌梗死:有一些短時間內出現胸悶、胸痛,持續幾小時到幾天的,一定要排除心梗,心梗死亡率高,千萬不能漏。

2.心衰:這類患者也是胸悶氣喘為表現,有心臟病史……

第三,少見情況:有的不典型反流性食管炎也是胸悶為主,同時合併胸骨後燒灼感、咽部異物感。

當然有些女性更年期時也常有這些感覺,有的心理問題時,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是做出這個診斷考慮之前一定要排除有沒有以上器質性病。

胸悶原因很多,有的會引起突然死亡,一定醫院檢查


醫療科普徐醫生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胸悶也出現在越來越年輕的人群中。胸悶是一種自覺胸部悶脹及呼吸不暢的感覺,可能是精神導致的也可能是器質性疾病引起。胸悶輕者可能是神經官能性的,即心臟、肺的功能失去調節引起的,經診斷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重者為心肺二髒的疾患引起,可由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或慢支炎、肺氣腫、肺心病等導致,經診斷有明顯的器官性病變。經常胸悶,呼吸困難是為什麼?

胸悶一般分為功能性胸悶和器質性胸悶。功能性胸悶是指在空間緊湊或者密閉的環境中出現,由於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人會出現呼吸費力、胸悶的症狀;或者是心情不愉快時會出現疲勞、乏力、胸悶的症狀,尤其是女孩子心思比較細膩,比較容易出現情緒崩潰的時候,不過功能性的胸悶一般在出現症狀時立即打開門窗、離開擁擠環境、調整心情後胸悶呼吸困難的症狀就會緩解,所以儘量讓自己置身於寬敞的環境中,開闊心胸,凡事不要斤斤計較。器質性胸悶顧名思義是指發生了器質性病變時出現的胸悶症狀,一般可出現在氣管及主支氣管,當氣管狹窄、氣管內異物、氣管內長腫塊等會導致呼吸不暢出現胸悶的症狀;肺部疾病例如:肺炎、肺不張、肺氣腫、肺栓塞、氣胸、哮喘等都會出現胸悶;心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心臟衰竭、冠心病等也會出現胸悶症狀;此外其他組織器官的疾病也會導致胸悶、呼吸困難等。

經常胸悶呼吸困難的患者要注意尋找致病原因,胸悶是很多疾病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的先兆表現,為了避免出現嚴重後果出現胸悶症狀不要掉以輕心


醫語破天機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可能患的是喘證,為您介紹一下喘證:

喘證是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徵的病證。喘即氣喘、喘息,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有輕重之別。

喘證可見於某些急、慢性疾病病程中,如急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心源性哮喘、肺源性心臟病、胸腔積液、矽肺等發生呼吸困難時,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喘證病因複雜,概言之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為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欲久病等導致肺氣上逆,宣降失職;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而成。

一、病因

1.外邪侵襲

常因重感風寒,邪襲於肺,外閉皮毛,內遏肺氣,肺衛為邪所傷,肺氣不得宣暢,氣機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內已化熱,或肺熱素盛,寒邪外束,熱不得洩,則熱為寒鬱,肺失宣降,亦氣逆作喘。或因風熱外襲,內犯於肺,肺氣壅實,清肅失司;或熱蒸液聚成痰,痰熱壅阻肺氣,升降失常,發為喘逆。如《景嶽全書·喘促》說:“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非風寒則火邪耳。”

2.飲食不當

過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傷中,脾運失健,水谷不歸正化,反而聚溼生痰;痰濁上幹,壅阻肺氣,升降不利,發為喘促。《仁齋直指方》說:“惟夫邪氣伏藏,痰涎浮湧,呼不得呼,吸不得吸,於是上氣喘促。”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證而言。如復加外感誘發,可見痰濁與風寒、邪熱等內外合邪的錯雜證候。若痰溼久鬱化熱,或肺火素盛,痰受熱蒸,則痰火交阻於肺,痰壅火迫,肺氣不降,上逆為喘。若溼痰轉從寒化,可見寒飲伏肺,常因外邪襲表犯肺,引動伏飲,壅阻氣道,發為喘促。

3.情志所傷

情志不遂,憂思氣結,肺氣痺阻,氣機不利,或鬱怒傷肝,肝氣上逆於肺,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醫學入門·喘》所說“驚憂氣鬱,惕惕悶悶,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者”即屬此類。

4.勞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癆等肺系病證,久病肺虛,氣失所主,氣陰虧耗,不能下蔭於腎,腎元虧虛,腎不納氣而短氣喘促,故《證治準繩·喘》說:“肺虛則少氣而喘。”或勞欲傷腎,精氣內奪,腎之真元傷損,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納氣,氣失攝納,上出於肺,出多入少,逆氣上奔為喘。正如《醫貫·喘》所言:“真元損耗,喘出於肺氣之上奔……乃氣不歸原也。”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氾濫,幹肺凌心,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表現虛中夾實之候。此外,如中氣虛弱,肺氣失於充養,亦可因氣虛而喘。

二、病機

喘證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因肺為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肺的宣肅功能正常,則吐濁吸清,呼吸調勻。腎主攝納,有助於肺氣肅降,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若外邪侵襲,或他髒病氣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脹滿,呼吸不利而致喘。如肺虛氣失所主,亦可少氣不足以息而為喘。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體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原,陰陽之氣不相接續,亦可氣逆於肺而為喘。另外,如脾經痰濁上幹,以及中氣虛弱,土不生金,肺氣不足;或肝氣上逆乘肺,升多降少,均可致肺氣上逆而為喘。

喘證的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鬱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所致;虛喘責之肺、腎兩髒,因陽氣不足,陰精虧耗,而致肺腎出納失常,且尤以氣虛為主。實喘病久傷正,由肺及腎;或虛喘復感外邪,或夾痰濁,則病情虛實錯雜,每多表現為邪氣壅阻於上,腎氣虧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候。

喘證的嚴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欲脫之時,每多影響到心。因心脈上通於肺,肺氣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肺而行呼吸,腎脈上絡於心,心腎相互既濟,心陽根於命門之火,心臟陽氣的盛衰,與先天腎氣及後天呼吸之氣皆有密切關係。故肺腎俱虛,亦可導致心氣、心陽衰憊,鼓動血脈無力,血行瘀滯,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現喘汗致脫,亡陰、亡陽的危重局面。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以喘促短氣,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紺為特徵。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

二、病證鑑別

1.喘證與氣短

兩者同為呼吸異常,喘證呼吸困難,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實證氣粗聲高,虛證氣弱聲低;氣短亦即少氣,主要表現為呼吸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無抬肩擷肚。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入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證之氣粗奔迫也。”可見氣短不若喘證呼吸困難之甚。但氣短進一步加重,亦可呈虛喘表現。

2.喘證與哮病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哮指聲響而言,必見喉中哮鳴有聲,有時亦伴有呼吸困難。正如《醫學心悟》曰:“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三、相關檢查

喘證發作時當結合聽診,注意肺部有無干溼性囉音或哮鳴音。胸部X片及CT檢查、心電圖檢查,可協助鑑別喘證出現的原因,辨清是肺源性的諸如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矽肺等,或為心源性的如心衰。同時可配合血常規檢測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痰培養、血氣分析、肺功能測定、心臟彩超等檢查。

【辨證】

一、辨證思路

喘證的辨證應以虛實為綱。實喘者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有力,病勢多急;虛喘者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景嶽全書·喘促》雲:“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也;虛喘者,聲低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

二、類證鑑別

1.實喘應辨外感內傷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內傷,病程久,反覆發作,多無表證。

2.虛喘應分病變髒腑

肺虛者,勞作後氣短不足以息,喘息較輕,常伴有面色[[!NFBE2]]白,自汗,易感冒;腎虛者,靜息時亦有氣喘,動則更甚,伴有面色蒼白,顴紅,怕冷,腰痠膝軟;心氣、心陽衰弱時,喘息持續不已,常伴有發紺、心悸、浮腫、脈結代等。

3.辨病位病勢輕重

凡因外感、痰濁、肝鬱氣逆等致邪壅於肺,肺之宣降失司之實喘者,其病位在肺,病情較淺;若久病、勞欲,肺之氣陰耗傷,腎之精氣不足之虛喘,其病位在腎,病勢較甚;若喘久由氣及血,由肺及心,出現氣喘、心悸、胸悶、發紺、浮腫、脈結代之喘證重症,則病及於心,病勢已危矣。

三、證候

(一)實喘

1.風寒壅肺證

症狀: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常有頭痛,惡寒,或有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病機分析:本證為風寒上受,內舍於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風寒之邪自皮毛而入,內舍於肺,邪實氣壅,肺失宣降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滿;風寒束表則頭痛,惡寒,無汗;風寒襲肺則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口不渴;邪正相爭則或有發熱;苔薄白而滑,脈浮緊均為風寒壅肺之象。

2.表寒肺熱證

症狀: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黏稠,伴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黃,舌邊紅,脈浮數或滑。

病機分析:本證為寒邪束表,熱鬱於肺,肺氣上逆。肺熱氣壅,肅降無權,故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吐痰黏稠,咳痰不利;寒邪束表,熱鬱於裡,故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黃,舌邊紅,脈浮數或滑均為表寒肺熱之象。

3.痰熱鬱肺證

症狀: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或夾有血色,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乾,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滑數。

病機分析:邪熱蘊肺,蒸液成痰,肺失清肅,則有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熱傷肺絡,可見痰有血色;痰熱鬱蒸於肺,故有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乾;裡熱壅盛,故見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苔薄黃,脈滑數皆為痰熱之徵。

4.痰濁阻肺證

症狀:喘而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

病機分析:本證為中陽不運,積溼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中陽素虛,痰溼素盛,壅阻肺竅,呼吸不利則喘而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痰濁盛則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中陽失運則兼有嘔惡,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為痰濁阻肺之象。

5.肺氣鬱閉證

症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發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平素常多憂思抑鬱,失眠,心悸,苔薄,脈弦。

病機分析:本證為肝鬱氣逆,上衝犯肺,肺氣不降。平素憂思氣結,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肝氣上逆犯肺,肺金肅降失司,胸中氣滿,則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因僅為氣機鬱閉,故喉中痰鳴不著,或無痰聲;苔薄,脈弦均為肺氣鬱閉之象。

(二)虛喘

1.肺氣虛耗證

症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或見咳嗆,痰少質黏,煩熱而渴,咽喉不利,面顴潮紅,舌質淡紅或有剝苔,脈軟弱或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肺氣虧虛,氣失所主,或肺陰亦虛,虛火上炎,肺失清肅。肺虛氣少,故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咳聲低弱;氣虛衛外不固,故自汗畏風;肺陰不足則見咳嗆,痰少質黏,煩熱而渴,咽喉不利,面顴潮紅,舌質淡紅或有剝苔,脈軟弱或細數。

2.腎虛不納證

症狀: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乾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腎為五臟之根,下元不固,攝納失司,故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形瘦神憊;腎虛水停則跗腫;腎陽不足則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均為腎虛不納之象。

3.正虛喘脫證

症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咳喘欲絕,或有痰鳴,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機分析:本證為肺氣欲絕,心腎陽衰。肺氣欲絕,故見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痰濁阻肺,可有痰鳴;心腎陽衰,喘汗欲脫,故有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陽氣衰竭,則可見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之象。

1.分虛實而治

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宣肺、清化肅肺、化痰理氣的方法。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之。

2.分標本而治

對於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當根據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

喘證多繼發於各種急慢性疾病中,所以應當積極地治療原發疾病。

二、基本治法

1.宣肺散寒法

適應證:風寒鬱肺證。

代表方: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用於咳喘,寒熱身痛者;後方功能宣肺化痰,用於喘咳胸悶,痰氣不利者。前方解表散寒力強,後方降氣化痰功著。

常用藥:麻黃、紫蘇溫肺散寒;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氣。

加減:表證明顯,寒熱無汗,頭身疼痛,加桂枝配麻黃解表散寒;寒痰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細辛、生薑溫肺化痰;若咳喘重,胸滿氣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氣化痰。如寒飲伏肺,復感客寒而引發者,可用小青龍湯發表溫裡。

2.解表清裡,化痰平喘法

適應證:表寒肺熱證。

代表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宣肺解表;黃芩、桑白皮、石膏清洩裡熱;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

加減: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痰熱重,痰黃黏稠量多,加瓜蔞、貝母清化痰熱;痰鳴息湧加葶藶子、射干瀉肺消痰。

3.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法

適應證:痰熱鬱肺證。

代表方:桑白皮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清洩肺熱;知母、貝母、射干、瓜蔞皮、前胡、地龍清化痰熱定喘。

加減:身熱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氣;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黃,可加葶藶子、海蛤殼、魚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熱瀉肺,化痰洩濁;腑氣不通,痰湧便秘,加瓜蔞仁、大黃或風化硝,通腑清肺瀉壅。

4.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法

適應證:痰濁阻肺證。

代表方: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前方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用於咳而痰多,痰質稠厚,胸悶脘痞,苔膩者;後方降氣化痰,用於痰濁壅肺,咳逆痰湧,胸滿氣急,苔滑膩者。兩方同治痰溼,前方重點在胃,痰多脘痞者適用;後方重點在肺,痰湧氣急者較宜。

常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燥溼健脾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杏仁、紫菀、旋覆花肅肺化痰降逆。

加減:痰溼較重,舌苔厚膩,可加蒼朮、厚朴燥溼理氣,以助化痰定喘;脾虛,納少,神疲,便溏,加黨參、白朮健脾益氣;痰從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乾薑、細辛。

5.開鬱降氣平喘法

適應證:肺氣鬱閉證。

代表方:五磨飲子加減。

常用藥:沉香、木香、川樸花、枳殼行氣解鬱;蘇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加減:肝鬱氣滯較著,可加用柴胡、鬱金、青皮等疏理肝氣之品以增強解鬱之力;若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歡皮、酸棗仁、遠志等寧心;若氣滯腹脹,大便秘結,可加用大黃以降氣通腑。

6.補肺益氣養陰法

適應證:肺氣虛耗證。

代表方: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前方益氣養陰,以氣陰不足者為宜;後方重在補肺益腎,適用於喘咳乏力,短氣不足以息等肺腎氣虛之證。

常用藥:黨參、黃芪補益肺氣;冬蟲夏草補益肺腎;五味子斂肺養肺;炙甘草益氣調和。

加減:咳逆,咯痰稀薄者,合紫菀、款冬花、蘇子、鐘乳石等溫肺止咳定喘;偏陰虛者加補肺養陰之品,如沙參、麥冬、玉竹、百合、訶子;咳痰黏稠,加川貝母、百部、桑白皮化痰肅肺;病重時常兼腎虛,喘促不已,動則尤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臍帶等補腎納氣;兼中氣虛弱,肺脾同病,清氣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者,配合補中益氣湯補脾養肺,益氣升陷。

7.補腎納氣法

適應證:腎虛不納證。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前方溫補腎陽,用於喘息短氣,形寒肢冷,跗腫;後方取人參、蛤蚧補氣納腎,用於咳喘乏力,動則為甚,吸氣難降。前方偏於溫陽,後方長於益氣;前方用於久喘而勢緩者,後方用於喘重而勢急者。

常用藥:附子、肉桂溫陽驅寒;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等溫腎納氣;配熟地、當歸滋陰助陽。

加減:臍下築築跳動,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為腎失潛納,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鎮納之;喘劇氣怯,不能活動,加人參、五味子、蛤蚧以益氣納腎。

腎陰虛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加減,以滋陰納氣。藥用生地、天門冬、麥門冬、龜板膠、當歸養陰;五味子、訶子斂肺納氣。

本證一般以陽氣虛者為多見,若陰陽兩虛者應分清主次處理。若喘息漸平,善後調理可常服紫河車、胡桃肉以補腎固本納氣。

8.扶陽固脫,鎮攝腎氣法

適應證:腎虛不納證。

代表方:參附湯送服黑錫丹,配合蛤蚧粉。前方扶陽固脫,後方用以鎮攝腎氣,而蛤蚧可溫腎陽,散陰寒,降逆氣,定虛喘。

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補益肺氣;山萸肉、冬蟲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攝納腎氣;龍骨、牡蠣斂汗固脫。

加減:陽虛甚,氣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加附子、乾薑;陰虛甚,氣息急促,心煩內熱,汗出黏手,口乾舌紅,脈沉細數,加麥冬、玉竹,人參改用西洋參;神昧不清,加丹參、遠志、石菖蒲安神祛痰開竅;浮腫加茯苓、萬年青根強心利水。

三、復法應用

1.解表通裡,辛開苦洩法

適應證:表熱兼裡結證。症見身熱煩躁,喘促痰湧,胸膈灼熱,口乾唇裂,腹滿便秘或便下不爽,苔黃膩,脈浮滑數。

代表方:涼膈散或宣白承氣湯加減。前方辛開苦洩,清散上焦風熱,兼瀉中焦之燥熱,用於裡熱實結兼表熱;後方清洩肺熱,通利陽明,用於熱壅肺氣,蒸液成痰,痰熱蘊肺,順傳陽明,腑實熱結,而致喘促痰湧,腹滿便秘者。

常用藥:薄荷、連翹疏風清熱;石膏、黃芩、桑白皮清洩肺熱;大黃、芒硝通腑洩熱;瓜蔞、杏仁化痰寬胸,平喘止咳;葶藶子、竹瀝半夏瀉肺降氣化痰;南沙參、知母養陰生津。

2.化痰降逆,補腎納氣法

適應證:肺實腎虛證。症見咳嗽,痰多,氣急,胸悶,腰痠,下肢欠溫,舌質淡,舌苔膩,脈細沉或兼滑。

代表方:平喘固本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冬蟲夏草益氣養肺;五味子斂肺氣;胡桃肉、坎炁、沉香、磁石補腎納氣平喘;蘇子、款冬花、半夏、橘紅降氣止咳化痰。

加減:若痰氣壅結者,加厚朴、白芥子降氣宣肺化痰;因寒飲伏肺者溫肺化飲,加肉桂、細辛;如下虛甚者,加熟地、補骨脂;因腎陽虛者,加附子、鹿角(膠)、鐘乳石溫陽下元;因腎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當歸、龜板(膠)滋填陰精。

3.滌痰洩濁,活血化瘀法

適應證:痰瘀阻肺證。症見喘而氣逆痰湧,面暗,唇甲青紫,舌紫,心慌動悸者。

代表方:六安煎合加味旋覆花湯加減。前方偏於化痰降氣;後方偏於理氣活血。

常用藥:蘇子、白芥子、半夏降氣化痰止咳;葶藶子瀉肺平喘;旋覆花、降香、桃仁、紅花理氣活血。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地龍研粉,每次3~6g,每日3次。用於熱喘、實喘。

(2)紫河車粉,每次1.5g,每日2次。用於腎虛喘。

(3)紅人參3g,五味子20粒(一次量),研末,每日2次。用於虛喘。

(4)葶藶子15g,萬年青根12~15g,紅棗5枚,煎服。用於喘悸水腫。

(5)水蛭粉每次1g,每日3次,口服。用於肺脹、喘紺、面色晦暗、脅下積塊、舌質紫暗者。

2.常用中成藥

(1)丹參注射液:功能與主治:抗炎,活血,化痰。適用於喘證日久,氣虛血瘀病證。用法與用量:每支10ml,每次20~30ml,每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2)黃芪注射液:功能與主治:益氣養元,扶正祛邪,養心通脈,健脾利溼。適用於喘證氣虛型。用法與用量:肌內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靜脈滴注,每次10~20ml,每日1次。

(3)消咳喘(主要成分為滿山紅葉):功能與主治:止咳化痰,解鬱平喘。適用於咳嗽、痰多、氣急、喘息等症。用法與用量: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7日為1個療程。

(1)艾灸療法:取穴:肺俞、風門、天突、足三里;大椎、膏肓、膻中、氣海。兩組穴位交替使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日1次,每穴灸20分鐘。

(2)耳針:肺、脾、腎、氣管、平喘、三焦、神門,用耳穴埋豆或埋針。

(3)耳穴貼壓療法:以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選穴:肺、腎、心、氣管、平喘、皮質下,3日更換1次,兩側交替使用,7次為1個療程。

五、臨證勾要

1.注意寒熱氣血的轉化互見

喘證的證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臨床辨證需注意寒熱的轉化。如實喘中的風寒壅肺證,若風寒失於表散,入裡化熱,可出現表寒肺熱,此時治療就需要兼治表寒與裡熱;再如痰濁阻肺證,若痰濁鬱久化熱,又可呈現痰熱鬱肺證,在治療時就應靈活採用豁痰清肺之法。因肺與心同居上焦,經脈相通,宗氣貫心肺而司呼吸,肺主治節,協助心以行血脈,如肺病不能治理、調節血脈的運行,日久可以導致心血瘀阻;而心臟病變亦可導致肺的治節失常,氣喘重症每見肺心同病之證。治療時,如溫邪上受,熱毒閉肺,熱壅血瘀,肺失治節,喘息氣促,面青唇紫者,當在清熱宣肺的基礎上,酌配赤芍、丹皮、丹參、桃仁、綠茶葉等活血通脈。

2.掌握虛實的兼夾錯雜

本病在反覆發作過程中,每見邪氣尚實而正氣已虛,表現肺實腎虛之證,可見咳嗽痰多,氣急,胸悶,腰痠,下肢欠溫,苔膩,脈沉細或兼滑等。治療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以蘇子降氣湯為代表方,並根據虛實主次分別處理。肺實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萊菔子,腎虛為主加用補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陽虛飲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膚,而見喘咳心悸,胸悶,咯痰清稀,肢體浮腫,尿少,舌質淡胖,脈沉細。治當溫腎益氣行水,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防己、葶藶子、萬年青根等。

3.關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的運用

喘證發病過程中,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痰熱邪實閉阻肺氣,肺氣肅降失司,極易導致腸腑氣滯、腑氣不通;另外痰熱久蘊,也可灼傷陰津,也易致腸腑失濡,腑氣閉塞,因此,喘證患者經常可以見到腹脹、便結等腑實腸閉之症,此時應該不失時機地運用通腑的治法,更利於肺氣的肅降。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大便閉結,脈右寸實大,證屬肺氣不降,宜宣白承氣湯。”該方“以杏仁、石膏宣肺氣之痺,以大黃逐胃腸之結,此臟腑合治法也”。但凡痰涎壅滯,肺氣鬱閉的喘證皆可運用。至於熱壅肺氣,蒸液成痰,痰熱蘊肺,順傳陽明,腑實熱結,而致喘促痰湧,胸悶便秘者,可選陷胸承氣湯清熱化痰,通腑開結,藥用石膏、黃芩、桑白皮清肺;大黃、芒硝通腑;瓜蔞、杏仁化痰寬胸、平喘止咳,痰多喘急加葶藶子、竹瀝半夏;痰熱傷津加南沙參、知母。

4.虛喘尤重治腎,扶正當辨陰陽

虛喘有補肺、補腎及健脾、養心的不同治法,且每多相關,應結合應用,但腎為氣之根,故必須重視治腎,納氣歸原,使根本得固,補氣納腎平喘用人參胡桃湯、參蛤散,溫腎納氣平喘選用八味丸、都氣丸。

5.關於喘證重變的處理

內傷久病,咳喘反覆發作,積漸加重,卒然突變,相當於“肺性腦病”,痰瘀矇蔽神竅,濁邪害清,煩躁昏昧,譫語等變證者,可選用滌痰湯或菖蒲鬱金湯加減滌痰開竅;如屬肺熱腑結,腑熱上衝者,加用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如瘀阻水停身腫,相當於肺心心衰階段,可選用參蘇飲(人參、蘇木)、澤漆湯、木防己湯加減;如心肺陽虛,氣不主血,還可出現喘脫危症,喘急氣湧,咯吐粉紅色泡沫血痰,則應溫陽化飲,益氣通脈,救逆固脫,用四逆加人參湯、真武湯加減。對於喘脫的危重證候,尤當密切觀察,及時採取應急措施。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祛邪法

周仲瑛教授認為臨床每見久病咳喘病人,肺虛衛外不固,外邪每易反覆乘襲,誘使急性發作。故對外邪的辨證,不僅需區別其寒熱屬性,分風寒、風熱治療,亦要重視其內外合邪,同氣相召,互為關聯影響。如寒痰蘊肺者易為風寒所乘,表現外寒內飲證,治當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方如小青龍湯;痰熱鬱肺者,易為風熱所傷,治當解表清裡,清肺化痰,方如越婢加半夏湯、麻杏石甘湯;若外寒束表,肺熱內鬱,客寒包火,又當加重辛散解表藥的藥味和用量,如小青龍加石膏湯;若寒邪入裡化熱,則當清肺化痰,如桑白皮湯。注意外邪的病理性質每與內在宿邪及體質有關,陽虛寒痰蘊肺者,外邪易從寒化而表現為內外皆寒,甚至因機體對外邪的反應能力低下,雖為感受邪熱,仍可見邪從寒化者;陰虛痰熱鬱肺者,外邪又易從熱化,表現為表裡皆熱。治療時要做到祛邪不忘扶正,但又忌戀邪。

2.滌痰法

周仲瑛教授認為在感受外邪,誘致本病急性發作時,每因外邪引動肺中伏痰而致痰濁壅阻氣道,肺氣不利,痰湧氣閉,導致窒息危候,此時痰的性質黏稠濁膩、難化難消,已屬頑痰、老痰一類,故滌痰利肺最為當務之急。如能及時祛除氣道的膠痰,通過吐利盪滌排出,則窒息之勢自可逆轉,方如六安煎、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藥如半夏、白芥子、桔梗、萊菔子、葶藶子、海浮石、礞石、澤漆、皂莢等,並伍沉香、蘇子、陳皮、厚朴順氣導痰。寒痰可加乾薑、細辛,熱痰加知母、黃芩、竹瀝,肺熱腑實加大黃、風化硝。豬牙皂與皂莢功同而祛痰開閉尤佳,歷來用於痰喘風閉、頑痰壅塞氣道、黏稠難咯、胸滿、氣逆、悶塞欲絕之急症。方源《金匱要略》之皂莢丸,雖屬劫奪之品,卻有開上導下、利肺通腑之神功,周仲瑛教授用於咳喘痰壅氣閉之實證,屢獲奇效。每次用量為2~3g,可入煎劑,或配入丸散中。如屬痰熱閉肺,喘促氣粗,胸滿脅脹,痰涎壅盛,甚則動風痙厥者,可飼猴棗散(猴棗、羚羊角、天竺黃、川貝、礞石、沉香、麝香、硼砂),清熱豁痰,息風自開。每次服0.3~0.6g,每日2次。

3.化瘀法

周仲瑛教授認為久病咳喘,痰濁瀦留,肺氣不利,治節失司,心血營運不暢,可致肺病及心,瘀血阻礙肺氣,瘀滯心脈,表現“久病入絡”、痰瘀互結同病的病理變化。周仲瑛教授常舉《丹溪心法·咳嗽》所說“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即提示因痰致瘀的特點,故不僅要痰瘀同治,且應重在治瘀。若痰飲壅阻肺氣,喘而氣逆痰湧,胸部憋悶,脅肋脹痛,面暗,唇甲青紫,舌苔濁質紫,脈細滑者,當化痰祛瘀,選用杏蘇二陳湯合加味旋覆花湯,藥如蘇子、白芥子、葶藶子、法半夏、杏仁、桃仁、當歸、旋覆花、茜草根、降香等;如痰瘀壅肺,肺失吸清呼濁之職,濁邪害清,上蒙神機,以致神志淡漠,恍惚,煩躁,昏昧,面暗,唇紫,喘促氣逆,痰黏難咯,舌苔濁膩質紫,脈細滑數,治當滌痰洩濁、化瘀開竅,選用滌痰湯合通竅活血湯,藥如半夏、南星、天竺黃、炙遠志、陳皮、茯苓、菖蒲、鬱金、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麝香等。他如痰瘀壅阻氣機,脈絡不通,氣化失宣,津液失於輸化,則可導致血瘀水停,身腫足浮,腹滿,喘急咳逆,心慌動悸,頸脈動甚,面唇、爪甲、舌質暗紫,脈來叄伍不調,表現肺心同病之候,治療當重在化瘀利水,藥用蘇木、澤蘭、路路通、當歸、丹參、桃仁、茯苓、澤瀉、漢防己、澤漆、萬年青根、蟾皮、茶樹根等。其中,蘇木鹹能入血,辛能走絡,功能活血祛瘀消腫,《血證論》治產後敗血乘肺,氣喘目黑,鼻起煙煤者,用參蘇飲,取人參、蘇木二味,一補肺氣,一降瘀血。常用蘇木以治肺心喘滿、咳逆胸脹、面浮色紫之症,多獲良效。澤漆辛苦而涼,功能行水消腫、祛痰散結,主治水腫腹滿、痰飲喘咳、瘰癧等症。常用治肺心病,喘咳面浮、喘咳痰多、身腫、手臂腫脹,常能獲得臨床症狀與體徵的緩解。

4.麻黃用法

周仲瑛教授認為麻黃辛溫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平喘,故為久病咳喘、感邪誘發之首選藥,臨證運用時如能根據辨證配藥,可廣泛應用於多種喘證。如麻黃配石膏辛涼宣洩,外解在表之風寒,內清肺經之鬱熱,適用於表寒裡熱之喘證;配黃芩清宣肺熱,適用於痰熱鬱肺、肺失宣降之喘證;配葶藶子瀉肺祛飲,宣洩肺氣,適用於痰飲壅肺、肺氣上逆之喘證;配大黃宣上導下,適用於肺胃熱盛、痰飲壅結、腑氣不通之喘證;配五味子,散斂相合,適用於肺虛氣逆、寒飲內停、肺失宣降之喘證;配熟地滋腎平喘,適用於肺實痰壅、腎陰虧耗、肺氣上逆、腎虛不納之喘證;配黃芪一散一固,宣肺平喘,益氣固表,適用於寒痰阻肺、氣虛衛弱之喘證。麻黃雖為平喘要藥,臨床運用時需特別注意掌握麻黃治喘的禁忌證,如額頭汗出清冷,心悸喘促,氣短息弱,有喘脫徵象者;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咽乾,手足心熱,舌紅、苔少或光剝,脈細數等肺腎陰液虧竭者;平素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者均不宜使用。

二、驗案舉例

案一

夏某,女,58歲。喘證已歷多年,既往每屆冬令發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發作持續不已,呼吸困難,動則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鳴,心慌,舌質淡,脈沉細。證屬肺腎兩虛,痰濁阻氣。治擬蘇子降氣湯加減:肉桂(後下)2.5g,炙黃芪12g,當歸、鐘乳石、炒蘇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橘皮5g,沉香(後下)2.5g,生薑2片。7劑,每日1劑。

二診:補肺納腎,降氣化痰,氣喘減輕,但動則仍甚,咳少無痰,舌苔白,脈沉細,面色無華,仍當從腎虛水泛為痰作喘進治。肉桂(後下)2.5g,炙黃芪12g,當歸、鐘乳石、炒蘇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各12g,訶子5g,沉香2.5g,生薑2片。14劑,每日1劑。

三診:補肺納腎,降氣平喘,氣喘減輕,咳少,痰不多,惟頭昏不適,苔脈如前。原法再進,原方去鐘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後,病情緩解,持續4個月氣喘未作,是年冬季輕度發作2次,經用上方迅即控制。

案二

徐某,男,62歲。咳喘6年,入冬則作,去年11月中旬咳喘大作,經注射青黴素、氨茶鹼等治療2個月無效,於今年1月27日入院。症見胸悶,呼吸淺促,動則喘甚,難於平臥,痰吐欠利,色白清稀,心慌氣短,顴暗唇紫,畏寒,面微浮,腰以下腫,足跗按之沒指,納呆,口乾不欲飲,溲少便秘,舌質淡紅,舌苔淡黃微膩,脈小滑數。證屬下虛上盛,治擬肅肺化痰,溫腎納氣。處方:南沙參12g,蘇子10g,杏仁10g,桑白皮10g,熟地10g,炒沉香2g,懷牛膝10g,白前6g,海浮石12g,胡桃肉10g,腎氣丸(包)10g,炒白朮10g,茯苓10g。3劑,每日1劑。另用蛤蚧、坎臍、法半夏粉各2g,每日2次分服。

二診:藥服3劑,咳喘遞減,痰轉白沫,原方增熟地12g。2劑,每日1劑。

三診:動則作喘亦減,浮腫消退大半,舌苔化,舌偏紅,溲量多,可以坐起洗臉,飲食增。原方服用20劑後,即可在室內慢步,惟晨起有一陣咳嗽,痰黏白,舌苔薄淨,脈小滑。後予以調理肺脾腎之劑鞏固出院。

【預後及轉歸】

喘證的預後與病程的長短、病邪的性質、病位的深淺有關。一般而論,實喘易治,虛喘難療。故對待虛喘應持之以恆地調治。若實喘邪氣閉肺,喘息上氣,胸悶如窒,呼吸窘迫,身熱不得臥,脈急數者,虛喘見足冷頭汗,如油如珠,喘息鼻煽,搖身擷肚,張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擾,直視便溏,脈浮大急促無根者,為下虛上盛,陰陽離決,孤陽浮越,衝氣上逆之危脫證候,須及時救治,以防意外。

【預防與調護】

對於喘證的預防,平時要慎風寒,適寒溫,節飲食,少食黏膩和辛熱刺激之品,以免助溼生痰動火;已病則應注意早期治療,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誘發,忌菸酒,遠房事,調情志,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加強體育鍛煉(練習呼吸操、太極拳),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但活動量應根據個人體質強弱而定,不宜過度疲勞。


中國醫藥養生


經常胸悶,呼吸困難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碰見激動的情緒或者氣候不好,就會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的感覺。其實這個跟中醫對人體的認識有很大的關係。

胸悶是氣滯的表現

胸部是人體的氣海,是氣機出入的關鍵口,鏈接著咽喉與腹部,中醫認為肺主氣,如果氣滯就容易出現氣機不暢,胸脅部就會感覺滿悶。

除此之外,人體的氣機還與肝臟有關,肝主氣機的升降,肺主氣機的出入,胸悶有可能是氣機升降出現了問題,也有可能是出入出現了問題。

肝膽主升降

如果是肝膽主升降的功能出現了異常,那麼出現氣滯的可能性很高,不僅會有胸悶呼吸困難,還有胸脅疼痛,口乾口苦等問題出現。嚴重的時候還會有肝區疼痛,眼睛乾澀等問題。這種情形就是肝主疏洩功能出現了問題。

肺主呼吸

其實氣機的出入,最重要的是肺,肺主管著氣機的出入,如果肺部出現了問題,或者咽喉、鼻息不利,也會出現胸滿。

所以,經常胸滿呼吸困難,需要重點考慮的是肝膽的升降功能還是肺的氣機出入功能。如果是肝膽升降出現了問題,可以考慮小柴胡湯和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肺主出入的功能出現了問題則可以考慮使用麻黃類方,或者宣發效果強的藥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