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痰溼的人該怎麼辦?

張老師防艾


體內痰溼的人該怎麼辦?

健康苦行僧,開講啦!

痰溼體質一般都是脾虛,脾是生痰的原因,所以說這類人群的養生經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脾臟,不傷脾,那麼為啥痰溼人群需要保護自身的脾臟呢?

體有痰溼,體內的代謝一定是出了問題的,吃進來的食物無法第一時間被身體所吸收,就容易出現水溼,這同時也意味著主運化的脾出現了問題,水溼積聚過多就成了飲,飲被熱邪刺激,就成了所謂的痰,這就是痰溼型體質的由來,這類體質往往眼瞼浮腫,身小腹大,有齒痕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一情況呢。

生活中體內有痰溼的話,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一:吃一些健脾祛溼的食物

我們可以吃一些五穀雜糧,豆類,比如山藥,薏米,赤小豆,鯽魚,生薑,芡實等食物,補脾益氣不會過分溫燥的食物是最合適的

二:夏季不貪涼

痰溼體質保養不在冬季而在夏季,夏季少吹空調,少吃生冷食物,這樣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脾胃受損自然難以維持正常代謝,痰溼自然就無法避免了

三:飲食一定要合理

膳食一定要均衡,儘量做到低脂肪,低膽固醇,嚴格控制自身油炸食物,動物內臟,蛋黃等的攝入,儘量多吃蔬菜,吃少量的豆製品最佳,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對於以上內容的補充

1:不宜暴飲暴食,生活中做到少食多餐,儘量減少脾胃的運化負擔

2:儘量多喝水,多補充一些新鮮的鮮榨果汁,能夠幫助自身的排毒

3:不宜經常熬夜,不宜過度滋補,不宜情緒長期壓抑,儘可能做到熱愛一門運動,運動出汗是不錯的祛溼手段

持續健康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


健康行僧


一:何為痰溼

痰溼用現在通俗易懂的話來講呢就是人體質的一種症狀,大多數通過飲食不當或者疾病所導致的 。在這裡我們所說的“痰”可不是我們印象當中的那個痰,而是中醫當中病理的一個總稱;而我們所說的“溼”,大多數人理解當中可能就是人體內溼氣過重,所帶來的機體外感不適,當然這只是一部分。所謂“溼”我們可以分為外溼和內溼兩個部分。外溼常指外在的環境和氣候,比如人們所居住的房屋和所在的生活地區等;內溼則指脾胃等臟器的運轉過程的不協調所導致的人體內生津液失控或飲食不恰當而引起,如:現在已經到了夏天,大多數人都喜歡和冷飲,吃冰淇淋或長期飲酒等。

二:身體痰溼有何表現

大多數的人都會出現疲乏、容易睏倦、腸胃不適、感到身體很沉重、臉部皮膚容易出油(當然夏天到了,油性皮膚的人很難區分)甚至膚色暗黃等表現。

三:身體痰溼對我們的影響

俗話說胖人多痰溼,這句話並非是沒有道理的。就好比我們身體上的脂肪,也可以說是痰溼的一種,它粘滯、稠厚的特徵會讓我們覺得很沉重,不舒服,大多數時候也給我們的外在形象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痰溼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身體上的小疾病,比如說痰溼過重會讓一些愛美的女生背部長痘痘,隨著痰溼的運轉和沉積,如果到了關節,就會引起痛風。由於痰溼阻滯中焦,日久化熱,傷耗脾胃之陰,接著熱邪傷及肺陰,最後是腎臟,所以易患糖尿病;如果你經常容易犯困,或者說沒怎麼運動以及工作就感到很累,那麼你就應該警惕了,是不是自己也出現了痰溼的症狀等。

“溼”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溼邪侵入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阻滯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溼困脾胃,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則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溼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溼易傷陽氣。脾屬陰土,喜燥而惡溼,對溼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因此溼邪侵襲人體,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溼停聚發為洩瀉、水腫小便短少等症。

溼性重濁:其臨床症狀具有沉重和重著的特點。沉重: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重著:如溼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不移等。

“濁”溼邪為患,易出現排洩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等現象。如溼濁在上則面垢;溼滯大腸,則大便溏洩溼濁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黃白帶下過多;溼邪侵淫肌膚,則可見瘡瘍、溼疹等

溼性粘滯和溼性趨下,易襲陰位:溼邪致病也具有傷及人體下部的特點等。

溼邪可阻滯三焦:溼犯上焦——胸悶咳嗽;溼犯中焦——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膩或口甜;溼犯下焦——小便不利;

四: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怎麼去應對這一症狀呢

未病先防:順應自然、調攝精神、護腎保精、形體鍛鍊、合理膳食、針灸、推拿、藥物調養。

1.在生活環境或者方式上我們可以試著去改變一下,我們可以儘量避免居住在相對潮溼的環境裡,飲食上,特別是夏天應少吃冷凍食品以及少喝冷飲,如果不是太熱,我們可以儘量避免吹空調。

2.在四川這個盆地,大多數人都喜歡吃火鍋,一方面確實是因為好吃,還有另外一方面,火鍋裡面加了一些比如說花椒、辣椒、八角等香料,在中醫藥學裡面都屬於芳香類藥材,有一個發散的作用,可以使一部分痰溼通過飲食發散出去,當然火鍋小編也不主張大家經常去吃,容易上火。

3.談到飲食,我們可以儘量少吃一些豬肉、甜食、濃茶等有助痰生溼的食物;當然我們可以多吃一些化痰去溼、健脾利溼的食物,比如說紅豆、薏米、洋蔥、山藥、姜、黃芪、麥冬等,飲食上的原則儘量做到攝入充足的膳食纖維,適量的蛋白質,少攝入脂肪以及食鹽,注意補充維生素,多飲水合理營養。

4.現在大都數人因為工作或者學習的原因都不怎麼愛鍛鍊,這個是不好的哦。加強體育鍛煉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身體素質,預防亞健康,鬆解肌肉的粘黏,緩解疲勞等。

5.由於小編是學中醫的,在此給大家推薦一些傳統的中醫祛痰溼的方法,比如說拔火罐(不同的體質拔罐的顏色和表現可有所不同,需準確掌握時間,避免燙傷),還有一個就是刮痧也可以祛痰溼,此外經常汗蒸也能夠祛痰排溼,愛美的女孩子們還可以美容養顏,改善皮膚(如果一些有心臟病,高血壓,飲酒的寶寶們就不適合採取此種方法啦)由於這兩種方法都是洩法,雖可以祛痰溼,但是不宜經常使用(以一個月一次為宜)最後再介紹一個針灸療法,針灸是我國中醫治療的特色,不僅沒有副作用而且療效還不錯,想要健康的寶寶們不妨一試。

6.在此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副清溼化痰湯,可以不當藥來喝,每天當茶來泡水也不錯。

藍星(姜制)半夏(姜制)陳皮 茯苓(去皮) 蒼朮(米泔浸)羌活 片芩(酒炒)甘草 木香 白芷 白芥子。

主治:周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寒熱喘咳煩悶,四肢麻痺不仁或腫塊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滑,乃是痰溼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天天守護健康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319645304854697187, "vid": "v02004830000bh5e8heue3muofrtd5d0\

用戶6033850627


二陳湯、二妙散


我聞茶語之綠竹漪漪


體內痰溼是人體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成為人體的病理基礎,多數慢性疾病既有急性發作期又要慢性緩解期,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不可以把緩解期的痰溼稱為體質。我師爺鮑友麟對此有深刻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