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id:hakkahall

昨晚11点拿起周桦的《褚时健传》来看,本只想扫一眼的,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了。手不释卷直至看完,合卷时发现自己已热泪盈眶。


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我的热泪不是因为过去很多媒体宣传的悲壮,而是一种对这个人这本书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个传记也正好给我这些日子以来为之苦思不得其解的困惑给了很多重要的启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面临的孤独和困惑时刻,要多得多。

读完发现,原来以前那些铺天盖地的媒体短文中写的褚时健,只是一个所谓励志的纸片故事人而已,过多的悲壮情绪,掩盖了他作为企业家的商道、理性和方法论价值。

而可以预期很快就要随之漫天卷来想要吸引眼球的反面观点,又会抹杀我们对他在那个时代通过科学管理和卓越谋略提升生产力的敬意(人们往往被观点和情绪所左右,而忽略事实,而大部分媒体的能事,是制造并贩卖左右情绪的观点;只是可惜了真正有价值、可学习的东西。)

传记更为详实,真切,仿佛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了他的那种人生,体验了他做事的方式方法。我把他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点用简约的话总结出来,主要是商道和做人做事方面。这些都是过去媒体文章中比较少提及。

一、事来则应,应则有法。

褚时健是个做事的人,而且做事很讲方法讲效率。时代把他抛荒扔到一些低谷的境地,他通过科学地做事,改变生产力,创造价值。他有个好习惯——勤琢磨、精计算、用先进。他有着泰勒的科学管理精神。

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纵观他的历程,每一个阶段皆是如此。

早年丧父,辍学、烤酒、种地,以此帮母亲谋生。一个少年,把酒的温度湿度各种参数研究透,做到当地最好。

青年,重新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解放后被打成“右派”,分到条件很差的糖厂。面对一堆烂摊子,他分析制糖的各个环节,减少冗余和消耗,精简环节提升效率节省成本,并最大程度上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改造当地环境,把糖厂变成当地福利天堂。

年过半百,接手一盘散沙、效益很差、乱象横生的玉溪卷烟厂,将其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集团企业,成为“亚洲烟王”。他从整个生产链条分析,从原料开始成立研发基地“第一车间”,继而全方位改造产品。

褚时健充分发挥管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在精算的基础上,敢于引进最先进技术,以雄魄之力开创大规模基地。玉溪以优质产品作为“增长飞轮”,优质产品带动之下,公司的大量现金被及时用于周边领域投资,其投资领域不是盲目多元化,而是能够引起促进品牌形象、盈利能力的“复利效应”领域。

同时,完全适应高端消费品领域的走出去战略,和熊德龙(参见美国熊氏集团熊德龙:客家文化和商道结合,成就一位卷发碧眼的客家侨领)等外商结成战略联盟,完成玉溪的跨国布局。

70岁遭遇牢狱之灾,从高位跌落,妻女被囚,女儿在狱中自杀。74岁保外就医,重新选择创业领域,他选择了一个慢、少人做但可预期的冰糖橙项目。深研冰糖橙种植技术,寻找最好水源。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做农业,掌握和创新最牛的技术,通过各种严苛的规定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规模化和标准化。

总结起来,这叫事来则应,应则有法,法明则通。

二、商业快感,敢舍方得。

褚时健治下的企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业化思维。

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工业化之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效率和规模是工业化的法宝,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是效率和规模的保障。

他用工业化思维来做农业,以终(品牌和消费品)为始(原料和产业链),效率和规模之下,巨轮自转,盈利常保。

工业化思维是超级理性的。比如在褚橙的种植方面,一开始挂果较少,因为密集的缘故,通过补贴工人让工人砍树,提高单株挂果率。分析觉着温州蜜橘的收入不如褚橙,果断将种了6年马上要挂果的几千棵温州蜜橘砍掉,换成褚橙。

和乔布斯一样,做起了减法。这种做减法,是分析商业逻辑之后的战略纠错。完全的工业思维。

商业快感,来自商业逻辑,是经济规律;如果没有商业快感的商业,敢舍方得。话又说回来,开荒种树有商业快感吗?老先生却竟有那个自信!

三、财散人聚,福利因果。

很多人所知的褚时健在老年仍然敢于东山再起,这种精神极其厉害,励志的“志”这个字,不是精神上的,而是经过理性分析而来的自信,是大半生因果积聚而来的信念。

褚时健做企业,从50年代的糖厂开始,就是特别看重员工的福祉,把员工的福祉和企业的绩效挂钩。头件大事,就是将每一个层次都理清利益关系,是他缔造一个自生长的企业生态系统之法门。

他始终重视员工,造福员工,利益经销商。他创造的价值是哺育企业整个系统和产业链的。

的确,想象一下,一位70多岁老人从零开始开荒种树,戴着糖尿病仪器在哀牢山上游走巡视,从事农业这种要老天爷赏饭吃的事儿。这个信念来自哪里?除了他们一家,背后其实是许多曾经受他恩惠的人,在托举和努力。

在发达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管理才能,解决了许多人的吃饭问题,救活了许多濒临死亡的企业。这些是他成事的因果,是更有价值的规律性。我们可以不用拼命揪住那个时代的判决不放,就像我们今天看80年代因为拉了姑娘的手而被判流氓罪的青年一样。

褚时健也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很多人学有所成,本事傍身。这里说明一下,不是光凭垄断和寻租!同是国企,可以横向对比,切忌脑残地以垄断一言以蔽之。

马静芬做事风格也是令人敬佩,“大气而不小市民”。那个年代的人,是注重主观能动性的。也是注重常识的。天道有常,天道酬勤,天道赏饭给用自己的智慧造福他人之人。

四、深谙门道,专业力量。

褚时健对生产技术的深谙总让手下高管和员工惊叹不已,一个大写的“服”!包括农民的剪枝、肥料的成分对果子的影响等。原来做企业家,首先要成为一个本领域最牛最理性的多面手。

读《褚时健传》,发现他的商道之价值,远比悲壮更有力量

褚时健始终是一个热爱做事情的人,每次被时代抛荒一样抛到一个行业,他不玩政治也不咨嗟,而是快速掌握那个行业的核心技术。而建立在专业技术能力之上的管理能力,不仅仅是自己做事情,而是要调动其他能人做事情。他管理人也不是那种搞政治搞权谋,而是理清利益关系,使上下同欲,这是经济规律。

客名君对他的一段话印象很深。他1986年搞了个第一车间作为研发基地,把邓小平的一份讲稿看了很多遍。

讲稿上说,做事,就要苦干、实干,用人就要用好人、能人。褚时健说,“我们是有条件做事心里就高兴。我的个人价值在哪里,就是要靠不断做事才能体现,空话套话我最不喜欢了。”

传记中,对于自己人生起落的理解,褚时健比任何人都显得平静。这是一位值得铭记的时代老人。人生珍贵,只有一次,必须用力,却又注意规律。

人生那么短,事情那么多,没时间抱怨和嗟叹。九十多年弹指一挥间……


可按人名或关键词查找浏览客名堂的

全部历史文章

~~ ~~ ~~ ~~ ~~ ~~ ~~ ~~ ~~ ~~

关注这个号的人,都是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