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关于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高晓松在《奇葩说》里的一段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高晓松说:“什么是好的感情?就是我们都变成更好的自己。而更好的自己,就是纯良的自己,诚恳的自己,磊落的自己。两个自由的灵魂相爱,才是最好的爱情。”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大概就属于这一类。他们的爱情感动过无数人,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王小波被誉为 “行吟诗人”,他1952年生于北京,代表作有:《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他。李银河和王小波同岁,她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和李银河相识于1977年。当时,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以手抄本形式在青年中流传。李银河很喜欢这篇小说,因此记住了 “王小波”这个名字。后来经人引荐,两人结识。

很多人都很好奇,王小波当时只是街道工人,而李银河已是《光明日报》的编辑了,两人身份悬殊,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说起这个,就不得不说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书信了。这些信见证了他们恋爱的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将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并以王小波的一句话为该书命名,这就是《爱你就像爱生命》。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0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和李银河见第一面时,王小波就开门见山地问:“你有没有男朋友?你看我怎么样?”如此率性的表白让李银河心中一惊。在随后的交往中,李银河发现,王小波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自己的生命。

不久后,李银河去南方出差,王小波在北京上班,两地相隔让这对恋人尝尽相思之苦。一天,王小波突发奇想,用五线谱给李银河写信,开头第一句便是“你好哇,你银河”。后来,这句话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经典。

王小波怎么想起来要在五线谱上写信呢?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五线谱是偶然来的,李银河也是偶然来的,“但愿我和你(李银河),是一支唱不完的歌。”直到多年后,李银河说:“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哪个女人能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

和李银河谈恋爱时,王小波25岁,可他仍像孩子一样纯真。在李银河的信中,他写道:“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这段充满孩子气的话,真诚而有趣,让李银河深深感动。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里,不光谈情说爱,还聊文学艺术。比如在信中,王小波说自己喜欢萧伯纳、喜欢罗曼· 罗兰,喜欢杜拉斯,凡是有趣的、热烈的文字,他都喜欢。相比之下,托尔斯泰那种长篇大论式的文字却让王小波很反感。这种阅读偏好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风格。

在多封信里,王小波都谈到了自己厌恶肤浅、庸俗和自甘堕落的人,尤其痛恨肉麻。他说自己“看到庸俗的一切,都在内心化成了沸腾的愤怒。” 王小波向往理性而真诚的生活。他说:“我真希望我的灵魂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从这些话里,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王小波身上,既有老北京人的淳朴厚道,也有现代青年的嬉皮精神。在给李银河的信中,他时常会冒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句子,比如这句:“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别看当时的王小波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可是他的家庭背景却并不简单。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五十年代初,王方名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据王小波的母亲宋华说,当时王小波刚出生不久,于是她就给他取名小波,寓意一家人能顶住压力,化大风浪为小波浪。然而,恐怕连王小波的父母都不曾料到,他们这个其貌不扬的儿子,日后能成为中国文坛耀眼的明星。

美好的爱情都是势均力敌的。王小波如此优秀,李银河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02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李银河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上世纪70年代末,她凭借一篇政论文章登上了《人民日报》,并成为全国青年的偶像,每天能收到上百份读者的来信。

即便如此,李银河仍然觉得,王小波比自己优秀,她非常欣赏王小波的文学才华。她曾说:“王小波有一颗无比敏感,无比美丽的心,他是一个文学天才,早晚会脱颖而出。”每当王小波写作陷入瓶颈时,李银河总是在一旁给他打气。王小波热情奔放,李银河含蓄内敛,他们彼此欣赏,互相鼓励,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伴侣。

在积极支持王小波写作的同时,李银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她长期研究各种婚姻、性学问题,出版过《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虐恋亚文化》《性学心得》等多部著作,为中国人科普婚姻、家庭、性爱等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令人钦佩。

有人说,最美的爱情,不止是互相凝望,还要眺望同一个方向。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便是如此。在爱情的滋养下,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03美好的爱情,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1980年元月,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婚后,夫妻俩一心埋头做学问,日子过得相当马虎。一次,有位朋友去王小波家做客,王小波想给客人泡杯茶,当伸手去拿厨房餐桌上的杯子时,却发现杯子已经被油垢黏在桌子上了。可以想见,他俩平时都是怎么过日子的。

1982年,李银河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两年后,王小波也来到这所大学学习。当时,他们的唯一生活来源,是李银河每月400美元的奖学金。为了维持生计,王小波不得不去餐馆刷盘子。忙碌一整天,才赚20美元。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吐槽说:“真他娘的累。像这么干,一星期干六天凑不够学费。”六年的留学经历深深地影响了王小波,也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

很多作家把写作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而王小波却将写作看做一种信仰。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作家分两类,一类是在解释自己,这类作家书写的都是现世世界里的自己,比如海明威;另一类作家靠想象力来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比如卡尔维诺。王小波坦言,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后一类作家。

回国后,王小波先后在北大和人大任教。后来为了专心写作,他干脆辞去教师职务,成为一名自由作家。随后,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呈现井喷之势。他一连写出好几部小说,且部部精彩。在著名学者许倬云的大力推荐下,《黄金时代》在台湾发表,并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黄金时代》为王小波敲开文坛大门,此后,他又凭借小说《未来世界》荣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他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也获得了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上世纪90年代后期,王小波在海外声名鹊起。

然而,就像所有伟大的音乐都会在高潮时戛然而止一样,1997年,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离世。直到这时,他的作品才引起了国内读者的关注。随后,中国掀起了“王小波热”。文艺界的许多大咖都对王小波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比如,高晓松说:“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 而冯唐认为:“王小波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灿烂无比。”

王小波被誉为“行吟诗人”,他离去的方式也像诗人般潇洒。多年后,李银河在自传《人间采蜜记》中写道:“我的小波是幸福的。他死后人们终于发现、承认、赞美和惊叹他的天才。世上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我们的情感。”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04一切终将消失,唯有爱永驻人间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小波横空出世,凭借一支笔,营造出真实而诡谲的精神世界,成为无数青年的思想启蒙者。

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等,每一部作品都饱含批判精神,启迪了无数人的心灵。今天,在许多人心目中,王小波已经成为自由写作的象征。

在王小波逝世21周年的纪念仪式上,李银河说:“小波的一生,是神采飞扬的。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你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你的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也将终身浸淫在爱之中,直到最后的时刻,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灵魂真的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这段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真正的爱情就是彼此欣赏,彼此成就。

最美的爱情,是眺望同一个方向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情与人格之间关系密切。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那么人们在爱情生活中永远都得不到满足。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是弗洛姆这段话绝佳的正面经典案例。

王小波和李银河对于爱情的态度,正是爱情本来的模样。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两个人能彼此吸引,有很多原因,其中天性的成分最为重要。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变回自己本来的模样。就像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中写的那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对人来说,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你就像爱生命,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结婚率越来越低,许多人都对爱情不再有任何幻想。如果你也已经不再相信爱情,那不妨坐下来,静静地读一读《爱你就像爱生命》。它将唤起你对爱情的所有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