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最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多次在很多场合提到了一句话,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他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更新的“科技向善,我们新的愿景与使命。”这句话,最终定下了调子,如果说一直以来腾讯都是一家价值观不那么清晰的企业的话,那么现在它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观点——科技向善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这句话也是听起来满满的槽点,甚至很多人说像极了google的“不作恶”。先不忙吐槽,先看看腾讯是怎么表述这个“科技向善”的。

在去年腾讯调整了结构之后,马化腾一直强调“公司的使命是利用数字创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在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在一个媒体采访中说,要加强科技伦理建设,践行“科技向善”理念。

“我国正全面进入数字社会,构建包容、可信赖、可持续的数字经济社会。数字技术在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信息过载、数据安全等问题。基因编辑婴儿、数据和算法滥用等违背科技伦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凸显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马化腾说:“对科技伦理的关键问题在认识上有共识,行为上有共振,才能发挥好科技伦理对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促使科技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他强调的这科技伦理是什么,在众多对“科技向善”的解读中,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内容——人是技术的尺度。啥意思?就是科技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主要看谁来用,用到什么方面。腾讯的科技向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

腾讯要做个好人,用科技为社会做点好事。

难道是狂奔了20年的腾讯突然良心大发,喊出了做个好人造福人类的口号?这句科技向善也不是无本之木,也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水到渠成,而是有它背后的深意——

其一是业务形式所迫。

中国互联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流量红利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腾讯此前一直是靠着流量赚消费者的钱,就在2018年,腾讯旗帜鲜明地调整了业务结构,大踏步地迈入2B甚至2G(面向企业和政府的业务)的领域。这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而是被形式所迫。腾讯要增长,而消费市场已经到达顶峰,羊毛不能可着消费者这一只羊薅,所以把手伸向企业和政府,向他们兜售解决方案和服务。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为什么此前20年,腾讯没有什么明确的企业使命和远景,或者没有这么大张旗鼓的宣扬过?因为不需要啊。赚消费者的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理直气壮,没必要把自己打扮成圣人,做个精明的商人就行了。

而在跟机构打交道,特别是想做政府的生意的时候,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还要兼顾一些社会价值、公众利益等等。政府是不愿意跟一家有污点的企业做生意的,或者说政府更愿意跟“好人”打交道,这就是科技向善的背景其一。

其二是舆论所压。

在2018年,有一篇文章深深的戳痛了腾讯,那就是《腾讯没有梦想》,一时间媒体纷纷向腾讯发难,一个中国顶尖的科技企业,市值数一数二的行业领袖,却是一个没有价值观、没有梦想、没有技术特色的“三无”公司,这不仅仅是企业的羞耻,也是我们整个科技界的黑点。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腾讯被诟病,也不是这一次两次的事情。一直以来,腾讯都是那个不那么cool,但很会赚钱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不太受媒体的欢迎。之前被吐槽最多的还是它那copycat的属性,也就是看起来没什么创新,别人做什么做的好,以前是copy一下,我比你做的还好,现在财大气粗,直接买下来,归我了。

这种行为在资本领域,在商业经营上无可厚非,但放置在科技领域,往往会引人不齿,虽然科学家和商人都是互相鄙视的,但社会和舆论往往还是站在科学家创新这一端的。所以科技向善实际上是明确的提出了腾讯的一个“梦想”,这是其二。

其三是大形势所赶。

这点不需多说,建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后,我国市场从一个偏向于无序的尝试阶段终于慢慢走向了相对于稳定的深化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政策层面,试图挤出去过多的水分,驱赶那些投机分子,让“作恶”的行为无利可图,让“行善”的公司获得褒奖。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经过了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的阶段,而走向了一种成熟的整体判断视角。这时候对于企业的要求就是,不仅仅是一个会赚钱的企业,还是一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企业,对人们生活有价值的企业,对政府工作有帮助的企业。科技向善,就是在向社会彰显这一点,这是其三。

“上帝啊……那个长发男孩已失去控制!”

这句话,是1945年7月,新墨西哥州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一位军官发出的感慨。原子能的发展和利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本无好坏的例证。爱因斯坦晚年对曾经上书罗斯福建议发展原子能懊悔不已,这个曾被他寄予希望的“长发男孩”在他看来已经失去了控制。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研究原子能的科学家有错么?根据原子弹造成的伤害就给这些科学家们评判对错是不公平的。就像雪莱夫人在《弗兰肯斯坦》提到的,作为科学家的弗兰肯斯坦的造物冲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科学家们也无需为原子弹的过错而自责,但这背后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科学的应用可能发疯的时候,谁又能去控制?

所以腾讯提出的科技向善,并不是表面化的去强调做好事、为公众和社会服务,而是本质上对一种方向的控制、对价值的判断和对自我的约束

但,腾讯做得到么?

在“科技向善”这条路上,腾讯会遇到几个难题。

一、纯科学带上价值观是否还能起舞?

腾讯自己也承认,科学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看谁来去用。无论是从诺贝尔的炸弹,居里夫人的镭再到核物理,都没有什么善恶之分,在纯科学的研究中,过多考虑应用,反而会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科学本身是一种工具,是造一把锤子,至于是用来钉钉子还是用来砸人头,那是社会约束的问题。如果想要设计出来一个不能砸人头的锤子,那就是对科学最大的限制。

二、封闭还是开放

来看一下,一直被诟病为封闭的那家著名的科技企业微软,从最早的盖茨赋予的使命“让所有家庭的所有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到后来“赋能地球上的每个人和每家组织,帮助他们取得更多成就。”都没有提善恶的事。

就算在微软的封闭的系统内,有人开发效率软件帮助人们提升工作水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也有人开发病毒,盗取账号,窃取资料,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好”。微软把更多的决策权放给系统内的人,自己隐身其后,更像一个科学家,给大家制造锤子,至于用锤子干什么,微软并不过多的干涉。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而如果腾讯旗帜鲜明地喊出“科技向善”的口号,就意味着,他已经放弃了一个做后台、系统、平台,做一个“科学家”的方式,而直接走向前台,不仅要求自己,还要求他所有的合作伙伴,不仅要求,可能还会去评判,甚至干涉这一切。也就是腾讯要做一个只能钉钉子,不能砸人的锤子。

即便是那个被诟病封闭的微软,都没有再价值观上进行过多的限制。而腾讯也一直以来被说封闭,在这样的口号之下,他只会走向更加封闭的境地。

三、善与恶之间

再来看看一直被塑造为微软反面的google,它一直坚持“不作恶(Do not be evil)”原则,为什么google要用一种否定的形式来讲出,而不是用be good的方式直接肯定?

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数字”的,而是“模拟”的。什么意思?数字的是一种01的世界,就是一种有限状态的集合。而模拟的世界是一种平滑连续的,无限状态的集合。简单的拿黑白来举例,极限情况下,数字世界只有01的判断,就是只有黑或者白,但模拟世界是一条连接黑白的曲线,中间有无数个可能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灰度。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所以善与恶,只是人类在思维中抽取出来的“数字化”的01判断,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但真实的世界中,善的反面不一定是恶,也许是平庸和不作为;恶的反面也不一定是善,也许是平凡和坚守。在善与恶之间,有大量的无法明确用道德去判断的空间。

google的不作恶,本质上就在自己公司的行为准则中,加上了一个否定词。恶比较好判断,那我们就不做恶。除了恶之外的,善,以及还有那些无法判断的都可以做,这种空间的弹性就很大。但腾讯的“科技向善”,表面上赢了价值观,但本质上却输掉了可能性。

四、谁来去判断善恶?

社会学中有一个经典的题目,一辆火车疾驰而来,一条道岔上有一个人,另一条道岔上有五个人,当你只有一次机会扳道岔,救一条道上的人的时候,该怎么做?救五个人是善么?那意味着杀一个人的恶。

从“善”这个意义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的善,也就是几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事情,比如改善环境;还有一种就是相对的善,也就是对某一些人有益,对另一些人无害,甚至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实现更大格局上的利益。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对于绝对的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分辨,但对于相对的善,就没那么好去判别。对腾讯来说,这时候就不是科技那么简单,它要面对的是社会、道德、伦理、心理等等多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不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能搞得定,必须借助社会学家、伦理学者、心理专家等多方面的人才来确定自己的科技是否“向善”。

腾讯如果要真的去实践自己的诺言“科技向善”,要么就扩充自己的人力,来一批“善恶”判断大师,赋予自己这个能力,要么就跟社会广泛的合作,寻求不同层面的帮助,来去判断善恶。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做法,都不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能够很好做到的,所以,向善,最终也不过是停留在口头的一个愿景罢了。

五、我们是否需要一家向善的企业?

我们是谁?如果我们是投资人,是腾讯的股东,我们要的不是一家全心向善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一家能给我带来投资回报的企业,这是商业伦理。

我们如果是合作伙伴,是腾讯体系内的一些开发者、自媒体等等,我们要的不是一家跟我们说要向善,对我们指指点点,替我们做判断的企业,好坏善恶,市场、社会自会有判断,企业不要伸手太长。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我们如果是消费者,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一个向善的企业,我们需要的是一家有趣、有价值能为我解决问题的企业,不要在价值观上教育我,也不要在生活中指责我。

换句话说回来,在商业伦理中,“作恶”的企业本身就不能长久,就算那些电信外呼、传销的企业能够活得一时,赚点块钱,最终还是会被市场、监管、消费者所发现、处理和唾弃。无论google也好,腾讯也罢,只不过用豪言壮语说了一句听起来让人感动,但品味起来却是无奈事实的简单问题。

退一万步,善有市场的奖励,恶有政府、制度、监管的管理,一个企业在规则中生存,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且也轮不到你自己说善恶。况且,腾讯还不是能研究出来原子弹、量子科技、基因生命科学的企业,说“向善”,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

科技向善,能让腾讯从卓越到伟大么?

不可否认的是,腾讯是一家卓越的企业。从商业层面,它的市值侧面验证了它的价值;从社会层面,它的产品让人们体验到了现代化的便捷,丰富的娱乐以及一些生产效率的提升。

但站在20年发展的历史门槛,腾讯开始自我变革,不仅调整了结构,也准备甩掉包袱。要做到B2C、B2B、B2G多点开花,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这时候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统一的目标就无法对内提升战斗力,对外彰显战斗值。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科技向善”从行为上来说,是好的,是腾讯的一次积极的尝试,是它自己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责任层面,做的一次跳跃式的尝试。不满足于在产品、服务层面的埋头苦干,还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为了更崇高的人类理想所奋斗。

但“科技向善”从内容上来看,是糟糕的,是腾讯“技术宅”般渴望深度参与世界的冲动,但也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

首先腾讯是否有那个技术实力,做出真正“恶”的东西?反面就是他们是否真的有实力做出真正“善”的东西?像诺贝尔、居里还是爱因斯坦?可能没有。

其次这个善与恶,该由谁来判断?消费者?市场?监管?企业自身?腾讯派去判断这个善恶,它是否有这个能力?可能也没有。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科技向善”的腾讯么?专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做擅长的事,把其他的交给专业的人做是一个根本原则。腾讯做好连接、做好娱乐、做好效率提升,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就好了,我们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腾讯,而不是一个不断进行善恶判断,宣扬道德、价值观的腾讯。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20年的腾讯,走到了卓越的顶端,在迈向伟大的过程中,它踏出了“科技向善”这一步,现在还不能说是踏空还是成功,但还取决于随后迈出的另一步,如果说“科技向善”只是顶起一个面子的话,那它的里子又该是什么呢?

科技不用向善,只要能带来幸福

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读者心理会有方案,“就你会说,有本事你来啊?”在这就简单的分析分析,给出一个可供腾讯参考的配合“科技向善”的下一脚,该怎么抬,该走到哪儿。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如果一个人说,我要做个好人,会让周围人对他另眼相看的话,那踏踏实实地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可能会更受他人的喜欢。在商业社会里,价值观往往被束之高阁,价值才是那个实在的东西。“科技向善”就是腾讯的价值观了,那腾讯的价值是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腾讯才可能两条腿走路,从卓越迈向伟大。

比起马化腾大谈“科技向善”却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微信稍微的一个改版,把朋友圈开放时间增加了“一个月”选项,都迅速上了热搜,引起热议。所以人们看的更多不是你说什么,你价值观是什么。而是你在做什么,你的价值是什么。

腾讯对我们来说,有什么价值?用一个早期互联网企业都特别爱用的词,叫做连接,腾讯的很多消费者业务都是创造连接,人跟人之间,人跟内容(游戏、媒体等),人跟广告等等,这种连接也给腾讯带来了大量的利润。但随着业务的扩展,特别是B端业务以及连接这个概念也不那么吃香了,腾讯就该思索用一个什么更大的概念,既能够概括自身,又能够让客户能够感知?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腾讯的两大2C业务,社交和娱乐,本质上是什么呢?人为什么要社交,又为什么要娱乐?我们什么时候想要找个朋友聊聊,或者什么时候想要玩玩游戏看看视频打发打发时间?答案是——孤独的时候。

其实如果只有消费业务,腾讯的价值很好体现,就是“让人不孤独”。

那么它的企业级业务都在做什么?AI、大数据、云计算、商业智能等等,这些东西其实阿里在做,百度也在做,腾讯的优势又是什么?拿AI举例子,这个领域的发展有三个核心因素——数据、算法和算力。数据是有多少可以供演算的既有内容,算法就是在这些内容上有什么好的结构形式能得出好的结果,而算力就是这些数据加上算法多久能算出来。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对于AI的发展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算力的核心主要在硬件层面,比如芯片以及构成的计算设备的能力,这块其实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共享的,就算不自己做研发,也可以去购买到。算法上,虽然有好有坏,但国际上的论文是共享的,大厂能够招的到的工程师差距也是不大的,所以算法虽然忽悠好坏,但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就BAT来看,百度有最大的搜索库,阿里有最大的交易库,而腾讯有最大的社交库,他们的数据来源,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如果说百度表现得是人的对与讯息需求的意愿,阿里表现得是人对产品需求的意愿,那么腾讯表现得就是人对人和自我需求的意愿。在这个层面上,腾讯天然有着更“高级”的优势。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回到企业级业务来说,最核心的是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大数据是一直都存在的,不是什么新鲜事,怎么让数据活起来,具有人的气质,也就是“人气”才是现在科技企业努力的方向,AI也是这个目标。在这方面腾讯也有着这种“人气”的天然优势,对于人跟人的交流、活的数据的理解更深刻。

加上之前消费市场的分析,腾讯的一个核心价值可能在于“让人和数据都不孤独”。给人提供交流的平台,提供娱乐的产品,打发掉孤独感,让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有所依、心有所属,腾讯可以驱赶现代社会给人造成的虚无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对于企业,腾讯可以提供对数据“活化”的魔法,通过对人的理解,进而实现对数据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让数据也不再孤独,数据可以充分的用人的方式去连接,去生产,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驱赶孤独”,从业务角度,腾讯可以帮助人很好的控制孤独感,可以帮助企业很好的创造数据的应用价值;从社会角度,孤独是一种现代社会主要症状,驱赶了孤独,本身也是一种善举;从竞争角度,比起微软、IBM那种创造无限可能,为个人和企业赋能的宏大口好,驱赶孤独更加具体和切实;从文化角度,比起科技向善,驱赶孤独更加具有一种人文的关怀,会有更大的伦理和道德弹性。

幸福,是人的共同追求,创造幸福,就是最大的善了,科技想要向善,腾讯要有梦想,不如先从幸福入手,驱赶孤独,为孤独的人和数据带来幸福感,可能才是腾讯迈向伟大的真正驱动力。

马化腾给了腾讯一个“科技向善“的梦想,会被市场喜欢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