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是太阳系边界的奥尔特云是否真实存在?那里存在上亿颗彗星吗?

清明的星空


物理学从来都是由自然现象推测出一个模型,想象出受力状况和运行状态,并得出看似合乎情理的推断。牛顿也是由一个向下坠落的苹果想出万有引力的,并由卡文迪什实验证实以后,运用于天体计算。当下就是妇孺皆知的“万有引力定律”了。这个定律,形成了地球物理模型,产生了重力学和引力学,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但这个万有引力的形成机制,目前仍然还是一个谜。

人类对太阳的科学认识进展得很慢。无论奥尔特云假设是否正确,都说明我们对太阳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进展中。这里也一定还有大量有关太阳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沙沙狐狐


奥尔特云最初是天文学家提出的太阳系假想边界,但现在已经有几个证据可以表明奥尔特云的存在。理论上,奥尔特云的内边缘距离太阳5万天文单位(0.8光年),外边缘距离太阳20万天文单位(3.2光年)。奥尔特云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层是盘状的希尔斯云,外层则是球状的奥尔特云。在奥尔特云中,可能分布着多达上亿块冰状天体,它们是早期太阳系的残余物。

关于奥尔特云存在的第一个证据是长周期彗星。最初,天文学家简·奥尔特(Jan Oort)通过研究长周期彗星发现,这些彗星的周期要比冥王星长得多。冥王星处在柯伊伯带中,这个盘状结构距离太阳30至50天文单位,这里是短周期彗星的发源地。由于长周期彗星的周期很长,表明它们来自于冥王星轨道之外很远的地方,而不是柯伊伯带。

然而,长周期彗星几乎不可能是来自太阳系外的天体,因为星际天体的运动速度极快,它们不会在轨道上环绕太阳旋转。去年发现的星际天体“奥陌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高速冲入内太阳系,然后受太阳引力作用拐了个大弯,最终朝着星际空间飞去,太阳引力无法抓住它。于是,奥尔特云的概念被提出来,该区域被认为是长周期彗星的发源地。

第二个证据来自太阳系形成理论。根据太阳系形成模型的预测,巨行星的形成会把较小的天体向外太阳系驱逐。有些天体获得足够快的速度,脱离太阳系飞入星际空间(奥陌陌很可能就是被它原先的恒星系统驱逐出来);而有一些则分布到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中,受到太阳引力的束缚。

第三个证据,天文学家已经在其他恒星系统中观测到了柯伊伯带,而奥尔特云很可能就是柯伊伯带的延续。

此外,在2013年,天文学家观测到了一颗周期极长的彗星——C/2013 P2,其轨道周期超过了5100万年,它是奥尔特云存在的很好证据。


火星一号


存不存在只有等人类探测器飞到那里并传回有效数据才能知道真相,现在所有的假设只是建立在

并不是那么明了的理论和观测证据上

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是倾向于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说?理论层面就是恒星形成理论,一片星云里诞生了一波恒星,而太阳就是其中一个。在形成初期的混沌里,可能数百颗大小不一的行星在太阳系里横冲直撞,最终秩序停留在了八大行星上。不是所有的星尘都能统一在行星上,混沌里催生了大小不一的陨星和彗星以及数不清的碎冰块,碎石块。它们在八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七冲八撞地乱跑,要么被收编,要么甩向内太阳系,要么甩向遥远的外太阳系。柯伊伯带的存在说明了这一点

(柯伊伯带被证明观测到确实存在),但太阳的引力范围能影响到的星际并不止步于柯伊伯带,远比柯伊伯带更大更远的空间有理由几乎空无一物吗?

这里说明一点,假设的奥尔特云估计最远在5万-10万个天文单位左右。

这里冒昧地问一下回答里火星一号作者20万个天文单位(3.2光年)哪来的数据?经过简单的万有引力定律算出3光年之外10吨的物体,太阳对它的引力不足1微克,还有,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只有4.3光年而已,这奥尔特云有点大了吧,这要重叠多少?

观测层面就是长周期彗星的来源,这个容易理解,就是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周期比来自柯伊伯带彗星还长的多的彗星,这只能说明远离柯伊伯带的地方也有彗星源。


过多的数据分析就不说了,回答里有人说了一些了。

各位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