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五一期間,一直在陪兒子玩,一向喜歡關注熱點資訊的我,像是封閉了自己一樣,連手機都沒怎麼看。

直到今天才關注到《何以為家》,於是晚上就去看了這部電影,只覺淚點滿滿又引人深思,也勾起了許多往事久久不能彌散?所以於深夜寫下這篇文章!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訴“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12歲的孩子做出瞭如此的舉動呢?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在戰亂不斷的黎巴嫩,贊恩一家生活在並不繁華的小鎮上,十幾口人全擠在一間十幾平米的屋子裡。

贊恩的父母沒有正式工作,一家人生活過得很窘迫,為了不讓七八個孩子餓肚子,贊恩父母也是無休止的幹活,但對孩子們卻是非打即罵。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小小年紀的他們不但沒能去上學讀書,反而卻起早貪黑自制的“甜菜汁”在路邊販賣,日子雖然很苦,但難能可貴的是兄妹之間的感情很融洽。

做為老大的贊恩,承擔了照顧弟弟妹妹和賺錢謀生的責任。

當11歲的妹妹薩哈初潮時,他像個母親一樣,趕緊帶妹妹去公廁,不僅替她洗內褲,還去小賣部偷女性護理用品。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並告訴妹妹要隱瞞此事,因為在他們那裡,女孩來了初潮,就代表可以嫁人了。

但最終妹妹還是被父親送給了房東阿薩德,由此換來了房租。

心灰意冷的贊恩憤而離家出走,在一個海濱小城遇到了黑人親身媽媽的拉希爾,並幫忙照顧她的兒子尤納斯。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看起來拉希爾比贊恩的父母好了太多,把自己全身心的愛都付諸於兒子身上。

在這裡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和母親的溫暖。

但由於拉希爾沒有合法的身份而被抓入獄,從此12歲的贊恩就像一個小爸爸一樣帶著尤納斯為生存而奔波。

後來11歲的妹妹薩哈懷孕大出血,因為沒有身份而被拒收,死在醫院門口。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妹妹的死成了壓垮贊恩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用刀捅死了房東阿薩德,並因此被捕入獄。

在法庭上,他控告父母生下了自己。

在監獄裡,面對前來探視的母親,贊恩直言母親是畜生,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是何種的失落和絕望。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生而不養,讓孩子過著垃圾般的生活,這種父母的確和畜生沒什麼區別?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如果說戰爭和貧窮是導致贊恩家庭悲劇的客觀原因,那麼,父母的生而不養無疑是加劇悲劇的重要因素。

故事發生在黎巴嫩,好像離我們很遠,但在我們身邊卻有很多生而不養的縮影。

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生下我”。

生而不養並不只是指把孩子生下來就拋棄掉,生下孩子來卻不願意承擔養育的責任,或者非打即罵,不能好好的教育孩子,都叫做生而不養。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不願意承擔養育的責任

如果要問為什麼生孩子?可能很多人會說,因為喜歡孩子,因為傳宗接代,因為想讓生命延續……

但是我聽過最奇葩的回答“為了證明我能生孩子”。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她為了證明自己能生孩子而生下了孩子,面對一個從小跟乖,很少哭鬧的孩子。

她也會因為自己任何的小情緒把孩子棄之一旁任他哭泣而不管不問。

當家人包括孩子的父親都主動承擔照顧孩子的義務,為她分擔時。

這位9個月孩子的媽媽卻說自己對孩子沒有了耐心,不再想管孩子,她把孩子當成人生的負擔和束縛。

覺得孩子影響了她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為了追求自由,以及拜託責任的束縛,她毅然決然選擇了離婚,選擇了永遠不再見剛滿1歲的孩子。

甚至說出孩子是生是死,有任何問題,都和她沒有關係,而且她都做到了。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是有感情有責任心的,而動物只有母愛的本能。

可即使是動物,都會在生下孩子後,把它撫養到可以獨立生活的時候,才會和孩子分開,可有些人真的不如動物。

人人都追求自由,無論是婚姻自由,還是生育自由,這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別人無權干涉。

但無論是婚姻還是養育孩子,都代表著一種責任和義務,尤其是養育孩子,你必須要放棄掉一部分自由,必須要承擔起不可推卸的責任。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你可以選擇不生,但如果選擇生下孩子,就必須要承擔這份責任,從來沒有哪個孩子是求著父母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的。

傳統孝道講究生育之恩,可是生育哪裡有什麼恩情?

無論是喜歡孩子,還是想讓生命延續,還是任何原因,這都是我們成人自私的意願,我們並沒有徵求孩子的同意,就把他帶到了這個世上。

如果我們能好好的養育孩子,給他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這是對他的養育恩情,可如果是生而不養,那麼生育就是對一個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沒有更好的養育方式

不願意對孩子負責的父母固然可恨,但好在畢竟是少數,更多的父母還是心中有愛,也願意對自己生育的生命負責。

只是沒有更好的養育方式,甚至使用著最野蠻和粗暴的養育方式。

就像影片中贊恩的父母一樣,面對贊恩的控訴時,他的父母也倍感委屈。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贊恩父親也是從小被這麼打過來的,身邊的親戚朋友也都這樣對待孩子。

他不知道有更好的養育方式,所有的育兒觀念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或者從身邊人身上去學習。

而贊恩的母親,為了能讓孩子們吃飽飯,全年無休止地幹活,她並非不是毫不關心孩子死活的人。

可即使是這樣,還是會被孩子所控告生而不養,他們永遠不會明白這種缺少愛的養育方式,是對人性美好的一種毀滅。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很多因為原生家庭而感到痛苦,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人,究其根本都只是一個家庭的受害者而已。

可怕的是曾經的受害者會變成如今的施害者,就像贊恩的父親一樣,小時候可能也曾恨過自己的父母,如今作為父親的他,卻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

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我們覺得父母做得不夠好,其實是一件好事。

說明自己學到了比他們更好的養育方式,有更科學和人性化的育兒理念。

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上一輩的行為模式,同時要堅持自己的更高標準。

可如果沒有強大的意志和信念,每個人都很難超脫原生家庭的影響。祖輩們的教養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言行。

一個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暗暗的告訴自己,將來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會打罵他,可當看到孩子不話或者“觸犯”自己的時候,卻不由控制的伸出了巴掌。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曾經以為,我們長大了會變成好人,受人尊敬和愛戴,可如今長大了,我們卻變成了那個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

因為長大了,兒時內心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模糊,但生活的經歷卻潛移默化地讓一切不合理變得合理化。

生活的壓力和無奈,真的是生而不養的藉口嗎?

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發的時代。

可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多,我們的養育方式,不再單單是隻能向上一輩和身邊人學習了。

有很多可以學習的知識,能否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就看你是否願意?

我們也感到不幸,因為這個社會壓力太大,現實生活太多無奈,可這是我們生而不養,拒絕成為合格父母的理由嗎?

影片中,有兩位母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位是贊恩的媽媽,一位是贊恩離家出走後接識黑人媽媽拉希爾。

同樣是生活在窘困之中而奔波謀生的母親,對待孩子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贊恩的媽媽十多年間在不停的生育,卻很少去陪伴孩子,更談不上教育。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對孩子非打即罵,即使是對牙牙學語的孩子,也是無心照顧,只能在腳上幫著鐵鏈,任由他在地上打滾。

相反拉希爾卻非常重視和享受與孩子的互動,雖然住的房子狹窄破爛卻不失溫情。

房間中的兒童充氣小蹦床,和散落著的玩具,都透露著這位母親對孩子的關懷備至。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她會抱著孩子哄她入睡,在孩子哭鬧時,還會溫柔且耐心的安撫。

迫不得已把孩子安置在廁所,也是做足了防護工作,出門在外心心念念。

即使失業入不敷出,他也沒有賣掉孩子。

所以給孩子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和你的生活環境沒有任何關係。

關鍵是心中有愛,向孩子正確的傳遞這份愛,這份愛自然會在孩子心中開出幸福的人生花朵。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何以為家 |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最殘忍的懲罰和踐踏


何以為家?對孩子而言,家就是父母的愛和責任。

何以為家?對父母而言,就是帶著愛和責任,溫柔以待自己的孩子。

何以為家?家就是父母和孩子快樂陪伴,一起前行,一起成長。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養育孩子是一條漫長的自我成長之路,《何以為家》的確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孩子投奔我而來,我就是他的天,就是他的地,我有責任帶著愛去養育他,讓他幸福快樂的度過此生。

寫到這,已經是深夜時分,看了看桌邊兒子的照片,我很慶幸,因為我堅信心中的這份信念不會因為任何事情的改變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