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最近光大銀行股價跌得蠻多,本不該傷口撒鹽。

但該說的還是要說,一季報挺湊合的。

先上第一個圖,營收和淨利增長。


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圖1)

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很亮眼,雖然扣非淨利潤增速比較一般

原因主要是資產減值大增,蠶食掉了營收增長所帶來的利潤。

這種情況通常叫做增收不增利,最大可能是,趁著最近收益高,把一些未曾暴露的垃圾資產給處理掉。

一季報中沒有披露更多細節,只有留待中報看了。


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圖2)

第二張圖是淨息差和淨利差。

這兩個數據用公式來解讀比較準確些,但還是用簡單粗暴的法子來說吧。

銀行主業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利潤主要來自於存款利息和貸款利息之差,也就是淨利差。

比如存款利息2.7%,貸款利息8%,那麼淨利差就是5.3%。這種例子比較極端,要全部存款都放貸才可以。

淨息差,則是淨利息收入(貸款利息收入減去存款利息支出)除以可產生利息的資產。

淨利差主要反應利率環境,淨息差更多體現經營效果

因為如果利差很多,但不主動去放貸,導致存款太多貸款太少,依然賺不到什麼錢,淨息差太低。

從一季度淨利差、淨息差雙雙大增來看,還是比較湊合的。


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圖3)

第三張是非利息收入佔比

咱們剛說過銀行主要是吃利差,但銀行業績並不止來源於吃利差。

手續費、服務費、管理費什麼的,都是利息之外的收入,通通算入非息收入。

在去年最高的季度一度佔了營收的半壁江山,但在今年一季度來了個大滑坡。

對比亮晃晃的營收增長,很明顯就能看出,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央媽的恩賜,是利率環境改善情況下的普降甘霖

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其他銀行的營收大增看出來。

非息收入才是硬功夫,一點一滴的增長都需要去努力耕耘、開拓,而不是簡單的靠天吃飯。

在銀行的收入結構中,非息收入也是一塊要地,這並不僅限於它的體量已經夠大,還決定著銀行是否能走出賺錢-分紅-融資的怪圈。

因為銀行要把業務擴張出去,必然要做大,也就是吸收更多存款,發放更多貸款。

但它本身淨資產限制了這一擴張,也就是監管對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這個是有硬性指標的。

你要放貸100萬出去,怎麼說自己也得有個10來萬吧。不然放貸100萬,自己就100塊,空手套白狼不說,風險也忒大了。

在美國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中,就因為敞開了玩,銀行倒閉了超過2000家。

非息收入就不一樣了,完全不受自有資產製約,想做多大,就可以做多大。

但一直以來,我國銀行主要收入還是利息收入。

因此,咱們常看到這一幕,銀行每年分紅很慷慨,因為確實掙錢了嘛,但融資也很猛,經常就可轉債優先股等等,根本停不下來。

因為要擴大規模,必須自個得有錢啊

非息收入最大的魅力是,如果這一塊產生的收益夠多,能夠支撐銀行體系擴張,讓銀行實現內生性增長。

剛說到資本充足率,那下一張圖。

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圖4)

順便把不良貸款率也一起說了吧。

資本充足率就像上面說到的,你放出去100萬貸款,自己的本金有13萬,那麼資本充足率就是13%。

深入一點還分核心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二級資本充足率

它們分梯標準是自己的錢,借的但可以不還的錢,借的必須還的錢,層層相加。可以理解為發放貸款的保證金不同類別。

至於不良貸款率,顧名思義,就是借出去大概率收不回來的錢的比率

比如不良率1.59%,也就是借出去100萬,將有1.59萬元大概率收不回來。

但銀行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最核心的就是風險管控,於是一個新指標應運而生——拔備覆蓋率。


圖解光大銀行一季報


(圖5)

圖中最新的拔備覆蓋率是178.7%,也是是說,假如本季度有1萬元的貸款可能收不回來,那麼我就從營業額中提取1.782萬元出來,單獨放進一個小黑屋。萬一這1萬元真換不回來的時候,再拿來做填補。

用1.787萬元覆蓋1萬元可能的貸款損失,覆蓋率便是178.7%。

總結一下。

一季度業績的大增主要來自於央媽的饋贈,但銀行本身還是沒有懈怠。

不良資產或許還有較多尚未暴露,今年全年都可能增收不增利。

中規中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