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大才小哥


中国宦官的历史可以说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宦官制度了。宦官说是伺候人的,实际上已经作为一股很强的政治力量影响了中国很多朝代。



皇帝虽说也多次限制宦官的势力,但是大多到了后期宦官又会借势东山再起,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汉朝,高祖刘邦就意识到了前朝的宦官教训(赵高),就很限制宦官的权利,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宦官的势力大到可以左右朝政(十常侍之乱)。明朝宦官更加猖獗,阉党横行,如汪直,魏忠贤等,霍乱超纲,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回到正题,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去哪里了?这要追溯到末代皇帝溥仪的时期了,当时溥仪已经退位,属于小朝廷时期,此时宫里发生了著名的“建福宫宫殿群大火”事件,实则就是宫里的太妃和太监起了歹意,因为那里是清朝皇室藏宝物的地方,就是趁着火把这些稀世珍宝都偷走了,溥仪一气之下就遣散了宫里绝大多数的太监和宫女。

这些被遣散的太监大多没有劳动能力,回老家的很少,大多去了寺庙。其实太监们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归宿问题他们也在焦虑,很多有钱的太监把自己的钱财捐了寺庙,有的成了寺庙的主持,终老一生。



没钱的也有在寺庙干活的,绝大多数太监都比较穷苦,那些没去寺庙的惨死街头的也是有很多的,像李莲英小德张这种大太监能有几个呢?所以太监这种封建糟粕还是应该铲除。

望采纳,谢谢!也欢迎读者讨论。


好玩儿的历史小段子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

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


遗产君


孙耀庭,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据说当时家里穷没钱养,所以他父亲准备送他去宫里当太监,孙耀庭也答应了,总比在家饿死强,但是到了宫里询问才知道,要宫里的人帮其净身的话还得出钱,问题是他父亲连这个手术钱都出不起,所以最后决定父亲亲自操刀,孙耀庭胆战心惊,一刀下去孙耀庭当时就昏睡过去了,等到第三天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是个太监了,当他听到父亲最后一句话“清朝已经亡了。”孙耀庭心如死灰。

(孙耀庭)

言归正传,说上面的话主要是为了阐述在秦朝到清朝,太监的入职一直都存在变化,到了清朝想要当太监已经有了极其严格的制度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除了要交钱,最主要的一点是必须从儿童阶段开始就要被净身,这个大家都明白,一是有的家庭条件差,无力抚养;二是儿童期间就净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会降低。所以说很多太监进宫后大多是已经没有亲人了的。

而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去向也不同,因为每个太监的身份地位也不一样,去哪里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是根据以往历史以及最后一批太监的流向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告老还乡,亲人团聚

这些太监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他们还有家人,在宫里的时候就跟家人一直有联系,虽说入宫做了太监,有的会被村里人看不起,但是日子还是得过,亲情还在,能团圆就好。

二:继续留守或者京城买房

这样的太监还是极少数的,他们可能得到了皇帝或者嫔妃的垂怜,自己在仕途上估计混的还可以,所以肯定攒下了不少钱,加上他们跟贵族的关系,在京城买房或者继续给贵族家庭做做管家什么的,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三:寺庙祠堂

这也是大多太监的选择,他们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寺庙祠堂就是他们最终的去处,因为他们无子嗣,所以互相照顾互相支持。



四:和宫女对食

也有一部分太监,在宫中就已经和宫女对食,也就是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清朝灭亡之后,他们自然会相互扶持,找一深山或乡村或家乡,耕田织布,日子也过得逍遥自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很多太监最终都是埋在现在的中关村,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满是坟地的荒地,当然还有一些北京的寺庙,去的最多的就属万寿兴隆寺。像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被太监们支助过的思念祠堂也是他们的去处。而《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还明确记录了他们还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也就是专门收养宫中出来的太监的,类似现在的养老院,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羽评郡主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几乎没有善终的,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孙耀庭了,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从他之后在无太监,当然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并不是最后一个太监,只不过是因为他是一个级别比较高,伺候过宣统和皇后的太监,有点身份,人们才牢牢的记住了他,他最后在后海的一个寺庙里度过余生。

那么中国最后的一批太监在清朝灭亡之后都去了哪里呢?众所周知清朝灭亡之后,溥仪并不是第一时间就搬出了紫禁城,他在紫禁城又蹲了许多年,因此这些太监也留在宫中,溥仪后来被赶出故宫后,他将这些太监全部遣散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溥仪去伪满洲国的时候,又招回了几百名太监。

太监都是自幼阉割的,这些人离开皇宫之后无处可去,幸运的话他们可能会被宗亲接纳,回到老家去养老,当然这部分人是少之又少的,恐怕只有个位数,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入宫做太监是很丢人的,他们无法接纳这样的家人,即便是至亲都不能接纳。

还有一部分太监,这帮人比较聪明,提前就偷盗了不少宫里的东西,出去之后他们将这些玩意都变卖了,生活过的是非常滋润的,当然了,这样的太监也是小部分,更多的太监都很凄惨,沦落街头去要饭,或者是找个营生去干。

有很多太监都会选择去寺庙中度过余生,他们提前就已经给庙里给过香火,进庙之后便做点自己能干的事情,一直到他们死去,这样的太监是最多的,最后一部分太监则是去了太监村,如果有人了解这段历史应该知道,太监们在宫中的时候就会一起出钱修村子,出宫之后全部都去那里居住,如今有名的中关村,曾经便是最大的一个太监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去世,也享年94岁,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宦官历史的结束。

溥仪3岁登基时,紫禁城里大概还有近千名太监,随着皇帝退位,失去了权势,虽然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一定钱粮,但毕竟没以前那么有钱了,渐渐地,宫里有些不老实的太监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宫外倒卖转移珠宝翡翠等等,后来溥仪开始怀疑准备进行清点之时,这帮胆大包天的太监竟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以毁灭证据。

溥仪忍无可忍,最后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监全部赶出宫,一个不留,不过,溥仪还是安排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首领大太监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层的小太监也就20块钱,然后,他们就出去了。

在民国时期,这帮太监分成三类,处于统治阶层的总管太监,约有30多人,他们本身在宫内就有多年积累,他们大都留在了北京城里,置办田产屋宅,甚至还娶了老婆,过继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普通太监大约有400人,他们就差多了,他们一般以寺庙为人生归宿,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一般就会捐些钱财给寺庙,出宫后就到这些寺庙栖身,民国时,这些寺庙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们进寺庙之后,还要服多年劳役,并且行为点检,才能被最终吸纳。

以上2种太监还算有个归宿,但第三类贫寒太监就很悲催了,他们连进寺庙的买路钱也没有,也只有流落街头的命了,这部分太监约有300多人,他们出宫之后就只能在北京街头流浪,最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被淹没。

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民间收集了还没去世的近10个太监集中赡养,每月给与补助,根据他们的特长适当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孙耀廷,他被溥仪赶出宫后就寄居在寺庙里,解放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纳,有补助,还有工资拿,政府还供应吃住等,这几个太监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1982年,太监还剩下孙耀廷和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顾他们,到了1987年,91岁的马德清去世,1996年,94岁的孙耀廷去世,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真正走到了终点。


云中史记


中国最后的一批太监是在清朝末期,他们被三次遣散。这些太监的来源大部分是来自贫困的社会最底层的家庭,有的是孤儿。

清朝太监被遣散的原因

一,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清朝灭亡。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还居住皇宫,保留皇帝尊号,每年民国政府给溥仪400万两用于开销,溥仪开支太大,这400万两跟本不够保障生活。所以他不得已就遣散了一部分太监。给太监每人200块大洋的遣散费,太监们大哭。



二,1923年6月27日晚9点多紫禁城发生大火,这天天空中繁星点点,没有一丝风。火势猛烈,整整烧了一夜。共烧毁房屋三、四百间,还有历代皇帝收藏的字画古物、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大火之前盗宝案件就不断发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根据现场发现,有一团未被燃尽的带汽油的棉花推断,可能是该宫内太监监守自盗,毁灭证据故意放火。看着宫内被烧的狼籍遍地,他深感自己的小命会随时不保,所以他在1923 年7月16日毅然下令,除3位太妃、溥仪、淑妃这5个宫各留20名太监外,其余1000人左右一律遣散。



溥仪让王怀庆带着部队进入紫禁城,不准太监携带任何的东西。当时大雨倾盆,道路湿滑,被逐的太监汇集神武门外,他们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大声咒骂。凄惨至极,狼狈不堪。他们被安排到各个庙中暂住,等待领取内务府发的遣散费,自行选择出路,要么回老家要么自谋生路。虽然使成百上千的人失了业,底层人被阉割的历史再也没有了。


三,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围困了紫禁城,要求溥仪签订退位声明,并以要炮轰紫禁城要挟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树倒猢狲散,剩下的100多名太监也只好收拾行囊离别皇宫,他们离开时有冯玉祥的官兵搜查行李,防止他们把值钱东西带出去。


那么这些被遣散和驱逐的太监们都去哪了呢?

因清代末期,太监等级复杂,在宫殿监中,就有大总管、二总管、首领、掌案、回事和小太监之分;在各处所中又有首领、大师 父、师父、带班、陈人、徒弟之别等等。他们的归宿一般有一下几种。

一,贫穷的太监,也就是那些干杂活的带班、陈人、徒弟类的,他们位列太监的最底层,俸禄是最低的,这些人的钱财还要被上层剥夺,平时唯唯诺诺,在皇宫里能活着就不错了。他们被遣散后大多以乞讨为生,几乎全部被冻饿而惨死街头。

二,不太富有的中等太监,他们手里有部分积蓄,早就为自己的以后养老做了准备,把自己所得的银两存到类似养老的机构,以备不时之需。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明确记录了他们还成立了恩济慈保古会,这是一种以太监共同筹资的方式运作寺院的养老机制。也就是专门收养宫中出来的太监的,他们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最后负责给太监养老送终。这些机构,一般设在寺庙里,例如万寿兴隆寺、白云观、立马关帝庙、褒忠护国祠等。太监在会里交上二十两白银(后为一百个左右的银元),老了就到这里吃住不再花钱。如果不够老年年龄可直接去这里面当和尚。但“有些老太监,连这几个钱都拿不出来,出宫后只有流浪各处,冻死、饿死了”,也许他们不知道立马关帝庙的存在。立马关帝庙是京西最大的太监养老庙,类似一个慈善机构,没钱的太监也可去养老。慈禧后期的太监二总管孙玉贵(将慈禧儿媳妇珍妃推下水井的太监),在慈禧去世后,他跟李莲英出宫后独自落户在立马关帝庙。他也许是杀人良心不安,用自己毕生积攒的银两在寺庙购周边买了680亩稻田,让众多太监到此耕种安度晚年。他在1926年去世。

(《清宫太监回忆录》老太监张修德、孙耀庭、田壁臣)

孙耀庭与广化寺主持(戴眼镜那位)合影

三,富有的太监,像大总管、总管、首领类的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例如慈禧太后宠信的李莲英和小德张,便是典型代表。权监李莲英仰仗慈禧步步高升,他不仅有大量的地产,还有无数的奇珍异宝,慈禧死后,他于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底即向隆裕太后告老出宫,悄无声息地离开,三年后死了,有说他是得痢疾死的,有说是被人害死的,后来他的坟墓被人挖开,只有人头,无身子,结局也够惨的!



太监小德张走李莲英的路子,对太后慈禧和隆裕皇后他竭力讨好,最后爬上大总管的地位。在河北省静海县以及京畿南苑都有他的地产,天津英租界里他曾置楼房12座,北京永康胡同有他宏伟的大宅第,此外还有当铺、绸缎店等多处。并且还娶了四房貌美如花的姨太太,出入小汽车,还花重金给自己雇了保镖,比被赶出宫的皇帝溥仪有钱多了。1957年81岁的小德张因病死在天津。



四,有一技之长的太监

这些太监虽然身体不健全,但是有一技之长,比如,他们中有些脑瓜灵敏口才好的就去饭店,酒馆茶馆等地,把卖宫廷内鲜为人知的秘密编成故事生动形象地讲出来,满足猎奇人士的需要,挣足了银两;他们有些会鉴别珠宝的,就进了古董店做工,有的还成为掌柜;有的很会管理的就被大户人家聘用当了管家;有个伺候过隆裕太后的夏太监更是牛掰,这个夏太监的独家专长就是对绫罗绸缎的识别,因为他在宫里主要负责采买布匹。宫里主子们的衣品及高质量的要求,练就了他一双火眼金睛,他对布匹的鉴别几乎百分之百精准,另外他经常和一些供货商及权贵管家打交道,人脉很广。所以,他一出宫就成了香饽饽,他被天津四海聚绸缎庄的赵老板先下手了,高薪聘请他来当自己儿子的绸缎庄总务。在他的管理下,绸缎庄进行多种经营还开办了刺绣厂,产品畅销国内外,这个太监的待遇在所有员工里最高。


五,极少数被亲人接纳,而返回家乡的太监

太监被人看为异类,家人往往被邻居嘲笑,所以一般不会接纳他们回家,更不让他们死后入祖坟,有很少一部分家人,勉强接纳他,是贪图太监手里的银两,或者太监在宫内劳作期间给家乡亲人回馈的供养。

六,最后活着的太监的归宿

到了解放后,还有不到十个太监健在。新中国将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赡养。每个人每月有16块钱的补贴,有些文化人太监还被安排了工作。例如孙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组去当出纳,每月有35块钱的工资,属于当时的高薪阶层。到了八十年代,还活着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新中国还给他们安排了个和尚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1987年马德清去世。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从此太监从历史上消失。孙耀庭因为家里太穷,没钱请人做“手术”,他父亲亲自动刀,结果一刀下去,孙耀庭就晕了,3天后才醒过来,父亲却告诉他:“大清亡了!”后来因溥仪还在皇宫,他就搭上了太监的末班车,这刀算没白挨。开始以“徒弟”的身份,整天侍候主子,为其端菜送饭,倒屎倒尿。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后,孙耀庭曾去长春溥仪处当差。生命中来回折腾。后来他为了生计,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拣些煤渣、废品。最后还是新中国给了他最好的生活。

太监们最终的归属

据史料记载,中国很多太监最终都是埋在北京海淀中关村。因太监无后,无人打理修葺坟墓,太监的坟墓一片荒凉。中关村坐落在永定河故道之上,因为低洼曾是一片自然沼泽,没有多少人烟,出于河流故道的缘故,这里曾叫“中湾儿”。这地方在当时根本不值钱所以被太监购买当坟地。


小姐姐讲史


1912年,清帝退位,从此躲进宫苑成一统,不管东南西北风。旧臣上朝,宫女太监伺候,该有的还照旧有。

按照优抚条例,小逊帝仍然享有每年400万银子的供养,这笔钱除了宫廷开支,还要照顾其他皇室宗亲,就有点捉襟见肘。

民国财政吃紧,小逊帝工资发放不及时的事情经常有,当政府从外国贷款还没贷下来时,无法足额发放,小逊帝日子有时会很窘迫。

皇帝窘迫,下面的打工仔打工妹太监、宫女们也着急。宫女们还好,出了宫伺候别人一样能够有口饭吃,也可以嫁人,享受人伦之乐。可太监群体们就惨了点,他们以前那点优势都成了劣势,回家下地干活很吃劲儿,还老是有乡邻指指戳戳,就业范围很窄,几乎只能混吃混喝等死。

大部分太监开始考虑后路,他们中有的人攒下自己的工资,敬献给寺院,期待等自己老了出宫之后能到寺院养老。

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向库房伸出了双手,偷些东西变卖到宫外,以便早日完成自己的养老金储蓄计划。这大清已经完了,谁知道自己还能在这紫禁城能呆多久,再不动手就晚了。

溥仪眼见库房失窃现象越来越严重,坐不住了,终于有一天,建福宫起火,很多珍品连同账册都付之一炬,有人反映说现场有浓重的煤油味儿,看起来像是人为的纵火案。溥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发生以及自己的人身安全考量,他下旨遣散所有太监,当天是1923年的7月16日。

这一天终于不可逆转地到来,太监们中的首领还能领到200块的遣散费,普通小太监只能领20。

圣旨一颁布,有些老太监大哭一场,哭罢转身就跳了筒子河,也有的咒骂不停。哭也好闹也好,紫禁城不相信眼泪,话说转过年来连溥仪都被赶走,紫禁城中哪有不散的宴席?

这次遣散的太监共有七百多人,年轻一点的有的打起包袱回到了河北乡下老家;年老一些有钱的早就外面买了宅院,甚至养了小妾;也有的去了早些年敬献的寺院,到那里养老;剩下的一些没有做好计划的,结伴去了紫禁城北面的雁翅楼。

去雁翅楼的太监有300多名,他们跟难民差不多,天天在廊下点火烧饭,警察见天都来驱赶,栖栖遑遑,一年之后才慢慢散尽。雁翅楼被太监们发掘的功能后来在国民政府被发扬光大,被改造成为一个乞丐收容所。

当时的报纸上也掀起过对如何安置太监群体的大讨论,有人建议他们去女子学校、女澡堂子、妇幼医院、妓女改造中心当差,也有人建议他们去有钱人家继续从事家政业务,后来终归是不了了之。

中国最后的太监孙耀庭也是在那一批出的宫,他当年去了寺院,熬到解放后,政府安排他做了出纳,他们那一批太监都管吃管住,还有工资发放,晚年享受了一段安心的岁月。

到了1982年,孙耀庭和马德清成为存世仅有的两名太监,看他们的退休生活,老有所养,日子仍然比较惬意。1987年马德清去世后,孙耀廷又独自坚持了9年。

到了1996年,年满94岁的孙耀廷去世,给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画上了一个最终的句号。


历来现实


孙耀庭,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时因为他的阉割时间比较晚(1916年),二是因为他的自传名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三是因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实际上“最后一个太监”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阉人究竟何时起源,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太监这项制度却在民国建立后被废除,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就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虽然官方不再公开招募阉人,但是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于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张勋的复辟,很多民智未开的人依然觉得皇帝不会消失,太监还有前途,所以类似于孙耀庭这样迫于生计“自宫”的人肯定还有其他,而孙耀庭之所以能入宫当太监,还是托了很多关系。

孙耀庭先后服侍过载涛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还曾追随溥仪来到“伪满洲国”当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万寿兴隆寺,此后又住进了广化寺,直到1996年,94岁高龄去世。

清朝灭亡后,当时大部分太监依旧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但是随着宫中频频被盗,溥仪开始大规模遣散太监,一些有些权势的太监,或偷,或贪,多少积累了些家当,出宫后依然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监命运则非常凄惨。

老年的太监出宫后一般都会在寺庙度过余生,北京周边很多寺庙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出资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监的寺庙越来越少,而万寿兴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进寺庙养老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必须参加太监中的一种养老组织-“养老义会”,定期缴纳会费,将来才能获得在寺庙中养老的资格。

清朝灭亡后很多老太监都住在万寿兴隆寺,抱团取暖,晚年生活非常凄惨。


一点点历史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指的就是晚清的太监们,他们大部分来自于河北和京城郊区的人。一般都是出身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为了安生续命没办法才入宫当了太监。


在宫中他们是太监,可是一旦出了宫他们啥也不是啦,即无生存能力,又无安身之所。所以出了宫的太监只能选择寺庙作为安身养命之所。我们知道晚清的大太监李莲英,崔玉贵,小德张这样的权贵太监到了晚年出宫后一样以寺庙为主,甚至死后也要葬在他乡异地。

据史料记载,在北京城郊就有明清两代的太监寺庙多达26处,其中以恩济庄最为出名。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后,太监们被赶出了紫禁城,居无定所,没办法就被安排进了这些所谓的太监庙。

太监寺庙主要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出租大量的房产和经营一些粮食,蔬菜,种植果树等收益为前提,养活这帮无家可归的太监们。

当然了,有一些比较有势力的太监也会自己花钱营造一个特殊的环境自消自灭的生存下去,直到老死。不过大部分太监还是属于无家可归的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本来就干不了什么活,再加上在宫中养成的习惯,所以一般太近监只要出了宫,就基本是属于干啥啥不行那伙的,只能依靠社会力量满足自己的生存条件,从而了却一生。所以中国最后一批太监们的出路还是很可悲的。



既然选择了走宦官这条路,就注定是一条没有曙光的路,因此,作为封建王朝的太监们能够活下来就很幸运啦,至于他们的凄惨后半生,能够苟且活命也算是老天眷顾他们啦!


任驰赢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众多影视剧里,此情景,屡见不鲜。太监们,手执圣旨,拖着阴柔的长腔调,宣读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经拍过一部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电影,有些人可能看过,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清朝太监自己写的自传。这个孙耀庭,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公认的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在北京后海的广化寺,随着清朝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死去,存在几千年的太监角色,彻彻底底的画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从此世上再无太监!

太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皇权的产物,几千年来依附皇权而存在。太监大多出身穷人家的孩子,有钱人家谁会把宝贝儿子送进宫当太监呢。太监从小的时候,多数在十岁左右就被阉割了,而后被分配到皇宫各处,服务皇家。


有道是“树倒猢狲散”,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皇帝退位不再有皇帝,皇权没了,连皇帝自己都自顾不暇,那么依附在皇权上的太监们,命运可想而知。

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末代逊位皇帝溥仪,当年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于是1923年7月6日一声下令,也是皇帝对太监们最后一次行使皇权,将所有太监一并遣散、驱逐出皇宫。

当时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带着皇宫卫队,执行这一命令,将太监们一并押出皇宫。有书记载:“那天天下着大雨,太监们皆被聚集在神武门外,其情形就好比当时道路上的泥泞一般,凄惶悲惨...”

一众太监被溥仪遣散,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太监级别 清宫给每人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们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死活,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这个孙耀庭正是清朝最后这一批太监之一。清亡后,太监也消失在公众视野。那么,最后一批太监出宫后,都去了哪里呢?出宫后的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有关记载,孙耀庭曾经回忆说:

被驱逐出宫的太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去处:


1、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

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平时在宫中得宠,捞了不少赏赐。很多职务油水也多,多年下来也积攒不菲,毕竟太监在宫中吃公家的用公家。其中很多太监出宫前,已都在宫外置办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

当然,这是被驱逐的太监队伍中,头部少数的幸运者。


2、普通太监、手头稍有点钱的太监

当时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个现象:太监到寺庙大把大把的捐善款,出手还挺阔绰,就会十分纳闷:咦?太监这么信佛吗?一生绝后、一生无家、无牵无挂的太监们,能求佛什么呢?看完下面,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庙宇,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著名的万寿兴隆寺。太监们死后,都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专门埋太监的坟地场。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古代“中官”既是“太监”别称。


3、没钱的太监、穷的太监


对于这些离宫的太监,如果在净身入宫前便已经成家了的,或亲人愿接纳的,勉强还能回去投靠家人,也多活在四邻异样眼光里,了此残生。


但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在颠沛街头、庙宇之中苟延残喘、度过余生,无子无家无人关心,卷缩在阴暗角落,就算死了臭了,也多是无人问津,十分悲惨。

因为太监都是“绝户”,无儿无女,亲人远离,死后坟墓无人祭祀,冷冷清清,荒坟一座。太监,不但被世俗社会不容,也被自己的亲属所蔑视及抛弃。甚至不仅如此,“挖绝户坟”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没有后人,谁去管呢。

建国后,仅有不足十个太监健在。到了80年代,在世太监,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二人。1987年,马德清死,1996年,孙耀庭离世。至此,两千多年的太监角色,永远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