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渤海國”在哪裡?是誰建立的?

聊以自娛2


導讀:渤海國,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我國東北建立的政權。渤海國從公元698年建立到公元926年被耶律阿保機滅亡,共傳15王,享國229年。


渤海國名的由來

唐朝六大都護府中安東都護府是用來管理大唐東北部少數民族區域。下設營州上都督府、饒樂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韋都督府。其中渤海都督府就是用於管理粟末靺鞨的軍政機構。這也是後來大祚榮受封渤海郡王和渤海國名的由來。


渤海版圖

作為唐朝的藩封國,長期與唐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與周邊國家、部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與交往,從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故被當時的人們譽之為“海東盛國”。渤海國巔峰的疆域,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龍興江)與新羅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帶,與北黑水靺鞨相接,東臨日本海,西至今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接壤契丹。


渤海國的滅亡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契丹滅渤海國後,封皇太子耶律倍於渤海故地,因渤海在契丹東方,故名為東丹國。


歷史莫名的喜感-民族關係的延伸

安東都護府下設的幾個都督府要特別注意室韋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注意渤海都督府比較好理解:渤海國由靺鞨人建立,被契丹人滅亡。但是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帝國200餘年後,又被靺鞨人的後代女真建立的大金帝國所滅(靺鞨到遼代稱女真)。是不是很有歷史的喜感?相當於女真和祖先先後建立了三個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的政權,並且一個比一個厲害。順序是這樣的渤海國---金國----後金國(大清)。

再看另外一個室韋都督府: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崛起時間稍微晚於女真建立的金國。但是一旦狂暴崛起,就一路遠古世紀的霸王龍東征西討,很快吞下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且比女真人建立的大清更早的入主中原,面積遠超大清的元帝國。從蒙古崛起摧枯拉朽般的滅亡金國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歷百年征服西北蒙古割據勢力,這兩個民族已經跨越時空,相愛相殺了幾百年。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聖立元年,(公元698--926年),我國曾有一國家,叫渤海國,698年建國,926年被當時的契丹國所滅。渤海國初名為震,是大祚榮襲其父乞乞仲象所受武則天授予的爵位震國公。

建國兩百二十九年裡,渤海國農牧,文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均繁榮昌盛,在紡織,冶煉,工業加工都頗有建樹,是為當時中原人眼裡的的盛國,。

渤海興於高句麗,亡於契丹。當時的耶律阿保機乘渤海國內亂,起兵攻打渤海國,沒多久,就把渤海當政國王擒拿了,渤海國亡耶律阿保機趁機讓自己的兒子當了國王!改渤海為東丹國。五十七年以後,廢東丹國號,東丹與中原融為一體。

渤海國昌盛時期,也是按照唐朝的模樣建造自己的行政體系,設立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個縣。

五京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寧安縣,坐落在離鏡泊湖不足20公里的渤海鎮上,現在屬於東京城林業局所在地,當時的原貌考察發現,當時的上京完全是以唐朝首都為模子建造,唐朝首都有三百八十一坊,上京有八十二坊。現今遺址也頗為完整,上京龍泉府,古井址,禁苑等。主要遺物有石燈鍾鍾,大石佛,大石龜等

建國200多年,雖然渤海國文化發達,但傳世文獻堙沒殆盡,大部分靠後人考古挖掘,尤其是歷史地位,歸屬問題一直是日本,韓國的爭議。認為古代的渤海國屬於它們的附屬國,其實根據大唐歷史資料,渤海國一直屬於中國。






芒果綿綿冰呀


渤海國名字來源於唐玄宗皇帝時期賜給時任渤海國國王大祚榮的封號“渤海郡王”而來,但在此之前,渤海國已建立了近十五年的時間。

在唐朝建立時,東北亞一帶活躍著一支非常強大少數民族-靺鞨,後來分為好幾支比較大的部族。其中在今天黑龍江流域附近生活的靺鞨人稱為黑水靺鞨,而在今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生活的靺鞨人稱為粟末靺鞨。

靺鞨族歷史悠久,在北魏時就已經和同是中國東北地區強國的高句麗連年征戰。

夫餘國衰落後,粟末靺鞨開始南下,而高句麗也在積極北進,他們的目的都是填補夫餘國滅亡後的權利真空。因此粟末靺鞨和高句麗瓜分了夫餘國故地。這段時期,粟末靺鞨在和高句麗的爭雄中漸漸處於不利的地位。

隋末唐初時,與高句麗鬥爭處於下峰的一部分粟末靺鞨部族因不願臣服於高句麗,遷到遼西柳城一帶,而未遷走的粟末靺鞨居民則被高句麗征服。成為高句麗對外作戰的附庸軍。

隨後太宗高宗兩朝不斷對高句麗用兵,兩邊的粟末靺鞨均有參與,在戰場上也互相殺伐。隨著唐朝對高句麗軍事行動的不斷勝利,助唐作戰的粟末靺鞨獲得了大量俘虜,同時也不斷受到唐朝賞賜。高句麗快亡國時,粟末靺鞨的實力已經為東北其他少數民族所忌憚。

武則天當政時期,契丹反叛,唐多次派重兵壓境,均被契丹擊潰。為粟末靺鞨脫離唐朝統治者的控制創造了條件。不久後後突厥崛起,不斷入寇唐在東北的邊州,契丹和奚也依附於後突厥,給唐朝造成麻煩。此時東北與中原的道路被隔斷,粟末靺鞨的首領大祚榮抓住機會,於公元698年立國稱王。

公元十世紀,契丹崛起,而此時的渤海國已陷入分崩離析的危機之中,契丹趁機大肆進攻渤海國,不斷掠奪渤海國領地。

公元925年冬季,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親征渤海,第二年春季,渤海國都上京龍泉府陷落,渤海國滅亡。


太極殿裡的千牛備身


渤海國(698年-926年)“渤海國”名來自於唐朝所賜的“渤海郡王”封號。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是我國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始建於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曆元年),初稱“震國”。七年後(公元705年)歸附於唐王朝,十五年後(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由於諧音也成為北邵國,與南面的南昭國相呼應。公元926年(遼太祖天顯元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靺鞨歷史上最早出現在北齊,包括十餘個部落,粟末部落分佈在最南部,靠近內地和高麗,所以發展非常迅速,隋朝建立後,粟末臣服於隋朝,從政治上確立了從屬關係,隋帝楊廣在位時一起攻打過高麗,立有戰功。唐朝建立後,在粟末靺鞨居住的地方設立了燕州,首領被封為燕州總管。696年,契丹發生饑荒,契丹向營州都督請求給與救濟,但都督非但不就還凌辱契丹首領,引起了契丹人的強烈不滿,6月16人契丹人在營州叛亂,殺死都督,沒幾天隊伍發展道路數萬人,武則天派兵討伐,唐軍大敗,不過最終被楊玄基平定叛亂。契丹人的反叛削弱了唐王朝東北的通知,給靺鞨族創立地方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698年創立的自己的王朝,國號震,大祚榮自立為震國王,建國後,唐朝一直忙於東突厥,無暇顧及震國的建國活動,使大祚榮在這一時期獲得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發展。705年唐朝與東突厥關係緩解,唐中宗派使臣前往震國招撫,大祚榮欣然接受,雙方達成和解。706年東突厥再次范進,唐朝損失慘重。713年唐朝又派使臣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受冊封后,大祚榮去掉靺鞨,稱為渤海,忽汗州都督府也稱為渤海都督府





修陽曆史趣事


看過餘秋雨.《脆弱的帝國》,此國煙沒在歷史長河裡無聲無息


白與黑946


你問的是商周時孤竹國?其地今日遼寧營口至山海關地區!


維權78380048


渤海國應該是原東北東南地區以扶余人為主體建立的,扶余人是高度漢化的民族,他們效仿隋唐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完整的政權。後來渤海國被契丹也就是遼國所滅,並且逐漸地融入了漢契丹女真及高麗等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