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李鴻章是清朝晚期一位著名的大臣,清王朝走向末年之後,國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再沒有先前的富饒和文明,內部腐朽不堪,外有西方諸強進犯,朝廷打不過洋人的槍炮,便想法子去壓榨底層平民,這時的清政府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已經落後很多西方國家,以至於後面被一直欺負。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局面才被扭轉過來,可以說現在中國人之所以能夠身在和平地區,得感謝那些為國家獻身的先烈們。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為國鞠躬盡瘁,可惜生不逢時,沒遇上好的時機,因為清王朝註定是要滅亡的,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西方諸國之後,卻仰天長嘆,他究竟是在嘆什麼呢?其實在這一年中,李鴻章不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他從上海出發,花了整整半年多的時間,把歐洲諸國遊覽了一個遍,所以他對世界局勢的看法,要比清政府的大多數人要清晰得多。

李鴻章之所以嘆息,是因為看到了清政府的弱,以及歐洲諸國的強大,內心想到兩者的差距,所以才忍不住長嘆一聲。在國際外交上有那麼一句話,弱小的國家是沒有外交的,如果你的國家弱小,那在國際上你根本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只能作為棋子任人擺佈。1894年的甲午戰爭,舉國之力供起來的北洋艦隊,承載無數人的希望,但卻在海戰中全軍覆沒,在第2年,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先去跟日本人談判,簽署了歷史上有名的馬關條約。

當時所有人的怒火,全部發洩在李鴻章的身上,但這並非他的過錯,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才導致了這個結果,清政府為了平消民憤,將李鴻章的官職全部革除,只留下一個虛銜,此後李鴻章一直閒賦在家,後來因為俄國政府的邀請,李鴻章作為親俄派,便成為出使沙俄的官員之一,同時順便還去訪問一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

1896年6月,李鴻章踏入德國的國土上,受到了國王般的待遇,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2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因此處處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德國也無不在顯示自己是歐洲工業強國,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著名的鍊鋼廠,見識到許多武器槍械,清朝的冷兵器根本無法與其相比,對比一下兩國的強弱,內心只能嘆息。

在這次訪問行程中,讓李鴻章收穫最大的當屬德國,因為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聯想到清政府的懦弱,國家貧窮又落後,政府只知道收稅,然後給外國進貢,等於給別人交了保護費,每每想到這些,李鴻章就不由得嘆氣,所以在訪問完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要效仿德國,建立起一支新的軍隊。

後來李鴻章又推薦袁世凱建立新式軍,歷史證明這個建議沒有錯,只可惜晚了一些,沒有及時給清政府續上命,不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發展,之後袁世凱能以武力逼清皇帝退位,李鴻章也是間接性幫了忙的,對於這麼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後人對他的瞭解卻非常的少,實在可惜。


木劍溫不勝


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可是,當這個“東方俾斯麥”見到了真正的俾斯麥的時候,他們會聊什麼?

1896年6月,李鴻章在簽訂了《馬關條約》一年之後,受命出訪德國。

1895年4月,他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後,可謂是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人人斥罵,慈禧即便再寵他,也不得不讓他退一退,好讓風波消停。

雖然已經時隔一年,風波也消停了不少,可是,慈禧想將他掏出來繼續用,總得讓人信服不是?於是,她決定讓他去歐洲考察考察,看看能不能弄出一點政績,然後名正言順地讓他上位。

李鴻章到了德國後,先是在6月14日拜見了德皇威廉二世,後來才在6月27日去拜訪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73歲的李鴻章看著81歲的俾斯麥,笑著說,老哥你知不知道,不少人稱我為“東方俾斯麥”呢!

俾斯麥一聽,也笑了笑說,哦,是嗎?不過,倒沒人說我是“歐洲李鴻章”。

俾斯麥這話裡究竟有沒有透著輕蔑的味道?多多少少是有的,別人將你李鴻章說成“東方俾斯麥”,是在拿你和我比,可是我俾斯麥就是俾斯麥,不用和誰比!

李鴻章一心想當清王朝的“裱糊匠”,一心想維護他家老佛爺的江山,所以,他即便聽出了俾斯麥話中的輕蔑之意也只能在心中嘆氣,可還是得厚著臉皮向俾斯麥取取經——

我很想復興清朝,老哥能不能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俾斯麥說,老哥我是真高興你能問我,可惜的是你們清國太遠了,老哥我沒有去過,平時也沒怎麼留意貴國的時事政治,所以,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如果中國真的遠到俾斯麥不想去了解的話,德國人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中國,然後侵犯中國的主權?說白了,俾斯麥的意思是中國太落後了,我懶得看你們的政事,反正你們打不過德國。

然後,李鴻章又問,我和朝廷發生齟齬的時候,怎麼讓朝廷聽從我的意思?

俾斯麥心想,李鴻章你是不是閒著沒事?但是嘴上還是說起了套話,你說你一個給人打工的官員,怎麼能和朝廷相爭?如果你真和朝廷發生爭執了,你要麼好好聽話,要麼直言進諫,讓皇帝支持你。

李鴻章老臉一沉,一個問了等於沒問,一個答了等於沒答。

李、俾兩個老頭說完了屁話,李鴻章終於忍不住問了,怎麼勵精圖治,讓國家富強?

俾斯麥一聽,心裡又樂了,嘴上說到,這事,嗯,練兵吧,除了這個沒有別的了,沒有一支拿得出手的軍隊,這個國家站不穩。

李鴻章心裡一個咯噔,他自然知道練兵的重要性,否則的話他當年也不會耗費這麼多心血和金錢去打造北洋艦隊,可是結果如何?被日本人給一口吃掉了!

後來,他又舉薦了袁世凱去天津小站練兵,也是想再練出一支能夠拿得出手的軍隊!

李鴻章想到這,悵然一嘆,我們清國不是沒有人,可是,我們沒有軍事教官,更沒有可用的兵法呀!等我回去了,我會參照你們德國的軍制,聘請德國教官,練出一支新軍!

這恐怕也是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以德國軍制為藍本的一個原因,只可惜,這北洋新軍最後也成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俾兩人聊了不少,實際上也不過是水話連篇罷了,俾斯麥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職,手裡沒了權,他自己心裡還鬱悶著呢,哪有心情去給你李鴻章解惑?更何況還是什麼強國強軍之策?

李鴻章沒有試探出威廉二世對中國的態度,又沒有從俾斯麥這個所謂的“鐵血宰相”嘴裡得到什麼富國強軍之策,心中難免失落。

後來,李鴻章開始在德國下訂單了,什麼訂單?軍火!

德國人為了賺錢,讓李鴻章多下訂單,特意邀請他去自己的工廠參觀,這能叫參觀?簡直是赤裸裸的打擊!

李鴻章到了人家的工廠一看,傻眼了,原來自己所謂的洋務、所謂的實業,在別人眼裡,不過是過家家而已。

他的心中又是一酸,事事不如人,清朝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德國了。

李鴻章浸淫官場幾十年,讓他看不清的事不多,他看不清的是清朝的路應該怎麼走,但是,德國的野心他卻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他才會忍不住仰天長嘆,清朝呀,我這個“裱糊匠”對你也是無能為力了。


吾與吾國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進行了長達190天的訪問之旅,期間訪問俄國、德國、荷蘭等八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規格之高,絕對不亞於國家元首級別,就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盒喜歡聽的畫眉鳥,德國都事先安排妥當。

這次出訪德國,李鴻章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

還原當時的場景……

1986年6月14日,李鴻章見到了德皇威廉二世,並遞上頌詞,裡面寫的大致就是對德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的感激之語,15日參加了德國在行宮的國宴,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

威廉二世邀請李鴻章參觀自己的軍隊,並前往漢堡拜訪了前首相俾斯麥,這次與俾斯麥的談話也被記錄下來。

李鴻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覺得您更偉大。”

俾斯麥:“我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

李鴻章:“哪裡能和閣下相比。”

隨後李鴻章談到30年前的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但是俾斯麥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談這個(心想看武器去吧!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務)

兩人隨後也是一邊走一邊寒暄,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直到李鴻章說了一個讓俾斯麥感興趣的話題。

李鴻章:“怎樣才能在中國(大清)進行改革?我們那裡改革,政府和國家每次都給我製造困難和障礙,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麥一針見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決策者和您站在一邊,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不是,那您就別折騰了。”隨後說到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隨後李鴻章又提到自己國家人多,但是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俾斯麥說軍隊不需要多,有5萬精兵足夠,但是不能分化,必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調動。

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兵工廠

一番話下來李鴻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尋找(甲午戰爭失敗)的答案,二人之後終於來到德國的兵工廠,李鴻章走進大門的那一刻,發現俾斯麥之前說的那些其實都是che犢子,李鴻章看見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武器製造,當時跟隨的官員介紹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400多萬噸,可憐大清連德國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製造局連清兵的子彈都供應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軍隊,還被德國的高科技X射線照出臉頰上的一顆子彈,李鴻章清晰的看見自己的骨頭,簡直不敢相信,這要是回去說給慈禧太后聽,怕是如何也不會相信。

李鴻章感慨頗多

最後使團離開德國,李鴻章想起滿清的閉關鎖國,想想乾隆當年拒絕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還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鴻章心裡也不知是何種感慨。

因為德國的刻意安排(當時多個國家知道李鴻章要訪問自己國家時,都希望這個亞洲大國能夠大量購買自己國家的軍火,尤其是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讓李鴻章這次看見幾乎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不由得感慨萬千。


羽評郡主


在1896年,李鴻章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李鴻章在這一年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滅。1895年,當時的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談判,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清政府於是革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名頭銜,一直閒居在家,感覺無所事事。由於“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日益膨脹,這讓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禮的機會向清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員參加此次盛會。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清政府參加加冕典禮,而是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李鴻章當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加上他是親俄派,當沙俄發出邀請,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選。所以,清政府決定派使團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國家。1896年,李鴻章74歲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擔心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準備了一副楠木棺材與其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

李鴻章的第一站是俄國,1896年6月3日在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李鴻章結束了俄國的訪問,開始了德國之行。1896年6月13日,從他進入德國國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接待,李鴻章享受到了國王級待遇,皇家衛隊護送,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在德國訪問時他不僅僅訪問了德國皇宮,還見到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與其合影,兩人會面被國際新聞大肆報道。

此外,李鴻章當時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克虜伯鑄鋼廠。逗留期間李鴻章在比頓夫人莊園德國人展示了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最快射速達600發/分,讓李鴻章目瞪口呆,接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當時李鴻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擁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價高達30英鎊以後,李鴻章又感嘆:“太貴了,太貴了!”1896年的英鎊與白銀比價為1英鎊:6.25兩白銀。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大約會花掉1.5鎊,對於捉衿見肘的清政府來說,這種武器的確很燒錢。至於李鴻章後來買了多少挺馬克沁機槍,不清楚。

不過,李鴻章訪問這麼多國家,收穫最大的就是德國。在他訪問德國以後,就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看看當時的清政府,國家貧窮落後,總是被外國欺負,想到這裡,李鴻章忍不住仰天長嘆!所以,在訪問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效仿德國,建立一支新式軍。後來,李鴻章等人推舉袁世凱建立了新式軍,李鴻章功不可沒。雖然,新式軍創建時間有些晚,沒有為清朝續命,但是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後來,袁世凱掌握新軍,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這也是李鴻章的功勞啊!


謀士說


李鴻章為何嘆氣,不嘆氣才有鬼,面對真正的俾斯麥,冒牌俾斯麥當然是羞愧的無地自容,羨慕的二眼放光,羞愧羨慕之後,更多的是對人性思考和對自己的思考,額,貌似說錯啦,是對國家思考,和對統治者思考。思考完後,除了嘆氣,還能幹啥,難道找牆撞死,找地方哭?

1896年歐洲和德美行,李鴻章感慨良多,這感慨更多是對時局擔憂對國外製度羨慕,以及自己處境的難過,老李一生精於算計,為國付出,只是這國左右上下看看,都不是好東西,老李也迷茫啊!

當時中國正被世界越拋越遠。

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世界,歐亞大陸,德國崛起,英法強勢,俄國和奧匈在跟進,日本崛起,意大利統一,美洲大陸美國一枝獨秀。

遍觀世界,中國一枝獨秀固守封建,大清朝也就比黑非洲強丁點。

悲哀盡頭是心死,心死的盡頭是啥?自殺?他不敢也不能。國家無人,他也只能推著殘軀奔走,指望繼續補鍋。

面見俾斯麥,政治目的明確,就是獲得德國支持,調整海關稅率。因為甲午2.3億賠款讓大清不堪重負,在不調稅率,就要破產。德國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在等籌碼,就是山東膠州灣利益。

於是會面開始,廢話略過,直達核心。

李鴻章:老俾啊,來你這太高興了,有點問題請教!

俾斯麥:啥問題啊?

李鴻章:改革在中國怎麼辦才好?(問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俾斯麥:這個我也說不清啊。(俾斯麥很慎重)

李鴻章:哎,我們那,什麼事都不好辦,處處有人給我為難?(李鴻章在抱怨)

俾斯麥:理解,上面不支持,作為臣子做什麼都不好做,改革需要執政者支持。

李鴻章:最討厭的是,皇帝還受到不好的影響,我做事完全是麻煩不斷。

俾斯麥:一樣一樣,你別說,當年我跟你一樣,特別是女人有時候很討厭,。

李鴻章:錯了,你和我不一樣,你更強勢,而且手段更足。

俾斯麥:沒有沒有,我只是給女人尊重而已,其他的他們說他們的我辦我的。

李鴻章:這個我做不到啊,我們國家女人第一。而且軍隊執行力也差,我搞不定啊,

俾斯麥:哎,你錯了,兵不在多在精,令行禁止才是軍隊,你們那不算軍隊。

李鴻章:確實,我們兵多,可都是廢材,你們德國部隊看著我眼紅啊,我回去一定安排僱傭聘用普魯士軍官,以德軍為榜樣訓練軍隊。

俾斯麥:訓練出來的軍隊,不能分散要集中,這樣才能調動自如。

李鴻章:沉默-尼瑪這又不是我的軍隊。

那麼這段對話為何讓李鴻章仰天長嘆?

其實原因很簡單啊

第一:老李只有在外國才敢抱怨女人執政害死人,在國內他都不敢說,而俾斯麥居然直接說,來自女人的影響,只要給他尊重就可以,其他當放屁就好,這對比太強烈了。

第二:老李問道改革的問題,而俾斯麥直接說一句,上面支持就好辦,這完全是挫到老李傷心地,李鴻章改革從來都不順心,支持那是沒有的,都是絆腳石。

第三:關於軍隊這塊,李鴻章也悲哀,自己的淮軍算是私人武裝可是被朝廷不待見,訓練也落後,完全看不到希望。

最後,在看歐洲各國的改變,結合自己的遭遇,他發現“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不變法就要滅亡,就更難過了。

想想也是,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最後還是治標不治本,問題根源李鴻章難道不知道?不過是慈禧太后不願意放權,不願意觸動守舊派利益而已。

於是看清根源的李鴻章開始改變,回國之後變成維新派支持者,戊戌變法時,李鴻章甚至以“維新同志”自許。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也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不做刀斧手”。

最後結果也如此,不僅不做刀斧手,他還將俾斯麥話聽進去了,慈禧太后說對八國聯軍開戰,李鴻章不管不顧,終於硬氣了一回。雖然最後還是去簽約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只是李鴻章時日無多,而後起之秀的袁世凱卻將俾斯麥的話全部學進去了。老李是愚忠,袁世凱可不一樣,小站練兵成就自己的軍事集團,教官全部來自普魯士,訓練也學習普魯士,結局就如俾斯麥所說,兵不在多在精,在令行禁止,才有後來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阿斗不傻


1896的前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並主持了清廷和日本的議和活動,在他的手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人,並賠款兩萬萬兩白銀,由此他得到了“賣國賊”的帽子,並失去了實權。對於這位72歲的老人的確是不小的打擊,因為對於文人來說,晚節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李鴻章失去了晚節。


為了尋求救國圖存之道,也為了避一避朝野譴責他的聲音,李鴻章請得慈禧太后懿旨,決定出國訪問,德國就是他其中的一站。

然而不訪問還好,越訪問越是觸目驚心,清廷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已經不是幾年幾十年的差距,而是幾百年的差距。彼時的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迫在眉睫,一系列新事物不斷地出現,這對於李鴻章來說不能不是一個衝擊。

然而當時的大清卻還在盲目自大,雖然不再閉關鎖國,但依然認為西方的東西是“奇技淫巧”,對於天朝來說是無法容忍的存在。這位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的老人怎麼能不觸目驚心,感慨良多,他感嘆於中西差距之大,又感慨於自己的無能為力,只能“仰天長嘆”!

其實對於李鴻章,我個人是對他同情的。誰也不想做賣國賊,然而局勢又阻止不了任何人成為“賣國賊”,那是時代的必然選擇,要怪就怪那個落後的時代以及那個落後的朝廷,活在那個體制內,很多人都無能為力。



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各抒己見,大家一起交流。


圍知歷史


甲午中日戰爭後不久,李鴻章就開始反思為何“清朝軍隊不如人”這個問題。1896年,李鴻章就奉命出使歐、美、俄等國家,想要見識一下他們的軍隊武器到底比清朝強在哪裡。


李鴻章每到一個國家就受到他們的熱情款待,尤其是德國:他們以為李鴻章此去就是來購買武器,給他們送錢的,結果沒想到李鴻章兩手空空地就走了,讓列強們大失所望。

李之歷聘也,各國待之有佳禮,德人尤甚,世以為此行必將大購炮船槍彈,與夫種種通商之大利,皆於是乎在。及李之去,一無所購,歐人蓋大失望雲。—《李鴻章傳》

俾斯麥在帶領李鴻章參觀完德國的軍隊、武器之後,年過7旬的李鴻章就仰天長嘆一聲:哎!


首先他是被德國先進的武器設備、軍人的精神風貌給深深地震撼了

德國的槍炮比自稱“天朝上國”的大清鳥槍、弓箭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效率來說都不知道強了多少倍。士兵那更加不可同日而語,清軍裡吸食大煙的都不在少數,站不了一會兒就全身顫抖,雙目無神,如何能與眼前意氣風發、精神抖擻的德軍相比呢?看到這裡,李鴻章明白了,大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系列失敗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而是整個國家軍隊的弊病。

更加嘲諷的是,德國建國至今日不足百年,相比數千年中華古國來說簡直是個“襁褓嬰兒”,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打得我們屢戰屢敗,甚至到了望風即潰的地步。

因此李鴻章也就只能仰天,發出一聲震驚萬分的感嘆了。

其次李鴻章是無可奈何

李鴻章面對著德國的堅船利炮,他也夢想著能夠買幾百條槍、幾十門炮回去,要是能夠建造出一隻這樣兵強馬壯的軍隊,列強怎麼敢來犯我中華?這一點,剛剛代表清政府簽署萬空前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的李鴻章自然深有感觸。



但是無奈沒錢,且不說兩億兩的天花賠款就已經讓清政府不堪重負了,再者“老佛爺”又會准許花這樣一大筆銀子在軍備上嗎?

想到這裡,李鴻章也就只能萬般無奈地長嘆一聲罷了。

如何評價

拋開李鴻章的功過不論,他的外交能力和在海軍軍事方面的遠見卓識還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了,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曉史才能明事



1896年,清朝為了感謝法國、德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問題,擬派大臣出訪歐洲。由於俄國等列強指名要李鴻章出訪,因此,清朝最終詔令李鴻章為全權欽差大臣,出訪歐洲各國。

李鴻章先行訪問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與俄國簽訂密約,清朝和俄國結成盟國,借俄國之手遏制日本。與之交換的是,俄國從李鴻章手中索取了在東北的各種利益。

出訪俄國以後,李鴻章緊接著前往德國,並在德國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德國皇帝、德國各重臣與商界,紛紛對李鴻章青睞有加。此外,李鴻章還前往漢堡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鐵血總理”之稱。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打敗了法國,並統一了德意志,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由於李鴻章與俾斯麥在經歷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再加上兩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談甚歡。

離開德國以後,李鴻章前往了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在法國,李鴻章與法國的談判中,被法國苛刻的條件要挾,不歡而散。

僅隨著,李鴻章由法國到達英國,同樣被英國的苛刻條件所勒索,談判破裂。旋即,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隨後,李鴻章離開英國,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以後經日本返回天津。

李鴻章的出訪,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訪問”,先後到訪了歐美8個國家,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前後歷時190天,西方的強大程度,極大地觸動了李鴻章。

題主所問的李鴻章的“仰天長嘆”,應該不是在出訪德國以後,而是在訪問英國的時候。由於先後在法國、英國受到冷遇,李鴻章心態必然處於低潮。而在參觀了英國的艦隊以後,李鴻章被極大地震撼了,他嘆息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海軍,自以為強大,如今得以見到英國艦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此外,參觀完英國工廠以後,李鴻章由衷感嘆“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

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蘇綻


照片中間的兩位老人,一位是德國首相俾斯麥,素有鐵血宰相之稱,一位是大清中堂李鴻章,被視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兩人相會於1896年,看似聊了很多卻並未達成什麼實質性的決議。不過,這卻是李鴻章最受觸動的一次出訪。

德意志一直垂涎於大清,但對李鴻章卻是禮遇有加。不過,炫舞揚威和威逼利誘,還是一道難以避免的主菜。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李鴻章曾把畢生心血耗費在了北洋水師上,然而,經甲午一戰後,家底都拼光了。

李鴻章出訪德國時,尚沉浸於戰敗的被動當中。當他在這個西方強國參觀時,見到的卻是遠比日本強大的景象,內心不禁又多了幾絲憂慮。他知道,儘管相隔萬里,對面的俾斯麥及其國人,依然對大清垂涎不已。

不過,為了完成使命,儘量地為大清爭取一些利益,並藉機吸取對方的強兵富國之道,李鴻章還是強打精神堅持訪問,並在德意志官員的帶領下,參觀走訪了一些近代化企業和軍工廠。結果,這位大清的中堂更為吃驚,他內心深處十分明白,自己的國家很難與之比肩。

更令李鴻章為之感慨的是,當他和俾斯麥談及治國強兵之道時,俾斯麥雲淡風清地講到:

“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

攘外安內,是李鴻章畢生的夢想,但他手中又何止五萬人馬?只可惜並無精兵!就這樣,在見識到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落差後,李鴻章遙想到身後的大清,不禁仰天長嘆,滿心悲愴!


夕陽下的晚楓


其實,李鴻章在1896年到歐洲並不是只到了德國,在190天的全球訪問中,李鴻章先後到達俄、德、英、法、美等八個國家,這八個國家裡面有五個是後來的八國聯軍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李鴻章走到每個國家都會仰天長嘆一番,這裡面的原因是深刻的。

李鴻章是晚清十分重要的人物,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一直活躍在清政府的權力中樞,是清朝公認的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然而,其主導的洋務運動與北洋水師,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尤其是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1895年李鴻章更是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舉國震憤,都罵李鴻章是賣國賊,少年不知李鴻章,中年方知李中堂,李鴻章也不容易,雖然他把自己比作是裱糊匠,實際也是重要的舵手之一。

清政府是一個思變的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勵精圖治,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洋務運動,這次和日本的失敗,又讓清廷覺得應該向西方學習,可能也是出於避避風頭的意思,已經73歲的李鴻章,作為出訪使團的代表。

所謂深刻學習西方,也不過是再一次增加武器訂單而已。

很多人都說這次出訪,俾斯麥對李鴻章熱嘲冷諷,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李鴻章當時雖然在清廷名聲很臭,但這次出訪是帶著訂單來的,西方人一向講究客戶就是上帝,因此對李鴻章一行是禮遇有加,為了能讓李鴻章從德國下單,德國人費盡了心思。

在德期間,李鴻章被安排在柏林最豪華的凱撒大旅館,並且德國外部大臣、船政大臣、相國等人都相繼設宴款待,後來俾斯麥也以最高的規格接待了李鴻章。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同德皇一起檢閱了德軍演習,這應該是李鴻章這輩子見到的最厲害的部隊了,看到德國軍隊訓練有素,李鴻章“不覺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 於願足矣, 況更多多益善, 尚何么麼小醜之足為華患哉!”

這就是李鴻章仰天長嘆的原因,從這一句話也能看出一二,首先是洋務運動的挫敗感,洋務運動三十年,結果一事無成,所謂師夷長技,根本就沒有學到一技之長;其次是甲午戰爭的失落感,想到自己在馬關談判時遭遇的羞辱,假如清國要是有德國這樣的軍隊,還會讓東洋小丑如此嘚瑟嗎?

李鴻章回國後,主張再次訓練新軍,因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始訓練新軍,實際上李鴻章的這聲嘆息是白嘆息,依然沒有走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強,必須通過更深層次的,全面的變得,只有全社會都進步了,清廷也能夠與時俱進,清王朝才有機會續命,隨即兩年後的戊戌變法失敗;四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一敗塗地;八年後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地盤上,我們“恪守中立”;當然,武昌起義時,李鴻章早就與世長辭,有幸沒有看到國破山河。

清政府從來都不缺乏機會,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