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优美峻秀、巍峨挺拔的山峰群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以及他的皇帝丈夫而声名远播,这就是乾陵。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采用的是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左右,大小与真人差不多,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蕃像”“宾王像”。用“外国使者”守陵,在这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守陵是臣属们的职责,而使臣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大多都丢了头颅。人们不禁要问,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呢?它们为什么只有身子,而都没有了头颅?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对于这件事,宋人赵楷在为游狮雄《乾陵图》所写的“记”中说:“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何尝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后人据此多认为这些蕃臣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然而,研究人员却发现,这些石人像双手无一例外地都抱着笏板。所谓的笏板,就是我国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一般用象牙制成,在上面记载上朝时要说的事。此外,还在20多尊石像上发现了“玉袋”。所谓的“玉袋”,就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都督、刺史随身携带的装官印的袋子。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在提示我们,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职的官员,而不是外国使者。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考古人员还发现,有的石人像背后铭文有不少开头写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时就已经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据记载,阿史那弥射是西突厥的首领,曾经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唐高宗继位后,阿史那弥射成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公元662年去世。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的,并于次年葬于乾陵的。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已经去世的阿史那弥射是不可能参加唐高宗葬礼的。而像阿史那弥射这样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余个,这更加说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则天入葬时来参加祭奠的人。

既然不是唐高宗逝世后武则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时雕刻的呢?据史书记载,石人像在最初竖立时,背部都刻有他们的国名、官职、姓名。然而,现在只有几尊能辨别名字,其他的都已模糊不清。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的破坏,仆立相伴,多已无头。到20世纪初 所有石像头部均已失去,关于石像无头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称,北方有位突厥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庆,他的石像也被立于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极为不满,于是想出借刀杀人之计。他趁黑夜窜入石像附近的农田大肆践踏庄稼,却造谣说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它们的头,才能免除祸殃。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冲上乾陵,砸掉了石像的头。阿史那石明趁机捡回了父亲的石像头,用包袱裹着背回了家,从此乾陵上的宾王像就成了无头石像。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了洋人的脸面,于是派人把石像的头砸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过乾陵,所以说,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以上两种说法都只是传说,并无证据。最近又发现,自然灾害或许是使蕃臣像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地震达到了8级以上。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之中,导致80多万人死于这场大地震。华县距离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蕃臣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因为不仅是蕃臣像,乾陵许多石像石马被毁坏的部分也恰好是头部。专家分析,除了石像颈部脆弱之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暇,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浅色的线条,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断裂。

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石像的头部又都去哪儿了?

有人推断,61尊蕃臣像有一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毁于距今五六百年的明末清初的屡次战争。虽然,这61尊雕像的头部已不知所终,但是那紧身窄袖的衣服,宽宽的腰带,矮筒的皮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栩栩如生的形象,仍然为我们展现了朝堂上蕃臣侍立的场景,留给我们对大唐盛世的无限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