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政策文件,能浇灭全国中小学家长的“择校热”病吗?

乐学湃语文


择校是家长的主动选择,是家长为孩子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家长之所以给孩子择校,无非就是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以后的竞争中胜出。家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以后胜出,而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准备一个好的学校。


好学校也是通过竞争筛选出来了,历史证明了学校的实力。学生的成绩,老师的带班成绩,实际上是家长最关注的数据。择校,本身也是一种分层教育。好的学校获得了更优质的生源,结果强者更强。好的学校老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生源更重要。所以很多学校到处挖优秀学生,实际上就是在生源上下功夫。如何吸引这些学生的家长?必须有历史成绩,授课老师要有足够的资历。所以名校和好学生是相互吸引的,你厉害了,好学生自动上门;学生只要够优秀,名校也会想尽办法让你上学。


现在小学和初中的择校比较热。根本上其实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为了上某所高中,就一定要上某个初中,而为了上这个初中,小学就得怎么怎么样。这些实际上是家长之间经验的传递,并不一定是学校故意为之。

为了维持名校地位,学校一定会想办法让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入学。如何选拔,这就考验学校了。以前是直接有入学考试,或者直接有一些比赛的成绩要求。现在不允许这样了,但是学校一定会有一些其他的方式,目的就是选出好学生。这是名校的重要基础。

学区房为什么热,实际上就是家长主动应对政策的结果。

我不怎么关心学区,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学习有规划。我孩子小学采取就近上学,学习基本主要靠家庭来打造。所以每次朋友谈起为孩子择校而头疼时,我都无法体会。

很多朋友为孩子的学习做了各种各样的安排,这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择校实际上只是其中一件,即便是把择校这条路封死,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焦虑也不会减轻。真正让父母焦虑的不是学校,而是竞争!以前说学习成绩让大家焦虑,可是现在部分地区不公布成绩了,家长的焦虑反而更重了,为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现在不少地方的小学教师是流动的,在一个片区内流动教学,但是这个政策并不是执行得很彻底。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老师流动起来,名校的根基也不会动摇太多,家长还是会把优秀的孩子自发聚集到一两个学校,最终依然是生源决定质量!

优秀和平庸总是存在的,而优秀的学校,自然地得到大家的追捧。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重大消息!安徽省刚刚出台政策,今秋以后再无机会择校!

6月5日的《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今年秋季所有的普通中小学学校必须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招生入学规定,禁止招收学区外的任何学生。具体要求摘抄如下。

(一)网上登记入学,以学籍确定学区,刹住择校生。

(二)取消特长生招生,止住以特长名义择校。

(三)随迁子女以居住证为依据,按学区入学。也可以拒绝择校现象发生。

(四)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统一管理,同步招生,不得提前选择生源。

(五)公办学校一律按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违规!

(六)学区划分在一段时间内必须保存稳定,确须调整时要进行论证。

(七)小学入学年龄为当年8月31日年满6岁,在学校有学位情况下,可放宽至当年12月31日。

(八)普通高中招收学生数以生均校舍不低于8平米,师生比为12.5:1,班额不超56人。

(九)指标分配不低于招生计划的80%切块分解到初中学校。提高农村或者薄弱学校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不得于升学率挂钩。

(十)公办民办高中以学校所在地生源为主,同步招生,不得提前。严格按照规定的招生范围、计划、时间、方式统一招生。

(十一)严禁公办民办混合招生。

(十二)同城(含县域内)普通高中学生严禁借读。

(十三)严格自主招生的办法和程序,其计划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

(十四)严控政策加分。

从以上十四条内容可以看出,以后再想择校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其政策法规考虑非常全面周到,包括严厉处罚的措施。


中小学教育者


目前来看,不但没有浇灭,反而有愈燃愈烈的趋势。就拿河北来说,衡水系从一中延伸到五中,还有什么武邑某中学,石家庄某中学、正定某中学等等,由抢高中生到抢初中生,整个河北狼烟四起、硝烟迷漫。据说,衡水某中今年一下子增加了两个分校,大有一统天下,将天下学子尽收彀中的气势。

在衡水,一个年级没有几百个班,上万人,或许会遭人嘲笑的。每年,都有来自全省数万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以及数亿的学费涌到这个原本全省最贫穷的地方。教育,成为衡水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教育带动的餐饮、酒店、房地产、租赁、交通、图书、印刷、零售业等都迎来了暴发户式的增长。

一将功成万骨枯。衡水教育的崛起,伴随着的是其它地市中学的衰亡。在河北某辖区市第一中学,为了能留住一部分优生,三年前,把高中变成了完中,从初一开始圈招一部分优生,搞六年一贯制,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中考结束后“溜走"的。市一中尚且如此,区县高中和初中的生存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很多优质高中学校变成了只能招收“中差”生的普通高中。

中囯有一句古话叫做“当乡不养当乡人",当地老百姓恨不得家门口的学校赶紧倒闭,老师们卷铺盖回家为好。他们放着免费的教育不上,却千里迢迢的远赴外地去读书,甚至无偿为外面的学校作广告。那么,效果真的非常好吗?外面的和尚果真念的经书不一样吗?

实际情况或许令你大跌眼镜!这是因为:

首先,你可能千里迢迢的,只是弃名师而投庸师

比如,衡水那些扩张的中学,一个学校一届就有二三百或更多的班级,老师上千。这些老师都是优秀老师吗?不是的,它们一方面从各地掐尖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低工资招聘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作老师。

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优秀教师供它们使用。但是,也不是说它们没有优秀教师,是一定有的。它们的优秀教师一定是集中在头部的,数万学生中,只要照顾好前几千名,就可以保证大厦不倒,自然会有更多的傻子给送钱来。

第二,名校果真会强过名师吗?

你所投奔的学校,老师都是毫无教学经验的小年轻,而你弃掉的学校,老师却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你认为前者果然强于后者吗?衡水系中学是否果真如你想象,是点石成金、尿一泡变美酒的神奇所在吗?

我身边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我妹妹在三年前,不顾阻拦,将孩子送到衡水系某中学读初中。这个孩子在当地小学是很有名气的,曾经在全国英语演讲上得奖,在CCTV某个频道播出过录像。但是,现在不仅仅是泯然众人矣,而且已经沦为了差生的行列,去年年底期末考试,总分才420分。教过初中的知道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马上要中考,半年时间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

肯定马上有网友出来反驳了,这是个例!你要认为是个例就个例吧。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家都做过学生,有的老师三句两句就能讲清楚,有的老师越讲越糊涂。我们不排除那些所谓的名校老师的成长可能会更快一些,但是,好老师其实更多是一种先天的素质,而不是后天的培养。孔子是名师,在当老师方面,孔子的老师不如孔子,孔子的学生也不如孔子。很明显,如果好老师是培养出来的,既然孔子的老师培养出了比自己优秀的老师孔子,那么孔子就应该培养出比孔子更优秀的老师来,但是,没有!

你身边有好老师你看不上,你花钱到外面送到一伙庸师手里,孩子能学好才是怪呢!

别的就不说了,说了也没有用的。

今天的太阳又照样从东边出来了,得上班去了。


爱河北人


彻底杜绝择校,会动了一些人的奶酪——不从根源上着手,择校热不可能得到根治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公平,也在软硬件自愿的公平方面,采取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但即便如此,择校热依然在各地持续升温,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于是,近日来,教育部连续发布多个政策,试图给择校热降温。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要求"采取切实举措,标本兼治,破解择校难题",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5年多时间过去了,效果如何?

不客气的说,不但没有降温,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只是,由公办择校热逐步转向民办择校热而已。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究竟是谁在主动择校,谁在被动择校?真正杜绝择校热,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一,择校热的根源,在于人才选拔机制

三水三心曾经说,当前,教育的最基本矛盾,是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相对缺乏的矛盾。事实上,优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举个例子,东西部的优质,有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的优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择校的本质,是在差中选好,好中选更好。

但这依然不是根本啊?

在这里,我们就先明白一个问题,择校,择的是那些校。明白人都知道,老百姓选择学校,选的主要是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学校呢?

这个道理,就很简单了:选个好学校,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是择校最朴素的愿望。

那为什么找个好学校可以实现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目的呢?结论是不是呼之欲出?

如果能够实现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在一般的学校,都能够实现这个目的,谁还择校啊?又费马达又费电的!

第二,权贵主动择校,小老百姓被动择校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择校,究竟是谁在择校,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择校。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几乎人人都想要择校,但真正能够择校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了。

公办优质学校,除了划片招生,谁能够选择?有钱人可以购买学区房,然后,堂而皇之的“就近入学”。据说,某地的学区房,已经高达几十万一个平方——小老百姓,工薪阶层,是不是只能望洋兴叹?

另外,有权有关系者,还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择校。如果有人能够对所谓的名校生源进行深入的调查,情况完全可以掌握。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既没钱又没权也没有关系,想要择校,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择校热,表面上看起来热,实际上的择校人数,并不是太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就为某种交易提供了可能。

第三,改革人才选拔机制,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才能彻底解决择校热

真正要彻底杜绝择校,从根源上来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可是,这种改革的难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为,目前来说,中高考是最不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但绝对是最公平的方式——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了公平,只能舍弃科学。当然,这个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起点也好、资源也好,是不可能绝对公平的。事实上,就连遗传,也不公平——姚明的女儿多高?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人才选拔机制,是不可能彻底更改,那么,剩下的,可能就只有一种方法,严格执行就近入学。

如何严格?个人认为,将所有学生的入学原因,进行公示,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名校的学生,逐一公示,然后组建独立的检查团队,进行核查,一旦有非就近入学的,立即处理责任人。

我敢说,只要做到这一步,择校热,立马降温!

另外,换一个角度,择校,本身也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促进办学特色的多元化、个性化。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择校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更适合的教育,就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总之,单纯从为择校热降温的角度,在不能从根源上治理的前提下,只有采取更为严厉的招生入学机制,才有可能。单纯依靠发文件来浇灭择校热,太过于幼稚了。

一家之谈而已,非喜勿喷。欢迎在评论区友好互动。


三水三心


首先肯定的告诉你:这不可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择校热”产生的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

中国人重视教育,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管贫穷与富有,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是竭尽所能。因为中国数千年以来,都是“读书入仕”。读书是中国人“向上”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读书,获得由底层社会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格。这一点与欧洲的贵族世袭制是不同的,他们讲究“血统”的纯正。

既然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大事,那么没有人能不重视了!于是,将子女送进“重点”“名校”等,就成了家长们追逐的目标了。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高地!



第二,高考的指挥棒,决定着“择校热”高温难退。

在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进大学是“严进宽出”,高考厮杀的激烈程度,往往让学生的竞争前移。有人说,高考让高中刺刀见红、让初中剑拔弩张、让小学你推我搡、让幼儿园你推我挤!

笑话终归是笑话,但是也观照出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现实:中小学生的竞争太激烈了!而这种竞争很大一方面又体现在对学校的竞争上!

可以说是高考助推了“择校热”!


第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批伪教育名言,忽悠了学生家长,这也是助推“择校热”的一个原因!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太具有杀伤力了!这让重视教育的中国家长们,莫名的产生一种恐惧感,更让他们产生“使命感”!这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便成了大家优选目标。你说这“择校热”能降温吗?

当然了,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那么,择校热是否有破解之道呢?笔者认为:

其一,适当改变大学的招生、培养体系,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遏制“择校热”。

宽进严出也许更能体现教育公平,让所有人都有上大学的权利,然而你如果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你就是上了大学也没有用。这样既能促使大学生奋发努力,又能将“择校热”消泯于无形。

其二,实行“均衡教育”,无差异化教育。

苏州地区现在就是实行“均衡教育”,苏州的各学校几乎都很厉害,每所学校都有名师坐阵。而且,教师还采取“交流制”,就是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要去“薄弱校”交流两年。这就有效的均衡了各校之间的师资。

但是,好政策也需要能认真落实才能有效!

其三,严禁掐尖招生、严禁中高考排名、严禁跨学区招生等

名校的“掐尖招生”可以说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毒瘤!严重的扰乱了教育。这样时名校更强、弱校更弱!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大范围掐尖招生,抢走特优生源,反过来宣传、标榜自己水平高!

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严重不满!

所以,想要有效遏制“择校热”,需要多部门联动,需要从根本上、根子上入手、统筹安排,方能取得效果。


行知阁


小学阶段的择校成为重灾区,尽管有若干规定,但是当家长从孩子小时就被择校之风裹挟着被动前行,一路会走到孩子高中毕业。如此说来,并不是家长热衷于择校,而是学校本身自己就分好中差三档。想解决择校这怪病,其实方法很简单,我可以说几点。

第一,让所谓的重点校或出了名的学校老师流动起来,不能就被这些好学校“霸占”。

教师交流已经推行了一些年,但基本上是局部范围在流动,只有少量老师在流动,并且对于那些特级老师你看有多少被交流的,说不好听点的,好教师都被重点校给“霸占”了,如此优势资源被一步步集中到重点校里,自然会让家长们趋之若鹜。如果我们用掺水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带完一届学生后,不管哪一个教师都都要由教育局重新编组去其他学校,你看看现状会不会被改变?

第二,让重点校的校长去非重点校当校长,将治校经验带过去。

在重点学校里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校长动起来的机率很小,因为该校非常有名气,很多功劳都会被冠在校长的头上,说是校长治校理念强,校长综合素质强。如果是这样的话,让有名气的学校校长去其他没名气的学校干干吧,既然这么有能力,也把其他非重点校给治理成重点校。如此一来,倒成了校长的试金石,看看不依托优势资源的情况下,是否能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治理成出了名的好学校。

第三,打破以往中考重点校掐尖的做法,让所有的学生都随机进高中,如小升初摇号。

小升初近些年对于公立学校的升学确实要公平的多,至少给了家长和孩子们自主选择权,同时又有民办初中做了很好的补充。但是在中考时所有弊病就显示出来了,主要源于高中数量有限,从全国来看,初中升高中的录取率最多也就占五成左右。这样一来,重点校掐尖的做法,则进一步让天平被严重倾斜。很多有后劲有潜力的学生,只因为中考成绩一般而进不了重点校,从而失去了享受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如果仍能采用小升初的摇号的方式,将上了高中录取线的学生随机分配,你再看还有家长择校吗?

第四,择校热的根源于高考录取机制上面,大学的严进,才导致家长抢占优势资源。

想彻底解决掉这择校热,恐怕得从大学录取机制上来做文章,以往的大学都是靠分数严格选拔学生,尤其是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非常难考入,这就导致家长们不得不在孩子小学和中学时就把择校当成首要目标。因为失去优势资源,便意味着自己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如若大学采取宽进严出呢?你看看到时恐怕家长就会把目光都集中到大学去了。但是问题仍然很严峻,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现在的大学远远满足不了敞开大门欢迎所有愿意上大学的学生。

结束语:择校热,从理论上来讲,以目前的态势,出台多种方案可能会起到微小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讲,是无法解决现状的。因为真正的推翻与重建一种机制很难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大的工程牵涉的到人、财、物太庞大了。


寒石冷月


您好,我是教大育小。我认为再多的政策和文件是不能够浇灭中小学家长的“择校热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家长择校的目的是什么呢?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学校,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好的学习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有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式就是好的老师、好的学校,优势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随着家长最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孩子的期待增强,也随着家长对教育的投入程度的增加,这股“择校热”越来越热。许多家长不惜重金做出这样的投入。

例如:学区房或者学位房的购买,很多家长会提前好几年做足准备 。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现象其实不是个案,其实是很多家长经常干的事情,同时这些现象绝对不是家长一时头脑发热来做的,而是针对蓄势很久的决策。

所以但凡有能力的家长都在“择校。”其实很多子女随父母务工地就读也本身就是一种“择校”。

其次: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家长素质、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加剧了家长的择校热。

最近几年,虽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出具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抑制择校,也试图浇灭家长的“择校热”。可是这种择校现象似乎有增无减。家长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在许多城乡结合的乡镇中学,稍微有点能力的家长都纷纷把孩子送进县城的学校就读,方法很多,例如务工随迁或者说是房子户口的迁移等。这两年回家乡,发现原来就读的小学和初中生源都在减少,老师反映对于孩子教起来也大不如前,进而的话也导致升学质量有所下降,那么更加剧了生源的流失。

在教育观念和孩子 的主动性和学习氛围上,跟城里学校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再次:家长和孩子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的事实就是:中考和高考他们所面临的竞争是一样的,分数线是统一的,试题难度是一样的,可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氛围却决定了孩子能够到达的层次。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甚至环境因素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所以,许多家长根本不敢冒这个风险。

对于学校之间的确有竞争,国家,社区、教育局出台了 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抑制家长的择校热,但是这个热有增无减的是家长,家长依然纷纷趋之若鹜,甚至出巨资、托关系也没办法,很多家长非常的失落,可是失落之后并不妨碍他们下一轮的热血奋战。

就拿小升初来说:

对于我所在的城市,之前许多家长为了择校,可能会从五年级结束的暑假开始进行补习和冲刺,可是改革以后,许多家长从五年级就开始补课,甚至有的家长更早,四年级就开始铆钉目标起跑冲刺,战线开始拉长。

有的家长从幼儿园开始上兴趣班、特色班,五年级以前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参加比赛,五六年级开始冲刺小升初,做足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大家鼓足了勇气就为给孩子上个好初中。总之这个劲越来越足。

为什么择校越来越热了呢?

1.随着政策的开放,其实相比十几二十几年前,家长的选择越来越宽,孩子可选的途径越来越多:户口不在是唯一的限制。一些特色的私立学校纷纷拔地而起,新建小区要求有配套学校,解决了入学问题,流动人口增多,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2.当然:教育很重要,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大家都想把自己孩子培养成精英,希望将来孩子的路途走的平坦。

3.再有:对于大学毕业之后,重点非重点,一本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在市场上的差别待遇,就业的不容易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择校热。”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父母是对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负责任的,都说父母爱子,必为其计深远。他们会考虑到长大成人之后,希望在教育上给孩子铺平一些道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上号学校是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做的最大做容易的努力。

要怎么改变这个择校热呢?

1.禁令并不能根治家长的“择校热”,或许说能抑制很小的一部分吧。 要改变这一局面:就是优势教育资源增多,整个师资力量提升,学校之间三六九等的差距缩小。当然,这个也有一些改变。

2.家长观念的改变,能够客观的看待孩子的发展,或者说作为父母不在那么替孩子考虑,不在想着那么久远,不在倾尽所有的替孩子铺平道路。这个不知道要多久,似乎无解。

总之:其实“择校热”不奇 怪,择校也正常,但是需要的是家长理性对待,否则无论出多少禁令,家长都会不甘心,想办法,这个似乎是学校没有办法控制的。

禁令有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客观看待。


教大育小


说实话 放在那个历史上。。人才都是稀缺。人才不找学校。最后学校也要找人才。为了诸葛亮刘备能三顾茅庐。所以教育不均衡是根本,而老师待遇不高年轻后备力量不足。优质老师选拔更是稀缺。高考应试化,为了相对公平,德智体美劳成了口号,学生除了分数几乎无法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些是枝叶。家长一方面想方设法给老师送礼希望孩子得到优待,助长社会坏的风气,一方面又谩骂诋毁整个教师队伍。教育主管方面在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左摇右摆。结果老师反而成了不能管孩子家长来闹,不能高工资因为清闲有假期,不能校外补课因为有上课不讲重点嫌疑,一出问题学校直接拿老师出去顶缸。现在教师子女绝不希望自己孩子当教师。可见一斑。整个教师队伍在偏佛系。上完课走人的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选拔方式,对老师的误解和正常的待遇偏低,惩戒权利丢失,学校的行政部门不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提供服务,反而成为管理教师的部门。这些都导致教师本身后备力量越来越少。某些方面医生这个行业和教师行业也有相同之处。最后导致一方面社会谩骂老师,一方面对学区房趋之若鹜。甚至一些家庭好一些孩子直接选择去了西方国家。为什么西方教育比我们在选拔学生和培养孩子更具有均衡性,在孩子发展初级阶段对孩子的性格和爱好培养,在高等教育时候反而后劲十足。对科研和创新更单纯更有力。一方面我们国力有差距,但我们骨子里早已跑偏。老师和学生的背离没有幸福感和认同感。家长奔命,学生受苦。老师教育无激情。人才在流失西方。这些不改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只是破房子打补丁。


用户6435366897609


政策好不好,关键是落实。择校与学区房密不可分,不管政策如何,也浇不灭全国中小学家长的“择校热”。

教育部《十项严禁》与《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是近些年相继推出的两项政策规定,是为了化解义务教育阶段我国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其中“择校”便是其中的两项内容之一。

《十项严禁》严禁无计划、超计划组织招生;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严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混合招生、混合编班;严禁以高额物质奖励、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严禁任何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制度好不好,关键是落实,落实不到位,再好的政策也只是噱头。

一般来说,现阶段,教育政策有紧也有松,而择校也因为地区不同而不同,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的择校明码标价,美其名曰“助学金”,根据校区的不同多则几万,少则几千,这也导致很多学校的“小班制”名存实亡,也有很多学校招不起生,在校学生与实际学区人员数量不想等。

当然,两项文件下发后,很多地方收敛了很多,有的地方严格执行,哪怕找到副市长批条子也不管用,这也就是政策的严格执行。




不过也有很多家长质疑,这样的政策能够严格执行下去,会不会出现“大小年”,更或者是只是这两年执行,还有一些家长动起了心思,认为是不是可以避开开学阶段,来个曲线救国,毕竟为了孩子什么事都要尝试一番。

总之,政策是好政策,就看怎么执行了,如能严格落实执行,就不实为一个好政策。


心情保温杯


我觉得很难很难浇灭择校热。

择校热真的很热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就拿我能这边的两所重点小学来说吧,我们这边是按划片来招生的,其实也就意味着片区内的学生在本校上学不用另外交钱,片区外的需要交择校费,重点是这两所学校划的片很小很小,不夸张的说,学校划片内的人口总数还没有学校在校生的总数多,试想这里面有多少择校生呢,去年,我认识的有两个朋友,他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结果是钱花了,名额满了,没上成,当然这个钱是花在找关系上了。想想就知道现在的择校热有多热。

教育资源的不平均

我们都知道,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肯定比较有优势,老师的配置,教学设施肯定比一般的学校要好,而且老师一般是跟班走的,谁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好老师。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下,分数可以说明一切,谁不想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校来学习呢,不可否认一般的学校也有学习好的学生,但是好的学校出好成绩的可能性更大。

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会认为你的孩子可以上重点,为啥我的孩子就不能上了,所以说攀比也是一个理由

家长开始重视教育

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好事,不是原来那种孩子只要有个学校上就行的时代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个好的学校。

所以说,我觉得择校热很难降温的。因为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不好的学校上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