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什麼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樣的孩子該怎麼教育?

用戶8496298166742


認真看題主描述,一個活波靈動習慣於耍“賴皮”的二年級學生躍然紙上,但一個過於好脾氣的媽媽也如影隨形。

從題主的描述和我自己觀察到的一些實際案例,再結合有關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分析,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提供幾點建議供參考:

1,溺愛養育、過度滿足造成的必然現象。

小學二年級就有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典型的在之前過於溺愛了。也許家長自己不認可,這也正常,一般溺愛孩子者都不會坦誠自己對孩子溺愛的。

現在物質富裕了,孩子的慾望滿足得過於容易,太過於輕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個延遲滿足的說法。

我記得小女在五六歲之際,喜歡上了《巴啦啦小魔仙》的漫畫書,非常喜歡,我答應她可以買,但是要掙到多少分可以買一本。我們一起把平時做的事情分作十項,每一項完成得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五分,完成的程度越好得分越高,不做就沒分。就這樣我們大約買了十幾本,後來這個遊戲有點累了,就想出來新的遊戲,最後把整套的《巴啦啦小魔仙》都買回來了。每買一本,她都看的愛不釋手,非常珍惜,因為一是喜歡,而是每一本書都有她的很大付出,付出之後有收穫這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小孩子比較純真,家長再提點她一下,更懂得珍惜。

2,任何一種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見效特別快的方法失效也快。

鼓勵也好、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真誠有度,不可空洞或者難以達到。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是一個目的,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態度,培養他正向積極的價值觀。

孩子的習慣在年齡越小的時候越容易養成,隨著年齡的長大,他必定形成一定的習慣,要想增加一樣習慣,必定捨棄一樣習慣,好習慣是受到拘束的,隨意的習慣是很容易的,人一般都是習慣於做容易的事情。所以家長要有一個恆定的習慣和態度。孩子的習慣有賴於家長的習慣和態度。

3,愛吃愛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十歲的孩子愛吃愛玩是本性,學習本身也可以化為一種遊戲。家長可以把作業通過一些事前的安排促使孩子去做,用玩和吃做為誘餌或者說做獎勵推動他去做,做到了就一定兌現,做不到就一定不能兌現。這只是原則,具體的做法家長還要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斟酌。

4,家長要反思自己的問題,這個年齡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有點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不是說教,而是引導去做。一是家長表現出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責任的體現,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耳濡目染對孩子是一種薰陶。有點家長總是當著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還抱怨孩子的作業多、壓力大,這種負面的影響也是耳濡目染的。二是引導孩分擔一點小家務,一個人在付出之後得到他人認可讚賞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好的,這種認可和讚賞是真正的激勵。

5,家長思想盡可能地能和孩子同步,學會換位思考還能再換回來。

說到動粗,孩子表現出來的懵,是因為孩子的思想和家長的思想不能同步造成的。這就更需要家長自我反思了。

如果能把這五點想明白了,孩子怎麼教育家長應該心中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先自我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快樂庭院


孩子對什麼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我想原因多半還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或是包辦一切讓孩子沒有選擇權,或是對孩子的關注不夠讓他心生失望,或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

孩子剛生出來確實是一張白紙,父母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會在孩子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這種抹不去的烙印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1、請儘快把懲罰這種方式從自己的教育字典中撕掉吧。

根據這位家長的描述,其實就是自己內在的教育理念是不統一的,不知道該用鼓勵還是該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其實特別多的經驗都證明:懲罰孩子會讓孩子的大腦變笨,在懲罰孩子的一瞬間,孩子內在是因為害怕被困住,智力幾乎不存在了,因為恐懼控制了孩子的大腦。

但孩子做了錯事,我們一定很生氣,這時候我們的表達方式就非常重要了,要以“我”開頭,而不是埋怨孩子如何如何。

例如孩子不寫作業被留在學校,你不要抱怨孩子說“誰讓你不寫作業,被留在學校活該”,這句話無疑是一根紮在還在心上最狠的刺。我們應該這樣說:看到你因為作業麼有寫玩被老師留在學校,我非常的心疼你,擔心你餓了,擔心你會不舒服。

其實我們在這樣的表達的時候,對孩子來講是讓他自己做選擇,選擇要按時完成作業,或是不完成作業,讓媽媽擔心。

2、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和孩子有關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做選擇。

如果說人生中有什麼是不能放棄的,其實就是選擇權了。擁有選擇權的人,無疑會有一種遊刃有餘的感覺。

孩子3歲左右會開始挑衣服穿,5歲的時候會挑選自己的朋友,7歲的時候可能都可以自己支配零用錢了。

但是很多父母,為了省事,為了省時間,通常會替孩子做很多決定,有些孩子五六歲了還是讓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餵飯吃,可包辦的過程中,一定會伴有很多說教,而說教是非常無效的養育方式。

上小學的孩子,我們可以選擇讓他自己挑選做作業的時間,就寢的時間規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包括玩遊戲的時間也讓他有一定的空間。

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之後的自然後果。自然後果可不是邏輯後果。邏輯後果類似於這樣:吃不完飯不能看電視。而自然後果是:你不帶雨傘,下雨了你會被淋溼。你不吃飯,一會就可能會餓了。

畢竟孩子的人生很長,自己選擇的路,要怎麼走,都要自己去決定。

3、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讓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我有時候也會自省,我的陪伴是否是高質量的,每當我玩著手機時候,孩子在想什麼。雖然我做不到每次都用心陪伴,但我會用我的元認知能力,時刻察覺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去預測孩子的感受和內心。

當然我承認,要100%滿足孩子要求的陪伴,我們很難做到,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固定的陪伴時間。

這段時間裡只有你和孩子,其它一切事情都要往後排,你們可以聊天,聊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和孩子有效連結,你才能聽到真心話,你們之間的感情才能開始流動。

孩子願意聽誰的話,就是那個跟自己關係更親近,對自己有更多愛的人的話,所以我們都要努力成為那個人,和孩子心連心,共同面對困難的人。


身為父母,確實不易,但並不是因為我們生了孩子就成為了父母,我認為是我們為自己的這個職位努力過,學習過,實踐過,才成了真正的父母。

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觀念,請給我點贊,我會感謝你這隨手的一個動作,也正是這個鼓勵,才能讓我走的越來越遠。謝謝。


陽光小房子zxf


先看看你的陳述:“嘗試鼓勵”“用獎懲的方式”“投其所好”“自己的好脾氣沒了”——動

再看看孩子的表現:“愛吃好的,“愛玩”“無所謂的態度”“動粗又一臉懵逼”——靜

一動一靜,不同步啊!

從以上陳述來看,作為家長在孩的“較量”中,心理上你已經輸了。任你怎麼努力,孩子“我自巋然不動”,孩子無法理解你,你也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裡。

很理解你焦急的心情,分析一下孩子這樣表現的原因:

①可能是家長在某個階段,缺少對孩子的陪伴,讓孩子在心理上與家長有了距離,這種距離使孩子與你們的想法不同步,他無法理解你們的需求(心理上對他的),無形中把父母當成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你們再著急,他會無所謂。

②也可能是家長常常忽略孩子造成的。一般來說,孩子的喜怒哀樂懼是絲毫不會掩飾的。但如果以前你們經常忽略孩子的各種感受,少有分享他的進步的喜悅,少有分擔他的失意的痛苦。孩子在心裡就會認為他做好做壞,你們都無所謂,他自然就什麼都無所謂了。

鑑於以上原因(果真是那樣),給你以下建議:

①學會反省,勇於認錯。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一定全都正確。要時常反省,如果意識到某方面做的不夠好,要勇於承認錯誤。放低了姿態,孩子會重新審視你。對你的心理評價也會提高,自然與你的心理距離就拉近了。孩子可能會想:“父母和我一樣會犯錯,他們不再高高在上了。”,這是一種孩子式的平衡的心理感受。

②培養孩子一種興趣。前提是你要對這件事瞭解和感興趣,並徵得孩子的同意,然後陪伴孩子去發展這種興趣。這樣孩子與你就有了共同的愛好,就有了共同的話題,那你們可能會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③適當讓孩子學會分享,分擔。家長可以給孩子分享你生活中的點滴喜悅,一起和孩子承擔一些家庭責任(比如干家務)。經常這樣做,孩子會受影響,並主動分享他的點滴進步,主動承擔家務責任。

以上是與孩子正確溝通的方法,他最起碼可以讓你和孩子步調一致,心裡距離拉近。

希望幫到你。


格超梅上


一般來說佛系的孩子都有一個嘮叨,急躁的家長。而且才2年級,孩子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家長的言傳身教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關注家長做了哪些事情,而不去關注家長講了哪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