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史小二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問中了實質,但形式卻有問題。因為無論是李世民也好,還是朱棣也好,他們從來都沒有直接喊出反皇帝的口號,而是清君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聲稱的是太子和李元吉反叛,自己是來平叛的。而在明朝,朱棣用的是“靖難”這一手段,號稱“清君側”,指朱允炆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需要起兵剷除。他們兩都沒有也不可能直接反皇帝,在那個年代,無論心中有多麼地不甘,皇帝都代表的是正統,這兩位不世出的人物是不會輕易授人以柄的。

上面說的是形式,實質上呢?他們的的確確乾的是反正統,忤逆聖上的事情。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直接幹掉皇帝欽定並一手培養的儲君,實質上控制李淵,逼迫其讓位;而朱棣更狠,直接把當朝皇帝趕得來逃之夭夭。兩者都是想要攫取最高權力,取而代之,與造反無異!那麼,為何李世民可以當李淵面造反,而朱棣卻不敢朱元璋在世時發難。在筆者看來,因為李淵和朱元璋實在是不在一個級別的皇帝。

毫無疑問,李淵是很成功的一位皇帝,擁有很亮麗的成績單——結束隋末亂局,開創盛世大唐,單從成績上講,他絕對是很成功的皇帝。但是,無論聲望還是口碑,李淵相較於朱元璋這樣君主都顯得很不起眼。

首先,李淵與朱元璋的起跑線如同霄壤之別!李淵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從李淵的父親開始往上數三代,就一直是西魏、北周、隋室的大貴族。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在北周時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昺襲爵後,官至安州總管(湖北安陸縣)、柱國大將軍。李淵是李昺的長子,在隋朝的時候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扼守北方重鎮。李淵是楊廣的表兄,資格的皇親國戚。而朱元璋呢?眾所周知是草根出身,要過飯,當過和尚,長期混跡底層。所以與朱元璋相比,李淵是不折不扣的貴族。李淵建立唐朝,比後者難度要小得多。李淵在起事前就是太原地方留守,封疆大吏!他建立唐朝,無非是把地方公司變成了全國公司,而後者則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

其次,兩者登上皇位的過程大相徑庭。李淵是半推半就,順勢而為。朱元璋是一步一個腳印,親自打拼出來的。李淵在起事前是隋煬帝委派鎮守晉陽的大員,很有實力,而且已年過五十,這在古代已經算是老人。所以起事對李淵來說並非最妥善的選擇。無奈樹欲靜而風不止,李淵集團的內外部環境都不允許他無所作為。可以說他是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一步步登上皇位的。當然,不是說李淵一點能力都沒有,但是由於其身邊的人太過顯眼,如李世民、李建成都不是等閒之輩,李淵個人作用和魅力就被沖淡了。而朱元璋則不同,從郭子興手下兵卒到大將再到集團領袖,從暗殺小明王韓林兒到與元朝勢力,張士誠,陳友諒等各路豪傑爭奪天下直至消滅南方割據勢力,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沒有哪一步不是朱元璋親力親為的結果。大明朝的建立深深地烙下了朱元璋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且是主要印記,而李淵之於唐朝的建立,則沒有前者這麼大的作用。

第三,在立儲問題上兩者差別很大。李淵是猶豫不決外加亂和稀泥,朱元璋則是堅定果決加毫不手軟。李淵稱帝后不久就立長子建成未儲君,但對於次子世民表現出的慾望並沒有加以抑制,反而是留給他給多的念想,比如封其為天策上將,親手造成兩個兒子矛盾的尖銳化。在建成集團與世民集團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時,李淵並沒有採取雷霆措施予以遏制,而是聽之任之,和稀泥,甚至想到要把世民分封到東都洛陽。裂土封疆來避免衝突,李淵也算是“好父親”了,但不是好皇帝。而後者朱元璋在立儲問題上則表現堅定而果決。為避免前朝父子手足相殘的悲劇,朱元璋對長幼看得很重,堅定立長立嫡。有長子立長子,長子死了就立長孫,毫不含糊。皇太孫確立後,為鞏固儲君地位,朱元璋毫不猶豫地削減各地藩王實力,趁在世時竭力為朱允炆鋪排好一切。

綜上,李淵和朱元璋雖然都是開啟偉大王朝的開國之君,但在個人能力,魅力,決斷以及威望上,前者都比後者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所以,李世民敢在父親在位時逼宮,而朱棣絕不敢在朱元璋面前造次!




週週說古今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兩對父子的權力結構完全不同。

先來看李淵父子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殺功臣,為什麼?因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績、尉遲敬德等,不是他的友軍就是他的屬軍,都算是隊友。

論開國戰爭,不存在功勞甩開李世民幾條街的將領,最多隻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對而言,李淵這個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畢竟就算是長期坐鎮後方的李建成也打過仗,李淵除了起兵那會直接管過軍事,其餘時候幾乎一直是坐在長安城。

長期的功勳積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內外的影響力巨大,我們來看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給李世民的建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當承大業”,怎麼承大業,殺了李建成,等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扯談,李世民的終極目標就是李淵,殺李建成是順帶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來,李世民也不可能會停止自己的行動,只不過會跳過殺兄這一環節,直接逼父,搞不好還能弒君。

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於發動政變,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宮的槍桿子,禁軍已為其所用。

按照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李世民進玄武門只帶了十幾個人,就憑這十幾個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幾個人,他是怎麼帶武器進去的?

史書給出的答案是收買了守衛,其實李世民不僅收買了守衛,皇宮宿衛也已經成了他的人,在尉遲敬德逼宮李淵那會,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已經聽說政變,向皇城發起進攻,《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

本應保護李淵的宿衛卻跟秦王府的軍隊聯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淵正對著全副武裝、一身鮮血的尉遲敬德。

李世民是優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無勝算的事,我們覺得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他在背後做了非常多的動作。玄武門之變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經掌控了朝廷,並用最快的速度大換血,同時鎮壓住關東地區可能出現的叛亂。

三個月後,換血完畢,李淵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於年齡,李淵起兵造反的時候,李世民18歲,參與了其後唐王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絕大多數大規模軍事行動;而朱元璋造反的時候,朱棣可能還在地府沒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的時候,朱棣也才9歲而已,開國戰爭跟他毫無關係,即便是之後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歲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鳳陽體驗生活。四年後,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這才開始參與明朝的北方軍事活動。

朱棣的軍事戰果也是很輝煌的,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軍隊中頗有影響,但也只是有影響而已,而且只侷限於北方軍隊,從她日後造反的支持度來看,這種影響並不能讓北方軍隊全都為他賣命,不一起來揍他就不錯了。

由於錯過了開國戰爭,朱棣的威信只侷限於北方,確切地說,只能讓他燕王的屬軍為之賣命,其他王爺的軍隊他管不了,寧王的軍隊還是他騙來的。

朱棣對於南方軍隊的影響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衛,他是不可能施加影響的,不僅僅是鞭長莫及,還因為朱元璋不是李淵可比。

朱元璋從草莽之中崛起,狠厲殺伐遠比李淵這位貴族皇帝要重,為了廢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為了給孫子清場,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點手段,乖乖在北平抵禦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兒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鐘剁了,再不濟,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會去冒這個毫無勝算的風險,畢竟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平沙趣說歷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靠著奪位上去的,不同的是一個奪得是他父親的位,一個奪的是他侄子的位。李世民可以通過奪李淵的位為何朱棣不敢向朱元璋奪位呢?

 1.他們所任職的地方不同

  唐朝建立之後雖然李世民也經常南征北戰,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呆在長安。到了明朝朱元璋採取了利用藩王來守衛邊疆的策略,把一些年長的皇子派往各自的封地駐守,為了防止藩王造反還規定沒有皇帝的命令不準擅離封地。這一結果就導致了朱棣想要造反難度要大很多,李世民只需要控制長安逼迫李淵退位即可。而朱棣一旦造反就需要攻入南京,並且確保別人都臣服於他。

  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朱元璋還在,朱棣一旦有動靜都不用朱元璋出手,周圍的藩王就把他給除了。就會像李世民的兒子齊王李佑造反,都不用自己出手就被抓住了。

 2.李淵和朱元璋對於皇位繼承的態度問題

  李淵雖然確定了李建成為太子,但是對李世民並沒有斷絕他對於太子之位的道路。對於李建成和李世民他一直都不知道如何取捨,甚至一度想讓李世民到洛陽自己建立天子旌旗。

  而朱元璋從一開始就確立了朱標為太子,而且一直是以皇位繼承人來培養的,沒有絲毫透露出可以傳位給其他兒子的意思。即使之後朱標病逝,朱元璋也是選取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皇位。

 3.他們掌握的權利不同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已經是秦王、天策上將、司徒、陝東道行臺尚書令等職。並且可以開設天策府,任命各級官署之權。到了後來在長安秦王手令和太子、皇帝的手令具有相同的影響力。各級官員有時候先後收到幾個命令也是根據命令最先到達的那個辦理。在這樣的權利之下李世民的通往皇位的障礙就只有李建成和李淵兩個人了。

  反觀朱棣雖然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城,但是除了他的這一畝三分地有影響力,其他的地方根本影響不到更別提權利中心的南京了。

 4.打天下的人不同

  唐朝的天下可以說一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破薛舉,敗宋金剛、劉武周,滅竇建德、王世充,有了這些軍功各級將領都很信服。

  而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的時候朱棣才出生,等到明朝建立各方勢力覆滅之後朱棣都還沒長大。後來雖然駐守燕京常與蒙古人打仗,畢竟沒有建立國家的那麼大的功勳,資歷尚淺。論資排輩在明初的開國將領中都排不上號,那麼多功臣能將都被朱元璋頃刻間滅掉了,朱棣更加沒有放肆的資本。

  李世民之所以敢走這一步是因為他的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且與李建成勢同水火,他不先下手的話李建成也不會放過他。而朱棣沒有任何理由去造反,不僅沒實力也沒有膽量。而之後造朱允炆的反也是形勢所迫,雖然最後成功了但是這時候他的對手是朱允炆了。

以上是個人想法所言,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在下方評論


讀史鑑往


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搞玄武門之變,逼宮李淵,一方面是不願為人魚肉等死,另一方面是手裡有料,腰桿子硬,心不虛。他的料就是來自長年累月在唐眾將士中積累的赫赫威望。

當時整個唐的建立,可以說基本上所有奠定乾坤的重要戰役都是李世民率軍打的,唐國建立,其首功之位當之無愧。

實際上當時的形勢是,李世民雖然是唐軍心中精神領袖,但是說到底調動軍隊的兵符還是在李淵手中。


(李世民)

所以,當時李世民實際上除了其門下的死忠門人將領外,唐軍大多數將領也僅僅是對其表示支持,但是礙於無兵符調遣的原因也僅僅是精神上支持他。畢竟對於當時唐軍來說,左右如何爭鬥也是你們李家兄弟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你殺太子,逼宮皇帝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實在沒有立場厚此薄彼。

可見,李世民當時手下雖人不多,但是卻是有能殺李元吉這樣的萬人敵尉遲敬德的。唐軍雖然礙於立場不便支持,但是到底是軍心所向。李世民最大的問題僅僅是如何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便好。

陳勝有句話說的好“等死,何不舉大計而死?”

左右是要被他的兩個兄弟弄死,何不博一把?所以李世民藝高人膽大,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自大,買通玄武門卒衛,將兩人殺掉。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死,天下將領紛紛兌現承諾,無需兵符,向李世民誓忠。

而當時,李淵早就已經讓李建成監國,縱情酒色多年,離大唐正權太遠了,遠得很多人都忘記了有他的存在。

以上便是李世民敢反老子的原因。

而朱棣之於朱元璋嘛!

讓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他的反,那簡直有點開玩笑了。

朱元璋是什麼人?

瘌痢頭,開局一隻碗,東西全靠搶,創立江山,殺人無數,心眼一萬個。


(朱元璋)

反觀朱棣,他老子南京稱帝時,他甚至還沒有成年,還是滿肚子天真未經戰事的小子。即便到後來他就北京燕王,和北蒙的戰鬥小有成績,就算他的軍事能力頂了天可以和朱元璋相提並論了,但是要創立江山憑藉的又怎麼會僅僅是軍事能力?

當年大漢劉邦統兵比上韓信如何?理政比上蕭何如何?謀略比上張良又如何?都遠不如人,但卻能得天下,把這些人駕馭得服服帖帖的,以其厚黑二字。

老子到底是老子,一個開國皇帝,創立江山,殺人無數朱元璋,要說他兒子比他還厚黑,鬼都不信。再者,朱元璋到底是代表天下最巔峰權勢所在,長年累月的積累,手下精兵強將如雲,區區燕王手下又能有幾個將領能出來和他硬抗?


(朱棣)

朱元璋甚至都不用怎麼上心,只需漫不經心坐在南京和馬皇后聊著天,派個萬人敵藍玉,便能把朱棣治得服服帖帖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是朱標做皇帝,朱棣也沒膽量與能力造反。在朱元璋為朱標量身打造的常藍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浮雲,一吹即散。


不書公子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淵和朱元璋分別是唐朝和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他們的兒子都通過造反的方式當上了皇帝,但李世民卻敢在李淵活著的時候造反,朱棣卻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反,為什麼呢?

我覺得我們看待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一、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二、李世民和朱棣各自的勢力對比;

三、李世民和朱棣所面對的阻力分析。

由於兩個人相處的時代和經歷不同,我們分析的結果只取主要特點,進行對比,請諸位慢慢看來。

對比

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李淵出身高貴,七歲便襲封唐國公,而且他性格猶猶豫豫,又和隋朝皇帝關係不錯,這也使得他對於隋朝的態度非常被動。他一方面不看好隋朝的局勢,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背叛隋朝。他的性格適合守成,而不是開闊基業,當隋煬帝懷疑他結交豪傑的動機時,他很乾脆慫了,連隋煬帝下的讓他去朝見的聖旨都稱病不去了,事後更是用酒色、收受賄賂的方式自汙以求保存。

在起義和對待後代問題上,李淵也是很被動的。李世民平日裡收攏農民起義軍,他不可能不清楚這樣做是怎樣的後果,但他選擇置身度外,保持沉默。李世民利用他晉陽宮監的身份設計了一出好戲,李世民讓裴寂邀請李淵喝酒,並且找來了幾個妃子陪酒,而李淵最終沒有拒絕。酒一喝多事情就不對了,李淵僭越制度睡了妃子,此時他再也沒法保持沉默,只有被動造反了。

長安城內,李淵已經成為了皇帝,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才剛剛開始,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淵又一次選擇了沉默,然後被動接受結果。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平民,衣不遮身、食不果腹,開局沒有一條狗,只有一個破碗。小時候的日子雖然很苦,但父母俱在,還有疼他的哥嫂,也勉強可以堅持下去。但無奈禍不單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覺得朱元璋所受的苦難不夠。

於是,1343年,濠州發生了一連串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給這瘡痍的大地再添上一筆溝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在災害中不幸去世,而他卻連給父母處理後事的能力都沒有,買不起棺材、找不到墓地。這個時候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田地,然後用一卷破席子草草處理了父母的後事。

那一年,他走出了自己的家鄉。一個心裡懷揣著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少年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他給地主放過牛、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當過小兵,而他絕對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職業終點竟然是帝國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很弱小,他的敵人大元帝國、張士誠、陳友諒都比他強大,可最後的勝利者卻是他。這是一個複雜的男人,在沙場上他一馬當先,絲毫不懼敵人的強大;面對貪官,他殺其人、剝其皮,百姓稱快;面對百姓,他輕薄賦稅、與民休息。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手下將領對他忠心耿耿,百姓也為他歡呼。

他想起父母的經歷,對無家可歸者,實行“保障房”試點,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此之外,他還設立了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濟院)。

李世民和朱棣對比

李世民

李世民從設計李淵起事起,便一直在前方浴血奮戰。在李唐王朝的政權中,李世民西平薛家父子,北敗宋金剛、劉武周,又殲滅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李世民的軍功無疑遠遠高於太子李建成,再加上他對待部下非常和善,有功必賞,可以說朝裡朝外都有著很高的聲望。

李淵下令李世民可以在天策府設立官署之後,更是如虎添翼,以天策府為核心,開設文學館,跟隨他的班子這下子就齊全了。

我們來看看天策府都有哪些人才: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秦瓊、蘇定方、長孫無忌、柴紹、羅士信、史萬寶、李勣、劉弘基等等。

而太子李建成一方卻顯得十分淒涼,太子身邊負責計時的親信王晊都選擇了背叛他。

朱棣

朱元璋在外征戰時,朱棣還是孩童,那時候的他錯過了建立威信最好的時刻。等到他開始參與朱元璋的軍事集團時已經21歲,此時的他從能力和威望上顯然都不能讓朱元璋的老臣對他高看一眼。

朱元璋在時,他是萬萬不敢造次。

按明太祖規定,每個藩王領兵一萬六千人,而此時朱棣要一邊防止蒙古士兵,一邊防止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採取削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藩王不滿,朱棣就藉此以清君側為緣由,拉攏朵顏三衛,聯合其餘勢力推翻了自己侄兒的統治。

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最主要還是體現在李淵和朱元璋的經歷、做法上,如果換成朱元璋,李世民想必也不會這麼容易成功了。

如果您喜歡,期待您的關注,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精彩與您相遇。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明史》《明太祖實錄》


腦洞趣味歷史


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動朱元璋,那是朱元璋和李淵的實力不同,相對來說李世民比朱棣有高一點的優勢。


朱元璋是猛人,是開創明朝的皇帝,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統領全局的能力,完全能壓制朱棣。而李淵則相對弱勢了些,沒有絕對實力壓制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反。朱元璋可是手段狠辣的皇帝啊,打敗許多強人才做的皇帝啊,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朱元璋可是殺人不眨眼的人,朱棣一旦有謀反的心思,朱元璋也照殺不誤,哪怕你是我的兒子,就算朱棣有那個實力,他也打不過朱元璋,朱元璋可是經歷過無數戰役的,就你朱棣的水平能跟朱元璋比嗎?朱棣一切的權力和勢力都是來自朱元璋,正應了那句話,我給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給你,你不能搶,你搶了就是死。所以朱棣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就算有當皇帝的心思也埋藏在心底,在朱元璋面前表現的比乖貓還要乖,否則會粉身碎骨,朱元璋狠起來,那是閻王都害怕的人,你朱棣算哪根蔥啊,兒子那又怎樣,只要有不一樣的心思,有千萬種方法把你朱棣幹掉!因此朱棣根本沒有實力也沒有意願去反朱元璋,朱棣一切都是朱元璋給的,既然能給你也能收回,朱棣權力和生命都不是自主的,全在朱元璋手裡,傻瓜才會反朱元璋的!


李世民則不同啦,唐朝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具有赫赫威名,將領們都服他!李淵雖說是開國皇帝,可是存在感挺低的,沒有李世民般耀眼的存在。當然李淵是低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李世民戰功顯赫,李淵又不能封李世民為太子,只能封李世民為天策將軍,有開府授官的權力。李世民招賢納士,勢力膨脹,手下的人倒逼李世民去搶奪太子之位,畢竟大家都想當“從龍之臣”啊,李淵想維護李建成的利益,打壓李世民的勢力,可是李淵不敢對李世民下狠手,一則是李世民是他的兒子,親情所在。二者就是李世民威望太高,手裡有兵權,李淵不敢太過逼迫李世民,否則朝局不穩啊,萬一李世民狗急跳牆,李淵也害怕啊。說白了,李淵沒有威望和實力鎮的住李世民,只好採取一個個剪除李世民手下來瓦解李世民的勢力。再者李建成和李元吉聯合起來的對付李世民,前有老爸打壓,後有兄弟緊逼不捨,陷入兩難的李世民只好造反了,否則死的就是李世民啦!所以李世民策劃玄武門之變,把兄弟給幹掉,逼著李淵立自己為太子,後來就當了皇帝。


實力決定很多事,特別是政治鬥爭,朱元璋有實力壓制朱棣,李淵不夠實力鎮壓李世民,所以就造成了不同的結果!實力才是硬道理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個人看法,這個跟老子有重要關係。

其一,朱元璋和李淵比較,朱元璋個人魄力要大於李淵。朱元璋從貧民到皇帝,可謂是奇蹟,除了手下有一幫能征善戰的武將外,個人能力和手段也是很優秀的。而李淵也不一樣,本來就是貴族世家,在起兵造反以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世民在謀劃!所以,李家的天下可謂是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在兩人得江山的過程中,朱元璋是靠自己打下的,而李淵多半是靠李世民打下的,所以,在得天下時,李淵比朱元璋顯得遜色多了。



其二,朱元璋能震懾住王子和功勳,而李淵掌握的實權相對較弱。朱元璋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殺開國元勳,基本上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基本被殺得差不多了,在武將中掌握的權利大大降低。另外,給個王子掌握的兵力也不多,就拿燕王朱棣來說吧,雖然說鎮守北京,掌握的兵權實際不多。李淵也不一樣,兵權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上,雖然被收回幾次,但是一到戰爭,就不得不用李世民出征,所以在軍事上,李淵得仰望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其三,兄弟間的友誼不同。朱棣和哥哥朱標之間的情意,算是比較厚重的,朱棣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尊重朱標的,如果朱標不死,可能就沒朱棣什麼事了,朱棣奪位的另一個原因更是因為要向自己的侄子稱臣,更是心有不甘。而李世民跟哥哥李建成相比較,李世民在歷史上的名氣要大於李建成(不排除歷史有篡改的可能),李建成在軍事控制上遠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這是跟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情意是有關係的!當然在權利面前沒有親情沒有情義可言!



觀眾發表不同的看法,謝謝!


滄桑語滄桑人


李世民何來的造反一說?李世民那是叫奪權,並非叫造反!
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朱棣是為了自保,發動了“靖難之役”,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但是朱棣和李世民兩個人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他們倆的相同點就是都是雙面人,具有不可揣測的複雜性人格。


先說說李世民

題主說的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其實是錯誤的結論。而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那場玄武門之變只能說是李世民已經快成為了東宮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砧板上的魚肉,再加上當上太極宮上空又有太白星異常的星象。


高祖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雙重壓力,李世民為了求存自保,才悍然出擊,發動了政變。


而當時的李世民,還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突厥侵犯邊境,李元吉為行軍統帥,要抽調秦王府的所有戰將,這對於李世民來說無疑是將自己的臂膀砍了一半,更何況,李元吉的這種行為是有高祖李淵的默許的。


這一套組合拳實在是讓李世民措手不及,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


再看看朱棣造反的背景


朱棣要造朱元璋的反?這算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吧?


古往今來,在沒有危急到自己生命的時候,有誰會奮起一擊?所有的起義、叛亂一般來說均是受到了外界的重重壓力,而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恰恰是對朱棣這位四皇子最好的時候,而朱元璋的夢想是幫自己的大明皇子皇孫們打造一個萬年永固的太平盛世。


所以,他對自己的眾多兒子是充滿了信任的。朱元璋的一生都對自己的子孫十分的信任,他防範的是那些驕兵悍將,那些懷有異心的外姓官員。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就不一樣了,當時的燕王朱棣,作為大明王朝最有實力的藩王,他手下的黃子澄、齊泰也力主削藩,所以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年輕的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怎麼進行的削藩?


湘王被他逼得自焚而死,周王被流放,燕王朱棣還得裝瘋賣傻,但是朱允炆就是鐵了心的想要他交出兵權,可是朱棣能同意嗎?交出兵權還不和等死一樣?所以在死亡面前,人們的共性思維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超強的求生慾望。


一個是大唐帝國的二皇子李世民。一個是大明王朝的四皇子朱棣。


他們的性格卻截然相反,朱棣在歷史上的罵名可比李世民多了去了,這就是他們作為帝王的格局。


歷史總探長


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首先,我們看看李淵和朱元璋兩個人。李淵作為一個皇帝,比較寬容隨和,就像我們常常說的“老實厚道”的樣子。而朱元璋是一個鐵血皇帝,這點有點像李世民。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太子李建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憚,於是聯合弟弟李元吉對李世民集團進行排擠並且栽贓陷害李世民,雙方在私下明爭暗鬥。眼看著李建成在李淵的偏袒下逐漸佔據上風,李世民耐不住了,因為這是他最後的機會。當時他手握兵權,並且當時身邊有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出謀劃策,所以他先發制人,在玄武門殺死了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吸引著每一個統治者。


其次,我們看看朱棣。朱元璋當時是準備把皇位傳給朱標。朱棣當時對自己的兄弟還是比較好的,他沒有想著去奪取兄弟的皇位。而他本人則被分配到燕國戍守邊疆。但在朱允文繼位之後,就展開了削藩政策,在強硬的削藩手段下,朱棣迫不得已才選擇造反。因為當時藩王的權利是非常大的,削蕃政策嚴重挑戰了他們的權利,所以朱棣才起兵造反。但他並沒有在朱元璋活著時造反,因為他深知,自己是鬥不過父親的。

所以,兩個人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不同的,李世民是因為想成為一國之君,而朱棣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才選擇造反。當然,造反是在朱元璋死後,因為他深知鬥不過父親,可能還會被追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