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20年前用雞蛋清、糯米汁傳統工藝大修


千年古塔重獲新生,20年前用雞蛋清、糯米汁傳統工藝大修。

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燕趙大街路東廣惠寺內的華塔,又名多寶塔,舊制稱定縣華塔,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惠寺華塔是中國古代高層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乾隆皇帝曾四次駕臨,該塔被古建築專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例”。

廣惠寺華塔,這座以“最美”著稱的古塔,曾因20世紀40年代的戰火毀壞而變得殘破不堪,華塔只剩砌體酥裂、壁塑殘損嚴重的主塔和四座小塔遺址。1999年,經過文物部門整整5年大修的華塔“重放異彩”。

華塔位於正定廣惠寺內,據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載,目前判斷該寺可能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清代後期,寺院廢毀,唯塔尚存。

 廣惠寺華塔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主塔底層四隅各附建一六角形亭狀小塔,小塔環抱主塔,主次相依,精巧華麗。主塔是一座樓閣式建築,通高31.5米,共分四層,各層簷下均配置華麗的磚仿木構斗拱。

塔的一至三層均作八角形,底層中部磚制斗拱,二三層各側面雕以斜欞假窗、方形佛龕。到第三層,平座甚大,而塔身顯著縮小,簷上拐角處均雕力士像,以承託塔身的第四層。塔身上雕刻著海獸、獅、象、佛、菩薩等藝術造型,參差錯落,變化有致,遠遠望去,形如巨型花束。


我國早期的漢字中並沒有“塔”字。佛塔傳入中國時,它的名稱被譯成各式各樣,有的音譯、有的意譯,也有按形狀譯的。後來,人們根據梵文“佛”字的音韻“布達”,造出了一個“荅”,並加上一個“土”字旁,以表示墳冢的意思,於是“塔”的名稱廣泛流行。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組織技術人員對華塔進行了兩次詳盡的殘損勘測登記。1994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覆,華塔修繕工程正式開工,直至1999年6月,華塔修繕工程竣工。

華塔大修的設計與施工,遵照古建築修繕原則,儘量保留了原有構件,大修中,採用了雞蛋清、糯米汁、血料混合調灰法等傳統工藝,尤其是對留有壁畫遺蹟的部分,不僅絕對保留,並在空鼓部位以竹籤加固,對殘缺部分則以麻刀灰補抹,並稍飾做舊,盡最大可能恢復了華塔原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