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142节;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和禅定,哪个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生活中,我们的情绪高荡起伏,这都是迷惑在现象上,所以要透过舍心,也就是透过智慧,又能够怨亲平等,不落二边,就是不要特别在意对对错错,不然很多的事情都过不去,因为不落二边从缘起性空上来,从中道的舍心上来,这就是智慧。四无量的平等心,与儒家的仁,有相通之处,因为都是一份慈悲、爱心、博爱,这是共法,也是人间的至德,也是往生极乐的法门。要升往天界的话,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很容易去的,因为它跟初禅二禅是可以相应的,所以佛陀讲过这些种种的定法,

成佛之道142节;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和禅定,哪个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都是依着次第而一步一步的修习,从初禅到二禅再到三禅,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修行,是不能选择性的修行,等于是循序渐进。只要是凡夫,不管是人道还是天道都有杂染的成分,难免还是会为了自己而修功德,这是布施的心态。修禅定容易独善,越来越孤僻,甚至不愿意发心,只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心态会柔软一些,愿意接受社会上的对与错,对错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呢?这主要看我们的心态。凡夫修行,最重要的是戒行,尤其是五戒十善,初学菩萨,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凡夫菩萨,就是要从十善做起,从守五戒开始,

成佛之道142节;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和禅定,哪个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是我们很重要的起步;有戒行就能够生在人间,即使贫穷,也不会障碍到我们修行学佛。如果守戒而且还能够布施的话,就能够得人中广大的福业,所以还是以戒体为首,在能够布施修福报,就更好了。如果有戒而且有定的话,就是有戒而深修定法,不但不失人身,而且容易上升天界,但是佛陀并不赞成这样,所以要以人身而引入佛道,以戒行为主,也就是要重视人间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人随缘尽份的布施。

成佛之道142节;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和禅定,哪个是大乘佛法的基础

如果想修定,应该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出家师父说的很清楚,如果修的是出离定的时候,就会容易偏向独善,就会影响到菩萨道,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与利益众生的出世大乘法,有着密切相通的地方,出示大乘法就是出世的智慧,有出世的智慧就有入世的慈悲,才是大乘佛法。又能够出世,入世无碍,所以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布施福业,持戒福业,修订福业,还是以持戒为基础,有余力我们就来布施,如果要修定,就是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这几节说的就是三福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