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139节;从初禅到四禅,我们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情况

欲界叫做五趣杂居地,初禅叫离欲喜乐地,弟三地叫定生喜乐地,第四地就是离喜妙乐地,四禅叫做舍念清净地,以世间法来说,呈现清净的特质,舍念清净。佛陀成道也在四禅,他告诉我们禅修,修到四禅天就不要在网上修了,因为上面是无色界的定,定力高,让我们的智慧越来越强,但是到了无色界更深的定,智慧的力量会减弱,也就是说修行到四禅天,就是智慧最高的时候。出禅是什么状况呢?

成佛之道139节;从初禅到四禅,我们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情况

鼻识舌识就不起作用了,因为鼻识舌识是非常粗糙的,也是最弱的,我们想想看;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神足通,但是没有天鼻通天舌通。但是我们为了鼻子舌头的欲望,杀生无数,为了三寸舌根的欲望,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各种动物,没有不能吃的,就是为了满足嗅觉和味觉,鼻识舌识是最弱的,就像我们生了大病,鼻子和舌头都不起作用了。达到初禅,鼻识舌识不起作用,我没说叫禅悦为食,

成佛之道139节;从初禅到四禅,我们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情况

到达四禅连眼识、耳识、身识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六识、七识、八识。七识和八识的意识本身就是舍受,虽然眼识、耳识、身识、鼻识、舌识不起作用,但并不影响观察和思考,这时的思考能力会更加强大。七八两识很难察觉得到,比如说心情好与不好,其实跟第七意识有联系,我们只能察觉苦、乐、忧、喜、舍的前六识,心的起伏躁动不安,因为七八两识都是舍受,不容易觉察的到。总之,禅定修行到四禅天,

成佛之道139节;从初禅到四禅,我们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情况

不希望进入更高的禅定,因为更高的禅定智慧力减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佛法最可贵处就是智慧。到了二禅虽然也有喜了,但那是定生的喜乐,不像初禅那样冲动。到了三禅离喜妙乐地,连喜悦都没有了,这时的乐受达到了世间乐顶点,但是这还不是能解脱烦恼,唯有达到涅槃后的解脱,就是初果以上的聖者,主要是在感受上的不同,因为是真的禅定,其实是在灭我们的想而已。到四禅以上,连乐寿也平息了,

成佛之道139节;从初禅到四禅,我们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情况

只是一味平静的舍受,才是真正的安乐。我们平常生活也有乐受,比如唱歌跳舞,吃吃喝喝,谈情说爱,这个虽然也是快乐,但是只是感官的刺激,是躁动不安,是迅速无常的事情。真正的乐,越高的乐越安静,那个不是在我们欲界所能想象的,在这里只能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一下,所以四禅是一味平静的舍受,那个时候的慧力最高,在往上修行,佛陀不赞成,我们再继续了。就算我们修行到了四禅,也一定要记住,这些只是世间法,也不一定见性开悟,但是能开发我们的智慧,对修行很有帮助,也是修行中必走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