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你為什麼那麼累?心累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我在浙江一家氣動設備公司調研,與十幾位高管交談了兩天,發現員工普遍高喊“累,並無奈”。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累心現象”。營銷總監是老闆的小姨子,說起心累竟留下了熱淚:“孩子沒看就長大了,業績看著看著就沒了!”後來在其他企業的諮詢中,時不時會有人提到“心累”,不光員工喊累,老闆也喊累,中層喊得最為悽慘。我開始留意到,“累心”已經不是個別企業,個別人身上出現的個別狀態,它已經成為民營企業轉型中的常態現象。  

老闆你為什麼那麼累?心累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累,並無奈

一、累心的經營

心累不是身體的勞累,是內心的糾結與不爽。是成功的過去,看不清的現實與看不見的未來三者之間的糾纏與博弈。過去5年的研究中,我發現:心累主要存在六個方面。

老闆你為什麼那麼累?心累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六大累心現象

1、規模化之後的規範化心累

攤子大了,人心小了,企業的反應不那麼靈活了。一家物流公司,創業3年,從6人發展到600人,員工說:“我們原來6個人幹活不用吩咐,只要工作需要,我們絕無怨言。現在人多了,我們工作更累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選擇不做了。老闆常常一竿子捅到底,讓很多中層崗位形同虛設,你說這種情況我們還怎麼做?”

2、行業上壓下擾而產生的心累

企業處於行業夾層位置,當新的市場窗口打開,排在隊伍後面的企業蜂擁而上,夾在中間的企業往往捨不得,放不下。一家做農用挖掘機的企業,年銷售額3個億,就是感覺什麼地方不舒服,老闆天天召開冗長乏味,令人缺氧的會議強調:企業不上不下就是後退。這種企業苦於找不到改變的切入點,乾等又不踏實,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分身乏術,越做越累。

3、小廠蠶食小弟上位讓人心累

這不光累心,還虐心,不僅丟市場還丟面子。我曾服務過一家做掛麵的企業,在區域市場上牢牢佔據領導者地位,但周邊小廠常打著他的旗號在市場上興風作浪,這讓企業說不得,氣不得。多年來一起成長起來的客戶竟拿著小廠的政策要挾企業終止合作。

4、機會錯失與長期創業的心累

因自己的碌碌無為或虛度年華而心累。一家做礦山機械的老闆說:過去整天喝酒跑地,現在整天喝酒求資金,要知道做企業是這個樣子還不如安安穩穩在單位上班,企業做了10幾年依然沒有模式,沒有團隊,沒有市場,沒有客戶,除了貸款的廠房,市場上什麼都沒有。這種錯過行業發展黃金期的企業,仍將長期處於創業階段,心不光是累,也在流淚。

5、互聯網焦慮引發的心累

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更多新玩法讓很多企業老闆既害怕又期待。特別是對沒有存量市場的企業,對互聯網風口該跟還是不跟?要經受一場心慌與心累的糾結。一些企業急於轉型,一夜之間洗心革面,結果流血而亡。一家皮革企業做線上銷售,他們買了服務器,存了數據,把線下的東西直接搬到網上,以為這就是互聯網+,投入500多萬元,換來不足十幾的流量。

6、看不清、看不見、看不及的變變變讓人心累

以代工起家的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免疫力最差,他們害怕投入,害怕失去,害怕沒有利潤的買賣。一位做文具的老闆跟我講:“我讀不懂眼下的市場,現在很多業務人員勸我靠囤原料賺錢,可是一天價格幾變,你讓我怎麼敢去賭?我知道做品牌是必然趨勢,但做品牌又要投入太多的錢,耗掉太多的時間,我怕做成品牌後,我真的該老了”。

二、管理也累心

中小企業中的很多人並不太清楚管理的目的是提升效率,管理中的短板現象、接縫現象和漏底現象隨處可見,常讓人陷入自我博弈的累心狀態。

1、短板現象

企業過分突出某一方面的效益,而忽視其他資源的管理。由於短板的存在,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相當薄弱,如遇市場低潮或政策的改變,這些弊端就顯露無遺,可能最先被淘汰。一家做潤滑油的企業走“輕資產,重市場”的路子,注重營銷而忽略後端的產品和服務,產品由其他企業代工,代工資源不足,發貨不及時或退貨的現象每天都有發生,老闆一面強化市場開拓,一面協調代工和物流,客戶都認為企業吃掉了差價,紛紛停止了合作。

2、接縫現象

核心部門職能的缺失,各職能模塊之間不能充分配合,在關鍵業務節點上沒有必要的流程、標準、制度,存在多頭管理或無人問津的環節,員工以推脫責任掩蓋自己的惰性。一家能源管理公司有兩種發展路徑分歧:老闆和技術總監主張技術路徑;副總和商務部部長主張商務路徑。技術派與商務派之間相互看不起,看不慣,很多項目無法開展。要修復這些接縫,先要找到接縫間的重疊部分,我給規劃了以理念吸引客戶、商務對接客戶、根據需求推技術和產品、售後服務留住客戶的項目制開發模式,大家又黏在了一起。

3、漏底現象

過於依賴制度或人治,對管理制度又常留有餘地,存在管理的真空地帶。一個白手起家的老闆,帶領村裡七大姑八大姨把企業做的還不錯,問題是一說業績考核,員工就把老闆的親爹搬出來,不考核完不成目標,考核了對不起父母,老闆左右為難。這是很多中小企業遇到的問題,所有的考核也常是罰錢了事。

三、思維的糾結

品質意識、製造思維、工匠精神是企業立足的關鍵,很多中小企業的老闆認為,這些關鍵要素在今天受到了來自外界的挑戰,我認為這不是錯誤,是需要改變。

1、我實在,你得買我

很多企業認為只要把產品做好企業就可永葆青春。很多企業的老闆認為自己家的產品就是好,但好在什麼地方,他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像男孩子找對象,如果中間的媒婆只會跟女孩說:“這孩子實在”,做為女孩或者女孩的家人又怎麼會因為實在而毫不猶豫的選擇他呢?做好品質是企業的本分,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把品質拿出來當賣點,販賣自己的良心。消費者關注品質,但品質並不是消費者必須選擇的理由,消費者需要品質之上的更高利益。

2、我裸在你面前,你卻無動於衷

製造思維更關注定價方式,算計產品價格的高低,根本不管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產品,習慣做“原料+勞動力”的買賣。市場正打得熱火朝天,他還要算銷售是否有利可圖,市場都沒了,哪還有什麼利潤?在客戶的眼中,對於不感興趣的產品,你即使裸在他的面前,他依然無動於衷。消費者需要被感動,被吸引,他們並不同情老實人,更不可憐競爭中的弱者。

3、創新違背常識,工匠成了木匠

創新是好事,但違背常識的創新並不是工匠精神。有個企業的客服人員告訴我:“我們企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創新,我們新品上市只需兩週,但售後服務兩年也解決不完。我們在行業內第一家開發出了甘蔗裝載機,但大夾子要麼打不開,要麼合不上。別人雖然上市晚,但做了改進,佔了先機,我們很快就被從市場上趕出來了。”很多企業的產品創新是沒有小試和中試階段而直接推向市場的,敲敲打打的創新方式能讓企業出彩,也可能讓企業出局。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要消滅“累心現象”,必先找到其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