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助企業“強筋健骨”

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工業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工業互聯網正為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半場’,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產業發展的方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是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初心。工業互聯網的全面實現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僅僅是開端。”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表示。

效能提升釋放潛能

“海爾在全球11家工廠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從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定製轉型。”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說,“如今,我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了2600萬工業設備、4.3萬家企業,服務3.3億用戶。”

工業互聯網應用正幫助傳統制造業轉換角色。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告訴記者,“工業互聯網也在催生服務型製造。徐工在行業內率先將工業大數據分析應用於大型裝備製造過程,使生產效率提升一倍”。

實實在在的效能提升,讓傳統企業對擁抱工業互聯網充滿熱情。三一集團高級副總裁賀東東表示,“2017年,92%的企業還處於工業互聯網測試階段,90%的訂單是十萬元級。今年一季度,已有將近40%的企業開展了小批量應用,42%的訂單達到百萬元級”。

“工業互聯網促進了新興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供應鏈、創新鏈、服務鏈、物流鏈、金融鏈等全產業鏈高度協同創造了條件。”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表示。

技術創新要供需對接

“利用大數據分析,我們為一家鋼鐵企業降低了10%的電機損耗率。這說明工業互聯網新技術應用一定要接地氣,IT服務商和傳統制造業企業需要不斷碰撞出火花。”紫光雲總裁吳健說。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新技術不斷被工業互聯網所採用,但在專家看來,技術創新必須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實現真正供需對接。

鄔賀銓說:“蘇州協鑫是全世界領先的光伏切片企業,在這個行業裡,切片越薄,成本就越低,但同時良品率很難保證。蘇州協鑫使用阿里雲工業大腦分析生產流程,找出薄弱環節,使良品率提升,效益增加上億元。人工智能不僅需要互聯網企業提供算法和算力,也需要在生產線部署物聯網,用高質量數據來‘餵養’。”

北京奇安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吳雲坤錶示,工業互聯網服務商也要適應製造業企業現狀。“工業設備與電腦、智能手機不一樣,要適配很多軟件,操作系統卻相當老舊。我們為比亞迪的1.7萬臺設備提供安全防護,就不能採用同一策略統一部署,而是每臺設備都必須分別調試。”

在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陳強兵看來,技術供需對接還要解決成本問題。“最早一臺工業設備接入網絡的成本是1.5萬元,現在雖然已經降低到1000元,但對中小企業來說依然難以承受。因此,用友正在探索如何降低設備上網成本,如果能降到100元以下,工業互聯網就可以進入實質性推廣階段。”

生態構建需形成合力

“由於越來越多主體進入工業互聯網服務領域,生態建設是下一階段工業互聯網發展的主線。目前,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單獨完成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構建,必須形成合力。無論是工業互聯網平臺本身的技術能力,還是在垂直行業如何落地,以及商業模式如何形成,都需要產業界共同探討。”正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餘曉暉所說,工業互聯網生態構建已成為未來發展關鍵方向。

在徐曉蘭看來,工業互聯網生態構建,為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企業參與產業鏈合作提供了空間。“如同智能手機起步階段,蘋果和安卓各自構建起自己的生態系統一樣,只有通過生態建設組成集團軍,工業互聯網才有核心競爭力。特別對於處在自動化階段、數字化基礎非常薄弱的企業,通過融入工業互聯網生態,和上游企業打通,分享其資源,才能通過以大帶小、以小託大方式實現融通發展。”

在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柏華看來,工業互聯網生態的構建不能貪“大”。“大家都想單獨做平臺,但工業互聯網畢竟太大了,誰也無法包打天下,還是要將細分領域先做透。想要真正形成可以落地的生態,還應該把握不同行業的特徵,抓緊細分領域,沿著線去打通。”

建設工業互聯網生態,不僅需要企業牽頭,更需要政府助力。“政府要推動工業互聯網標準化及實施,指導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協調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控,制定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特別是要扶持中小企業,這種扶持更重要的是扶智。政府可投資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委託第三方經營,免費輔導中小企業,為其提供技術支撐。”鄔賀銓說。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鬍學同也表示,江蘇正通過園區示範方式推動平臺資源和公共服務集聚。“一方面,園區吸引了網絡供應商、平臺供應商、安全服務商聚集,併為產業鏈上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另一方面,推動政策標準先行,從網絡體系、平臺體系建設,到安全體系、保障體系建設,都提出了自己的相關標準和要求,以此推動工業互聯網生態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