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到底是谁惹的祸?

探讨 |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到底是谁惹的祸?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在某些地方,基层干部助群众脱贫累死累活,工作也有起色,可群众就是获得感不强,甚至还满腹怨气。为什么会出现“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现象?众多原因之中,肯定少不了形式主义惹的祸。

探讨 |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到底是谁惹的祸?

形式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虚,而群众最厌恶玩虚的。有些基层干部的虚招“看上去很美”,如同孔雀开屏,色彩缤纷的一面给领导看,露着屁股的一面则给群众看。

比如,改善村容村貌刷“阴阳墙”,朝着公路这边的雕梁画栋,另一边则土坯墙裸露。如此表里不一的忙活,群众怎会领情?

干活不走心,群众不认可。有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却接地不扎根,跟群众缺少感情交集。比如,有的地方新盖异地搬迁房,村民从山沟里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却发现没有菜地、牛羊圈,生活很不方便;有的地方搞新农村建设,政府和干部“剃头挑子一头热”,完全没群众啥事。缺乏沟通和互动,即使做了些事,群众也认为干部不过是交差,不会打心眼里认同。

重痕迹轻实绩,群众不满意。有些基层干部在不必要的填表、迎检、督查中空耗精力,在头绪繁多、责权不明的基层事务里疲于奔波,而去贫困户家就是留影、按手印、算收入,甚至把扶贫的重点从“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异化成“如何让扶贫工作经得起扶贫系统的考核”。如此错位的政绩观支配下,干部很疲惫,群众亦厌烦,而且,越是搞这样的形式主义,群众越不支持不配合,工作越发困难重重,干部必然越来越累。

获得有形获得感却无形,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能掂量出轻重、评判出好坏。干部确实动真情、办实事、见实效,群众不会不领情,也不会“无感”。

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利于己的工作,留痕不一定留心,用力不一定用情,群众肯定不会买账。

这便能很好地解释,为何有的地方干部疲惫不堪换来的却是群众无感。

其实,如果能够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绝大多数干部都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千金难买。

真正让基层干部深陷职业“无力感+疲劳感”的,是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报不完的材料、迎不完的督查检查……这才是令基层干部凉了心、泄了气的累点和痛点。

当前的减负,就是要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群众就是一面镜子。

基层工作出现困惑、遇到矛盾,

不妨多用这面镜子照一照,

症结或许就找到了。

革除形式主义,

便是破解“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良方。

探讨 |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到底是谁惹的祸?

来 源 | 2019年第9期《中国纪检监察》

图 片 | 新华社 商海春

声 明 |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领取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编 辑 | 刘 琼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探讨 | 群众无感、干部不满,到底是谁惹的祸?

网站投稿:http://tg.xcgbb.com/

报纸投稿:[email protected]

报纸投图:[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