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在陕西石泉县,有这样一个千年古镇,它是古时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千百年来客商云集,商贸兴隆,这就是熨斗镇。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关于熨斗镇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其因地形而得名,熨斗镇原名叫筒车坝,因农民用筒车提水灌田而得名。筒车坝有个小地名叫苟家坝,水田和地坪九十八亩,其地形像旧时缝纫用的熨斗。道光二十三年后筒车坝更名为熨坝,后来叫做熨斗镇。另一说就颇具传奇色彩了,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23年)七月,洪水猛涨,冲毁了筒车,就有阴阳先生说水火不相容,想要防治水患必须用火物镇压。而熨斗即为火物, 红烫的熨斗无疑可避水驱水,故将镇名更名为熨斗镇。说来也怪,自熨斗名字叫开后,该地竟再也未发生过大的水患,老百姓安居乐业,大自然风调雨顺,熨斗镇就一直叫到如今。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清康熙年间, 熨斗坝归属于咸宁里;乾隆年间,设熨斗坝镇;

民国24年(1935年),设熨斗乡,归属于第三区(南区);

民国28年(1939年),设熨斗镇,辖4保70甲;

1951年,设熨斗区,辖长岭、水磨、甘沟、麦坪、松树、砭碑垭、双庙、兴龙、喜河、藕阳10个乡镇;

1952年调整行政区划,熨斗区改称第八区,辖长岭、水磨、甘沟、麦坪、松树、双庙、砭碑7个乡镇;

1956年4月,熨斗区辖长水、藕阳、松树、麦坪、双喜5乡;

1958年9月至1962年,未有熨斗建制,熨斗区原辖地归属于喜河区;

1962年,原喜河区改为后柳、熨斗区。熨斗区辖长水、松树、喜河、藕阳、蔡河5个公社。

1983年政、社分设,将人民公社均改为乡。熨斗区依然存在,辖长水、藕阳、麦坪、喜河4乡。

1996年,撤区并镇时,设熨斗镇,至今辖区几乎无变化,如今,熨斗镇辖熨斗集镇社区、长岭村、沙湾村、刘家湾村、齐建村、瓦子沟村、双坪村、茨林村、松树村、高兴村、布里村、板长村、金星村、先联村、麦坪村、中河村16个村(社区),人口约1.4万人。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熨斗镇是石泉县历史上有名的古镇之一,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年的历史,它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驿站古镇,属子午古道的分支。现存古街多是明清时期建筑,尤以建在喀斯特溶洞之上的地貌以及“让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吊脚楼最有特色。古镇依山傍水而建,立于镇外,极目远望,可见幢幢木屋砖舍依山分布,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富水河紧紧环抱着古镇,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见底。古镇处处透着恬淡之美,颇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古镇街道,用青石铺筑而成,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昔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时有老字号十多家,名播川陕湖广。据祖居熨斗镇的老人们讲:解放前在镇下街头立有一个闸子门,门额上书“川楚通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年。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明清时期每逢集日,熨斗街上川陕客商云集,商贸兴隆,在熨斗集镇有一个古戏楼,不知哪一年修建,直至民国,古戏楼上演的汉剧韵味悠长,使人流连忘返。当年熨斗街上有十多家百年老字号,如:源茂盛,天成祥,天成福,天成和,义顺和,金盛堂,义顺鑫,德懋鸿,昆泰丰,长兴久,荣寿堂等。这些老字号大多是药铺和旅店,生意十分红火。当时有一种民谣叫“白龙下川,黄龙入陕”。白龙指棉花,黄龙指黄表纸。也就是说通过熨斗镇将陕西的棉花运往四川,将四川的黄表纸和食盐运入陕西,由此可见熨斗镇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商旅要道。距熨斗镇15公里的喜河镇(现名称),因位于汉江边,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早在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就在此设立魏宁县,古有“小汉口”之称。早年,川陕的客商赶着马帮将货物通过熨斗镇运到喜河码头,再装船走水路运抵汉口,同时马帮又将从船上卸下的货物运回四川以及汉中的西乡,镇巴,洋县等地。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熨斗镇远离县城五十公里,与汉中市的西乡县接攘,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古镇虽小,但它处于汉阴、石泉、西乡、镇巴四县界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川楚通道”的古牌坊,“黄龙(黄表)入陕,白龙(指棉花)下川”的记载,沧桑的古戏楼,都见证了小镇曾经的兴盛和繁荣,也见证了这里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尤其是小镇的古戏台,它可是古镇的一大“物证”。高高在上的平台,挺拔圆润的柱子,飞檐翘角的檐头,隐隐约约的纹饰,向我们叙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嚣。虽然古戏台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已显得有几分老迈和沧桑,但仍不失其恢宏和大气。站在台下,思绪会随着小镇的古风遗韵追溯到古戏台久远的历史,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夕阳衔山的薄暮,金色的夕阳把小镇装点得如诗如画,小镇人穿着古朴的服饰,或成群结队,或三三两两,踏着金色的夕阳,纷纷来到戏台下。此时,高高的戏台上,已响起了“闹台”声,铿锵的锣鼓声在小镇上空悠扬。此时的戏台成了小镇的焦点,小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戏台下,细心地品味着属于小镇人的精神大餐。悦耳的伴奏和着优美的唱腔,在小镇的夜空中飘荡,也在小镇人的心中荡漾。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和中国大多数古镇一样,一旦陆路开通,没落便随之而来,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日益发展,繁华了千百年的川楚古道沉寂了下来。如今,繁盛场景早已不在,只有青石板街,木板门面,古戏楼,关帝庙,以及通往汉中、四川的古商道,这些都已成为见证熨斗古镇兴衰历史的文物古迹,弥足珍贵。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如今,熨斗古镇大力开发的燕翔洞成为其亮点之一,燕翔洞位于熨斗镇富水河上游河岸的陡峭悬崖下,是一个寒武系古生石灰岩溶洞群,生成距今已有数亿年的历史,有关资料显示,燕翔溶洞实际长度应在10公里左右,是西北乃至国内保护最为完好,洞内景观最丰富,体量最大的溶洞群落,因此,燕翔洞被誉为西北第一洞。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燕翔洞中钟乳石千形百态,悬天连地,形象奇特,倒映在水中,景象万千,构成一座美丽的岩宫石府。其中九寨风情、黄土高坡、西子湖畔、太白听瀑、蓬莱仙阁等景观更是气势磅礴、美妙绝伦。,不仅洞内奇石令人叹为观止,洞内还发现了动植物奇观,给美丽的燕翔洞增添了一道道奇特的风景。洞内发现的大足鼠耳蝠是中国特有的蝙蝠,它是继墨西哥兔唇蝠和索诺拉鼠耳蝠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种食鱼蝙蝠,并且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食鱼蝙蝠,数量极其稀少。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2002年,燕翔洞陕西仟佰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拆巨资开发汉江燕翔洞景区,景区依托汉江,将汉江三峡、熨斗古镇、富水河、燕翔洞天、灵雀山及肖家古寨、狮岭风光、长岭峡谷等十几个风光旖逦、生态完美的主题景区,近150个景点珠玉相缀巧妙搭配,凸显出秦巴腹地、汉江两岸特有的原生态美,并与悠久的汉水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融山、水、岸、洞自然景观及古镇、寺院、宗祠、戏园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自然景区,熨斗古镇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魅力。

中国乡镇:因地形得名,川楚古道上的重要集镇—陕西石泉县熨斗镇

有人说古镇的建设早已商业化,有人说古镇的建设其实就是圈钱,对于熨斗古镇而言,避免不了同样的命运,集镇要发展,就避免不了拆和建,但愿熨斗古镇能够将那些有代表意义的建筑留下来,让它们一直诉说着古镇悠久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