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認識到有些問題是社會問題,教育已經承擔了不應承擔的問題,學校只能儘量做好,校長只能面對現實,我們也要認識到教育不可能面對所有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觀點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過去大家不明白什麼叫愛。我覺得“愛”首先是要尊重與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有些教師佈置作業、對學生體罰,包括父母打罵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說這是為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類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需要無限制的滿足。這看上去也是一種“愛”,但是,那叫“溺愛”。

那麼我理解的“愛”究竟是什麼呢?

“愛”是尊重孩子人格的發展,不是愛成績。如果孩子分數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這便不是“愛”。愛孩子是要為他們將來的幸福做長遠地考慮。聽到這裡,有的人就要說了:“現在是犧牲童年的幸福,來換來將來的幸福。”我要說的是:“如果童年沒有幸福,那麼將來也不會有幸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觀點二:“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對於“學業負擔重”這一問題,我覺得其主要源於“心理負擔”: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固然感覺不堪重負。

這時,有讀者就要提問了:“是不是因為國外學生負擔較國內學生輕的原因呢?”

經調查結果顯示,一些國外優質學校,其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很重,但是他們與我們有著不同之處:學生自己喜歡並願意主動去學習,而我們的學生是被動學習。

由此看來,我們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放棄強迫的手段來促使學生學習。然後,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理壓力,有空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東西。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觀點三:“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學生的感情是相當豐富的。越是低年級的學生,感情越是豐富,同時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

教師的一句表揚會使學生受到鼓舞,迸發潛在力量,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會將此銘記一生;同時,教師無意中說的某句傷人的話,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嚴重後果,學生也會記住它。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觀點四:“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學生的成長並不單單是依靠教師的言行說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與學生自己的活動。那麼包含哪些活動呢?“活動”包括他們學習知識,讓他們在參與的活動中主動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思想品格得到鍛鍊,責任感、溝通能力、合作精神、誠信都能得到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教育背後是社會問題,但教育本身並非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