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早逝的人如何摆脱缺爱带来的心理影响?

五月昵称小五


母亲早逝的人,如何摆脱缺爱带来的心理影响?

是啊,母亲早逝对一个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里伤害,这种伤害可以说是终生的心理阴影,要通过时间来慢慢的疗愈。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的说法,母亲早逝会给我们造成情感依恋的缺失,爱的需要无法满足,缺乏安全感,自我防卫心理过重,情绪表达不良等心理阴影。

对这些心理阴影的自我疗愈,一是与母亲早逝后其它照料人情感的联结,通过投射给非母亲的亲人来重建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获得爱的能力和感受;二是通过自己养育孩子提升自己爱的能力,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重新体验和获得你早年失去母亲没有体验过的爱,在心理学上这是重新建立与母亲的联结,即你既是婴儿,又是母亲,在与你的孩子互动中建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三是建议做一个中程的心理咨询,5~10次,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互动沟通中,利用移情技术,将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咨询师与你的关系设置为母婴关系,既疗愈你的心理创伤,又重建你与母亲的情感关系。四是自我疗愈,阴影已有,无法完全消除,要通过自己的认识来摆脱早年失去母亲爱的不良影响,提高自己感受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能力。


老左心理工作室


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正常的人发展,应该有镜映理想化和孪生三极自体,一般而言,父母所提供的是理想化的问题,如果理想化的客体不能提供很好的自体体验,那么人就会转向另外两极,或者从别的理想化的人物客体中去体验理想化

简单地说,就是会寻找一个可以替代母亲的理想人物,去体会母爱,比如母系亲戚,女老师,或与母亲某些特质相近的女性人物,这是去体验理想化。

还有就是会去寻找镜映和孪生体验。

镜映其实就是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能够给予本身恰到好处的回应。比如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

孪生体验,简单的说,就是找到与自己相近的同龄段的朋友,体验与自己相似的,比如同样缺乏母爱的同龄人,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朋友,再或者加入一个有共同兴趣的团体组织中。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题主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师王旭亮


的确有点不幸有点心疼,生活中总有不如意。

潜意识的需要会自然吸引或者去寻找

相信生活中你会莫名的对能给到自己母爱的人有一种依赖和亲近

认识这份需求,不排斥。

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去弥补这样的缺失的。


静秋心理咨询师


让自己多去付出爱,你会得到更多的爱来弥补内心的那份缺失。


笔划


坦然面对,虽然羡慕别人,但是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把之前的美好留在心里,回想一下,这个社会还有比自己更更惨的,自己应该更加努力面对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