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飞天之年与“非典”之年

2003:飞天之年与“非典”之年

2003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万人瞩目。2003年10月15日,38岁的杨利伟驾乘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小时23分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同年第24期《中国青年》刊登文章《杨利伟:穿着“坚强”盔甲在太空翱翔》。在行业内要做到杰出,最关键的一点何在?对此,杨利伟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既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又要有精细严谨的良好作风。我们14位宇航员,是一个光荣的集体,个个都是好样的,让谁担任首飞都能完成任务,我有幸被选为首飞航天员,是这个光荣群体的一个代表。荣誉属于我们整个航天员队伍,属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2003:飞天之年与“非典”之年

《中国青年》长期关注中国载人航天

这一年,抗击“非典”疫情,成为我们沉痛又为之动容的记忆。2003年初,一场名叫“非典”的灾难袭击中国,“非典”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著名军事学家陈薇和她领导的科研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制出“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获准进入临床研究,为我国成功地阻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其中还有大量的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2003年第24期《中国青年》刊登文章《“非典”时期的“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口述谈道:“钟南山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的勇气。他有人格,敢说真话,也敢于逆流而上。”他还采访了一线的医护人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张积慧,“我最大的感受是记住了她的一句话,而且我同意她的说法,那就是:人和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宽容。”

同期还制作了专题《“非典”冲击下的求职梦》,记录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造成高校封校、交通不便、用人单位终止招聘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风口浪尖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辛战斗。

一边是光荣与梦想,一边是荆棘与坎坷,人们面对严峻考验,不惧前行,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响应着国家和民族在关键时刻的召唤,走向未来。(文-朱玉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