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我给对俄汉语教材提建议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我给对俄汉语教材提建议

我从2007年开始学俄语,后来从事的科研工作也与俄语、俄罗斯关系密切。建国70年来,中俄两国的关系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如今,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我所在的吉林大学十分重视加强同俄联邦高校的合作和联系。2008年,学校与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2+2)项目,2009年又联合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和延边大学建立了“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面向东北亚地区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推广工作。

目前,我国仅有的几种为俄语地区汉语学习者编写的教材,针对性还不够。俄罗斯本土虽然出版了少数学习汉语的教材,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普遍使用。

在综合分析各类汉语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母语为俄语人的学习特点,为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比如在编写语音部分时要特别注意俄汉语音系统的对比,尤其是俄语中与汉语语音相近的、容易导致母语负迁移的语音项目,应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所说明。

俄语中有一个大舌颤音“р”,它和汉语中的“r”听起来雷同度很高,但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俄语母语者常常将汉语中的“r”错发成母语中的“р”这个音。

事实上,汉语“r”和俄语“р”拥有相同的发音部位,只是发音方法有所不同,仅仅让学生从语音上听辨其差别,有一定难度,如果在教材中增加对这两个音具体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对比,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表示“帽子”这个基本含义外,还有“萎靡不振、无能”的特殊附加意义,俄罗斯人有时候会开玩笑说“Я шляпа(我是一顶帽子)”,来表示自己是一个懒惰的人。而我们中国人常用“戴高帽子”表示过分的夸奖或赞美。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我给对俄汉语教材提建议

有一次我真诚地夸赞学生的汉语有了进步,他的回答却是:“谢谢老师您给我戴的高帽子。”听完这个回答我有些哭笑不得,学生最终还是因为对汉语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闹了笑话。

为减少此类问题,我建议在教材编写时,适当增加一些介绍俄汉词汇不同附加意义的内容。目前,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期待这项工作能够早日竣工,为母语为俄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多便利,从而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