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有多少购买力呢?

侃砍历史


当时的400万两银子已经是不少钱了!康熙47年时期清朝的年财税收入是2200万两白银,400万两白银是康熙时期国家总收入的5分之1;雍正10年时期清朝的年财税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400万两白银是雍正时期国家收入的10分之1;乾隆30年时期清朝的财税收入是7000万两白银,400万两白银是清朝的年财税收入的17分之1;然后清朝往后的财税收入一直维持在6000~7000万两白银之间,在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有跌落到年入5000~6000万两白银左右。

八国联军侵华后,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朝海关被大量抵押给外国侵略者,清朝在1901年到1910年期间,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被萎缩到1600万~2000万两白银左右。也就是说,400万两白银的收入占到当时北洋军政府的20%~25%左右,这个比例非常高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洋军政府很快就把溥仪给赶出了皇宫里去,就是因为付不起钱了。

至于说招兵买马,当时的溥仪是有军队的,也就是八旗军。当时的满清八旗军大约有部队8万人左右(后来满洲国的复国力量),在溥仪协议退位后,这些八旗子弟跟随着溥仪退回满洲里老家。这些八旗军是不需要花费朝廷钱财的,他们在关外有土地属于屯田兵,粮草军饷都是自给自足的。


优己


首先说一下,清政府灭亡后,北洋政府最初和清政府的协定为每年给予逊清小朝廷400万两白银。等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铸造新币之后,将400万两白银改为400万银元。因此实际上北洋政府负责给予溥仪的费用分为两种情况。



四百万两白银购买力

1912年溥仪退位时,民国政府对于边疆的满、蒙、疆、藏地区统治力薄弱,所以为了顺利过渡,袁世凯重申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口号。同时也为了安定以溥仪为首的满清皇室,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

条约中规定,保留溥仪的帝号和内务府的财产,而且还需要每年给予400万两白银的费用。



绝对值计算

清朝时期1两白银为37.3克,现在的白银价格在3.5元每克左右。以此为计算标准,通过计算得出,清朝时期一两白银的绝对价值为现在的130.55元,而400万两白银就是【5.222】亿人民币。

相对值计算

清朝光绪年间,根据军机处的记载,直隶地区的谷子为每石一两四钱六分。而清朝时期一石的重量120斤左右,我们以120斤计算,清朝时期1两银子便可以买到82斤左右的粮食。现在的谷子价格在2元到4元之间,我们折中一下,以3元计算,也就是说清朝1两银子约等于246元。400万两白银为【9.84】亿人民币。




四百万银元购买力

民国初年,由于清政府的灭亡,时局出现了一定的混乱,所以当时的市面上流通着十几种货币。但在1914年时,民国政府颁布了《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的货币,而“银元”就是我们俗称的“袁大头”。从此之后,北洋政府便将给予溥仪的400万两白银,换成了400万银元。

当然换成银元之后,对于北洋政府的负担更轻了。因为一块银元总重七钱二分,含有银89%,铜11%。也就是说一块银元仅仅含有六钱四分白银,约合23克左右。如果仅以白银而言,北洋政府瞬间少给了溥仪三分之一的财物。



民国初年,米价相对恒定,约为每石[120斤]6银元,也就是说1银元可以买到20斤大米。如今大米价格在3到5元之间,以4元计算的话,一块银元的购买力约合80元人民币,400万银元相当于【3.2】亿人民币

当然还有人以普通人工资计算。据记载民国初年的工人的月工资为3元到11元不等。我们以7元计算,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为84块银元。400万银元也就是一个普通人4.7万年的工资。2017年我国人均收入为59000元。通过换算得出,400万银元等于【27.73】亿人民币。



再说溥仪的钱够不够招兵买马

实际上从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民国给溥仪的钱根本就不够招兵买马。当时士兵的月饷为5块银元,如果拉起一支5万人的军队,仅仅每年军队的工资就需要支付300万银元。

当时汉阳造步枪每支36块银元,5万人又需要180万银元。每一万颗子弹810块银元,每个士兵配备20颗子弹,又需要8.1万银元。这样算来早已经超支了,根本就不可能购买其他武器装备。

以此可以看出,溥仪每年领取的400万银元根本就不可能会拉起一支队伍。



当然后来由于民国财政紧张,而且溥仪经常违反《清室优待条例》的规定,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400万银元也经常拖欠甚至不给,到了最后,溥仪甚至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


我是越关


网络上经常有传闻,一枚银元如何如何拍卖了上百万(当然这是骗局),那么民国时期一枚银元价值多少?

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第二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那么这400万两银子(4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有多少购买力呢?

这就要先说起银元在中国的历史了。清朝早些时期中国的通货主要为银锭和制钱, 由于银锭检验成色、称重等手续极为繁琐, 交易成本高昂, 所以市场就需要更为简捷的结算货币。

此时外国机制化的标准银元大量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商埠, 其由于形制统一、检验方便,重量一致 节省了一定的交易受到商民的偏好。当时国外银元如墨西哥鹰洋一块重七钱二分,但却可以在清朝换到一两的碎银,这便导致了国内白银大量流出,清政府及时引进机器开始自行铸造银元。


而到了民国1914年,北洋政府根据新订《国币条例》,开始铸造袁世凯头像一元银币,也就是“袁大头”,由于成色足,设计简洁,铸造精美,很快就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主币。

从1914年到1923年十年间铸造量达到17亿4千3百万枚之多,其铸造量之多,流通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堪称中国之最,其他各省各时期银元远不能望其项背。所以我们所说的银元一般就指袁大头。

那么银元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大呢?

根据我家老一辈口述,那时候在饭店当学徒,一年才能拿到8个银元。可想而知银元的珍惜程度!那时候普遍吃不饱饭,一些生女多的家庭,就会把女儿送到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只为女儿能吃上一口饭做童养媳。买丫鬟,取小妾仅仅需要几块银元而已。


现在在饭店打工一年四五万得有吧,可见银元的购买力之高。

但是如果按粮食购买量来换算,一块银元大概相当现在一百元人民币的价值,如果那会大米和现在的大米价格互算,确实差不多!但有一点别忘了,那是战乱年代!粮食在很多时候是拿钱买不到的,各种军阀,土匪包括所谓的正规军都在征收粮食,那时候就是拿吃饱饭来诱惑人去当兵,因此民国时期粮食珍惜程度,和当代的不在一个层次上的!

而一块银元在那年代,居然能购买到50斤甚至百斤大米!值不值钱自己算吧!当时在省会城市,100多到200块银元可以买一个四合院。上海的物价最贵,一块银元买16斤多的大米。一个职员一个月八、九块银元。

鲁迅在北平买房,占地2700平方米的大院,当时花了3500块大洋。鲁迅和二弟周作人闹翻后,搬出大宅,又买了一座阜内西三条的四合院,花了800块银元,现在约值2—3亿人民币。

10000块银元相当于普通职员100年的工资,以现在2000——3000元的月工资计算,差不多240—360万元人民币。四百万银元简直不敢想象。

史料记载,云南省主席龙云月薪65银元。张学良建了个中国最大的体育场,耗资也就30万银元。四百万银元能盖十多个全国最大那种体育场。能买北京四合院一千套!!

所以说400万银元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巨款,但因为当时和现在的一些物质条件不太一样,就只能将其换算成物品来进行衡量,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确切的数值的话,我觉得一枚大约相当于3000元,也就是120亿元左右。对于溥仪这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末代皇帝来说也不少了。


历来现实


清帝退位时,北洋政府许诺每年给予溥仪四百万两的赡养费。说实话,这笔赡养费用真的不算少了,比宣统初年一些落后省份一年的税收都要高出不少。

试问,溥仪一年的赡养费比一个省一年的税收都要多,这笔钱还算少吗?

但是,如果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溥仪的这笔钱,其实也不算很多。

首先、北洋政府许诺的四百万两赡养费,并不是每年都会足额发放。尤其是北洋政府铸造银元,并以银元为法定流通货币后。四百万两白银就变成了四百万银元。由于银元的一元相比于白银的一两,成分缩水了大约三分之一。因此这就导致溥仪每年的赡养费,就缩水了三分之一。

后来,冯玉祥驱赶溥仪出宫,把赡养费削减到每年五十万元,溥仪的养老费就又被砍掉了一大截。

所以袁世凯许诺给溥仪的四百万两,实际上并没有四百万两白银。撑死了就是四百万元袁大头,并且还经常拖欠不给。




第二,袁世凯许诺给溥仪的赡养费,并不是给溥仪一个人使用。当时溥仪虽然退位,但是紫禁城内的宫女和太监,他们的衣食开销也都指着溥仪。

按照溥仪自己的说法(溥仪自传),他在退位后,负责管理宫廷开支的内务府,存在严重的中饱私囊的问题。

比如,溥仪还在宫里时,曾经有一次让人清查内务府,结果清查的账目结果,让他这个对钱没概念的人都傻眼了。

1905年——慈禧70大寿,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不到70万两。

1916年——没什么大事,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264万两。

1920年——没什么大事,当年内务府的总开支是238万两。

众所周知,慈禧是比较奢侈的人,她活着的时候,内务府的开支也不到70万两。可是在溥仪退位后,在宫里用人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内务府的开支居然比慈禧时期还要多三倍左右。这些钱,显然就是被内务府的官员给贪污了。

真正落实到溥仪身上的开支,能够有十分之一就算多的了。

因此,虽然北洋政府答应给溥仪的赡养费不算少,但是溥仪真正能自由支配的钱,并不是很多。



那么,假如北洋政府足额发放四百万两,溥仪也能杜绝贪污腐化的问题,这笔钱能不能武装一支部队呢?

答案是:太可以了。但是用这笔钱武装出来的军队,不足以让溥仪对抗北洋政府。

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非常耗钱的一项活动。北洋时代,军费的开支都是以千万为基础计量单位的,百万银元都是毛毛雨。

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当年的开支,其中军费占了1.6亿。

1922年,奉系与直系爆发直奉大战,奉军12万人出关,最后仅2万人逃回关外。按张作霖自己的说法,六天赔了3000万。

1926年,北伐军誓师北伐,宋子文这个财神爷是凑够了6500万的老本后,蒋介石才敢带着十万北伐军北上湘赣,讨伐北洋军阀。

在当时,姑且不说打仗所需要的开支,就说维持一支军队的花费,也是很高的。养一个师的开销,每月没有三十万大洋,军队就有哗变的风险。并且,这还不包括服装费、装备费的开支。

因此,即便北洋政府每年给足了溥仪四百万两白银,他也养不起一支能够对抗北洋政府的军队。这笔钱,袁世凯敢给,就是知道即使给了溥仪,他也威胁不到自己。



其实,溥仪他是守着金山在叫穷,宫里的金银财宝,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由于袁世凯希望清室能够尽快和平退位,以完成政权的更替,故在谈判时,没有将皇宫藏品中的文物从皇室私产中剥离出来。导致宫里的很多珍贵文物都变成了溥仪的私产)

比如民国十三年时,溥仪的岳父荣源替他做了一次抵押。他把宫里的金编钟、金册、金宝和其他金器,抵押给了北京盐业银行,换取了八十万元。并且,这笔抵押是按照荒金折卖,相当于就是贱卖。如果按照文物的真实价值来抵押,绝对不止这个数。

而这样的抵押甩卖,每年都有好几宗。因为宫里的东西太多了,被溥仪抵押出去的,跟宫里的库存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据溥仪回忆录的说法,他十六岁那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叫太监打开建福官那边一座库房。库门的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打开库门后,溥仪看见满屋子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时期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

然后,溥仪叫太监打开了一个,里面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溥仪派人调查,很快就弄清楚了,这是珍贵文物都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官一带许多殿堂库房。而被溥仪所发现的,不过是众多仓库的其中一座。

事后,连溥仪自己都纳闷了: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



过了一段时间,溥仪发现宫里总是莫名其妙的丢东西,于是他让内务府查账。结果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某些人的利益,导致宫里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大火。

后来根据内务府的调查数据,发现在这场大火中,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其后,内务府把北京各金店找来投标,一个金店以五十万元的价格买到了这片灰烬的处理权。这个金店的工作人员把熔化的金块金片收敛,从中居然拣出了一万七千多两黄金。

按照当时黄金与白银的比价,溥仪又当了一次冤大头。当然了,溥仪资本雄厚,他本人无所谓。 

民国十三年,溥仪被赶出皇宫。随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北京《京报》上,公布了当年宫廷的收入抵押金银古玩款,高大五百多万元。从这一看,北洋政府每年拨付给溥仪的人钱,真的不算什么。



所以说,北洋政府每年拨付给溥仪的四百万元现大洋,只是溥仪的零花钱,是他维持自己在宫里奢华生活的基本开销。这笔钱如果拿去武装军队,只是毛毛雨,远远不够。不过如果溥仪把紫禁城里面的宝贝都卖了,把汇集了明清两朝,二十多位皇帝从民间搜刮的宝贝都给卖了,他倒是有可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Mer86


看到这个题目,有书君立马来了精神,算账有书君特别擅长。那我们就一起给皇帝当一把会计吧!

题目虽说是400万银元,有书君查了一下,其实当时北洋政府答应溥仪的是400万两白银,后来耍赖,改成400万两银元。

我们先按400万两白银憧憬一下:一年400万两,那一个月就是33万两左右,那一天就是1万多两,一个时辰就是400多两,这不是和天上掉馅饼一样么?

而这400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0多个亿吧!美梦就做到这,下面我们来说一下400万两银元。

刚被400万两白银,砸昏了头,脑子里实在没概念。那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工资和购置北京首套房产来说明一下吧!

记得,鲁迅先生因为在北京工作,曾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处四合院(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花了800块大洋。

小院有3间南房,3间正房,东西各一间小厢房,没有跨院,正房后面有一口井,几棵树,一片小小的花园。要用现在的话说,市中心地段带花园的,可是豪宅。

如果按鲁迅先生纯工资一月300块银元来算,需要花费不到三个月,当然不包括鲁迅先生可观的外快。

有书君特地找来靠谱的计算器,草草与现今人民币计算了一下,这一个银元相当于50元人民币左右,这套房子大约是4万人民币。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到了吧!按400万两银元计算,溥仪年收入是2个多亿呢?而另一个吓一跳的,就是400万银元和400万两白银,差距也是相当可观。

2亿也好,30多亿也罢,这数目都是相当可观。想来,这北洋政府虽说在货币单位上偷梁换柱,但也是够大方的。

不过,你们都想错了,溥仪是谁?那可是自小就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的万岁爷。而且这些钱可不是他一人用,他还要养家糊口呢?

您要问了?皇上不都是全国人民养么?他要养谁啊?养伺候他的一干人等啊!首先,是他大小媳妇、他老子的大小媳妇,再就是太监宫女侍卫,还有就是一群蹭吃蹭喝的亲戚们。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虽说有这么高的年薪收入,但是溥仪皇上钱不够花,每日得靠变卖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过日子。

这这这~不是一笔糊涂帐么?这皇帝自家有紫禁城,不用购房子也不用交房租;天天宅在大房子里,也不去周游世界花美金;吃穿也都是自家做,不去外面被店家宰,怎么能不够呢?

事实是这个样儿的,北洋政府给溥仪画了一个很大的饼,但是资金实际上并没有全部到位,至于终究是给了多少,这有书君可就真不清楚了,资金没有到位,是钱不够用的第一个原因。

这第二个原因是~内耗。溥仪虽然退位了,除了不再上朝,仍待在紫禁城,日常用度依然没有改变。

溥仪宅在家里,吃饭都是自家厨房,但是这自家厨房的消耗,远比外面餐馆酒家豪华的多。

《宣统二年九月内外膳房的清册》记载,五岁的溥仪一个月要用810斤肉和240斤鸡鸭,再加上其他菜肴和配食,大概要花1000两银子,约为现在的30万人民币。

从这点可以看出,这宫里可比外面黑店还黑,一个五岁的小娃能吃多少,其中各个环节从中谋取暴利才是不够花的根本,这种内耗就如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第三个原因~家贼难防。

俗话说得好,家贼最难防。而对于溥仪的家,这贼可就是防不胜防。退位后的溥仪,听他老师说,太监与内务府的官员,均在宫外开了古玩店,从中谋取暴利。

这一提醒,溥仪才发现宫中的银子和宝物少了不少。更有甚者,狸猫换太子,将真迹换成赝品。

溥仪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却是宫中走了水,存放宝贝的建福宫花园,烧成了灰烬。面对着大火后的灰烬,溥仪只有呆呆地站在那里。

这场火为什么会烧,大家心里都有数,而这场大火到底损失了多少,却是很难估算。

离位不离家,年薪过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对于溥仪来说,由400万两白银,换成400万两银元,其中的心酸和憋屈是无法言表的。

而这400万两银元的购买力,对于困守在紫禁城的溥仪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这400万两白银购买力的背后,又悟到了什么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据《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记载,在北京,一块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四五斤猪肉,120个鸡蛋,6尺棉布。

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算,一般买个鸡蛋1元,一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20元。

400万两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8亿。

(银元)

这笔送来的钱,对溥仪这样的末代皇帝来说,不光自己可以过着体面的生活,也可以做点其他,对自己更加有益的事情。

在北京政变之前,溥仪,以及一种清朝旧臣、遗老,用着国民政府给的400万银元,继续在紫禁城过着舒适、有威严的生活。

溥仪虽然退位,但他的皇帝地位,在许多人心目中依然没有太大变化。

袁世凯虽然在北京建立了民国,但对这位退位的皇帝,依然是尊敬有加。逢年过节,袁世凯总是前来拜年;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凯宣布全国降半旗,以示哀悼;溥仪娶了皇后婉容,外国使节、国民政府纷纷祝贺,北京城也因为溥仪的婚礼,而各位光彩。

(溥仪在紫禁城)

由此,可见这位虽然退位的末代皇帝,在民国时期的影响力。而此时的溥仪,作为年幼无知的孩子,更是快乐享受着这一切。

但冯玉祥将他赶出了紫禁城,溥仪悲惨的一生,就开始了。

离开了紫禁城,溥仪刚开始,居住在载沣的府中,随后因为害怕国民政府的迫害,逃入了日本使馆,随后又到了天津。

作为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颠沛流离,遭受民国政府的侵扰,这让溥仪,逐渐怀念曾经的帝王生活。

于是,溥仪开始合理利用国民政府给的资金,寻求各种复辟的力量。

在天津租界,溥仪皇帝的特殊身份,让各国使节,对溥仪也是格外关注、尊敬。许多不对华人开发的区域,也对溥仪开放。受到如此礼遇的溥仪,对于列强,顿时好感顿生。

首先,溥仪花费了不少银元,开始洋人的生活,穿西装,参加各种聚会,积极与满清遗老,以及军阀张作霖、段祺瑞等人,列强联系。

起初,段祺瑞等人深受袁世凯的影响,准备将溥仪迎回紫禁城,延续后逊清小朝廷,但随后时局逐渐变化,段祺瑞下台,张作霖心怀鬼胎,最终无一成事。

但溥仪没有灰心,自己还有满清遗老的支持,400万银元的财力支持,接着寻找外援。

在内部力量全部耗完之后,溥仪开始求救于日本。(溥仪满洲复辟)

日本在北京、天津、东北的势力强大,对溥仪来说,是最为有效的外援。为了尽快复辟,溥仪不顾众人反对,投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远赴东北,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名义领袖。

至此,溥仪已经完全走向了历史的对立面,成为了日本的帮凶。

在满洲的皇宫中,溥仪虽然一直在严密的监视中,但体面的生活,依然让他迷恋,难以完全逃离这里。

这个时候,400万银元,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了。

不过,自从北洋政府垮台了,溥仪的400万银元,也就没了,溥仪也没啥生存技能,不投靠日本人,也没有活路了,到时候,可能当时的新闻就会出现:末代皇帝溥仪,带着皇后、嫔妃,在大街上乞讨,这又要成了民国时期的劲爆娱乐新闻了。(铁帽子王拉车,被溥仪痛骂,丢了皇室的脸面)

所以说,作为末代皇帝,溥仪为了生存,在加上他贪图富贵、安逸的生活,投靠日本人、复辟满洲,对他而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岁七夸父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第二款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那么这400万两银子(400万银元)是什么概念?有多少购买力呢?

买米的话相当于多少钱?

据历史记载,400万两银子,超过了1908年黑龙江和贵州省一年的总收入,两地收入才311万两银子。哇,民国对溥仪真不赖啊,让一一年吃掉两个省多的收入啊!北洋时期(1912年至1919年)的一块银元等于10角等于100分等于1000厘。这1000厘折算成文,各地不同,但都大于1000文。最高的是湖南长沙、云南为1500文,最低的是广东广州1011文。1917年的米价每石为三元六角,每石约125斤,也就是一斤米约三分钱。现在大米一般都价格都在3元以上,也就是那时的3分钱大概能合今天5元还要多。要知道那时可是16进制,直到1959年我们才能改成一斤十两。折算成米话一分相当于今天的1.6元,1元相当于今天的160块,400万元也就是6.4亿人民币了。

如果折算成房价那就逆天了。

大家都知道鲁迅买房的故事。鲁迅1917年月薪300块,年薪就是3600块。而鲁迅的房子是在北京的三个四合院套在一起的大夶𡘙的别墅,才3675块,也就是一套四合院大概1200元。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成交价为11.8亿。如果溥仪都买成房子,那么简直是不可想象。更何况在故宫溥仪还有数不尽的珍宝呢?

我们再来看看在北洋时期拉起一支军队需要多少钱?

当军阀大帅一件惬意的事情,但要拉起一支军队,就溥仪那点钱,一点都惬意不起来。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北洋时期的士兵月薪一般5元,人家鲁迅都300元,什么叫有文化真可怕,这就是!一万个兵光吃,就需要5万元。还需要配备装备,为了更好地发展,军阀大多不支持国货,纷纷买欧美日本的。张作霖买白俄的二手枪都需要十三块钱,1万支枪就需要13万元。子弹十颗一块,十万颗也就一万块。此外,还要买装甲车,这就贵了,一辆车基本要把溥仪一年的生活费都给花光了。再说,一辆装甲车怎么能够?

溥仪其实很差钱

400万元看着很多,其实溥仪养活的人可不少,宫女、太监、亲卫一大堆,而且溥仪大手大脚,也爱摆谱。一年400万块,每每还捉襟见肘,有时竟然还变卖故宫的珍宝度日。退一万步说即使,溥仪有足够的钱拉起一支队伍,他也拉不了。因为北洋早在退位待遇里都派民国军队保护溥仪。溥仪在故宫,形同软禁。更何况溥仪那时还只是一个青少年。400万块,看着相当于两个省,其实那两个省最穷的省,如果按最富的江苏省来看,溥仪一年的开支也就是一个县的收入。


福垊


北洋政府时期的400两银子(即400万大洋),购买力还是相当可观的。隆裕太后能爽快地签下《清帝退位诏书》,这400万大洋的诱惑,也是功不可没!

慈禧和光绪死后,国库空虚,光是操办帝后的葬礼,都显得捉襟见肘。

1911年底,大清皇室为了“维持生计”,甚至决定把热河行宫的御用瓷器拉到北京给卖了!如此行径,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败家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指的就是这种“只出不进”的败家法。

不过,生活在紫禁城的皇太后和皇上,因为大权旁落,他们没有什么收入来源。

1900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1亿两白银,财政赤字为1500万两;1911年,财政收入提高3倍,达到3亿两白银,财政赤字却高达近4000万两!

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实际进入国库的,一两都没有!(大部分都被帝国主义把持,小部分被地方衙门劫走。)

紫禁城里又有近3000张嘴等他们去喂;城外,还有20000人的禁卫军等他们去打理。除此之外,全国各省的大员们不断地向紫禁城提出“借款”。稍有差池,这帮白眼儿狼立马就宣布投靠革命党。

换言之,慈禧死后,大清国是在拿着“血本”在续命!

这种存系之法,就如地主家的傻儿子养的酒肉朋友一样。一旦“血本”用尽,这帮狐朋狗友立刻消失不见,甚至翻脸不认人。

因此,隆裕太后看到袁世凯抛来的每年400万大洋时,立马就动心了:

“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落不着优待条件,不就是亡国了吗?”

隆裕太后所谓的优待条件,最主要的就是这400万大洋。

宣统皇帝退位之后,紫禁城不但不用被那帮“白眼狼”欺负,每年还能有400万大洋供使用!

这笔买卖,在如今看来只是妇人之见;可真要放在隆裕太后的境地,这是最好的退路。

400万大洋究竟意味着什么,以至于能把大清国皇太后给收买了?

清帝刚刚退位的那几年,紫禁城里隆裕太后、4位太妃、溥仪6人每个月的伙食费,一共是15000大洋。紫禁城所有人员的伙食支出,每个月将近3万大洋!

除了固定的伙食费支出,皇室还特别讲究衣着,这方面的支出也不是小数目:

“十月初六至十一月初五承做上用衣服…总计银元二千一百三十七圆…”

如此,仅仅是吃饭和穿衣服两项,紫禁城每年的开支就已经高达40万大洋。养一支2万人的禁卫军,又该多少呢?

面对如此大的开支,隆裕太后除了变卖家当维持生计,毫无他法。

有了这400万大洋,就又可以花天酒地,还不用像个败家子似的变卖家产了!

400万大洋,足以动摇隆裕太后的意志;这笔巨款,放在民间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数字。

鲁迅在八道湾买的四合院,前后三进,房子二十多间,当时市价3500块大洋。400万大洋,可以买到1000多座这样的四合院!可见其购买力之高。

于是乎,王亲贵族不管怎么劝隆裕太后,都再也没办法动摇他“投敌”之心。

1911年12月25日,隆裕太后麻溜滴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袁世凯顺利组建民国临时政府,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自此,满清皇室开启了他们的“讨债”之路。

不过,中国人从来就有一个缺点:要账的是孙子,欠钱的是大爷。

清帝退位之后,北洋政府承诺的400万大洋,从来都没有足额给过。以至于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时,北洋政府还欠紫禁城近1000万大洋。

当时最先进的勃朗宁自动步枪的造价,将近300大洋(297美元)一支。用这笔钱来装备一万人的部队,显然绰绰有余,然而吃饭呢?军饷呢?别的军资呢?

最重要的,紫禁城位于北洋军阀的核心地带,袁世凯会让他们养一支军队吗?

400万大洋是清皇室的养老钱,可不是他们的续命钱!以溥仪为首的晚清余孽,显然没有弄明白这一点,故而才有张勋复辟。冯玉祥将他们赶出紫禁城,实为罪有应得。


祗树


翻完清朝最后几页历史,我觉得溥仪是幸运的,在取消帝制之后,北洋政府给清朝皇室的优待相当可观。据统计,每年给皇室的生活费,高达四百万两白银。这个数目,即使在现在,都是一个惊人的数目。

那么,有人要问了,这四百万白银到底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白银兑换问题,这四百万两白银不能等同于现在的每克白银几十块钱。现在的白银叫做商品,而当时的白银,叫做货币。

什么叫做货币?其实说白了,也是一种商品,只是得到法律的认可,变成一种等价物。

说的再直白一些,以前是物物交换,比如几个鸡蛋换一筐青菜,一头骡子换一匹马之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觉得这样换比较麻烦,就统一规定了一种东西当作等价物,比如在商朝,就采用贝壳当等价物,比如一匹马换十个贝壳,一筐青菜换一个贝壳,于是大家都很欢喜,也就方便了商业贸易的开展,也就形成了货币。


随着历史的变迁,货币从贝壳,到铜钱,到真金白银,再到纸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它的本质却没有变化。

因此,给清朝皇室的这四百万两白银,就是类似于人民币的货币。既然是货币,那就要有一定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往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记录,那就是一旦遇到饥荒或者战乱,一斗米可以达到数千钱或者上万钱,但太平盛世的时候,尤其又遇到丰年的时候,一斗米可能只有几文钱而已。也就是说,当经济崩溃,或者战乱频繁的年代,钱是不值钱的。

据现代人分析,清朝的白银购买力在康乾盛世时候,应该是最强的,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百五十斤大米,那么换成人民币,就是750元。而当时的国家,是处于严重的战乱时期,整个国家打成了一团糟,这时候的购买力,是很难以常理推断的。

但我们还要注意另一个关键性细节,就是金属货币和纸币的不同点,同样都是法律所认同的货币,但真金白银自身也是有价值的,而纸币,其实本质上还是纸,一旦纸币贬值,那么多大面额的纸币,其实也和厕所里的废纸没有啥区别。

可白银就不一样了,对于这种贵重金属,就算它的购买力虽然也会有起伏,但整体而言是处于稳定状态。老舍先生在茶馆中也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大兵到王利发的茶馆闹事的时候,王利发为了息事宁人,给大兵孝敬了一些纸币,结果被大兵一阵鄙视,声称不要纸币,要现大洋才行。

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在兵荒马乱的时候,金属货币远比纸币更值钱,也更保值。 那么,有人又要问了,既然满清皇室每年有这么多钱,难道不怕他们招兵买马,再来个复辟?

这四百万两如此惊人的数量,而且又都是真金白银,一定会十分值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在这背后,也受到了北洋政府的干预,换句话说,就算是清朝皇族手头攥着四百万两白银,也不一定能顺利花出去。

这就体现了政府对经济以及货币的控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北洋政府给满清皇室的白银是银锭,而不是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银元,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满清皇室想要用这笔钱,就不得不兑换成流通的货币,如果兑换不了,除非在黑市,否则有白银也用不了,而以当时满清皇族的境遇,虽然可以保证衣食无忧,但也不可能有再多的想法。更何况,因为战乱不止,其实这四百万两真正到手的,其实并不多。


小小嬴政


  • 溥仪退位是在1912年,当时国民政府对边疆的几个地区掌控力是很弱的,所以说要想一帆风顺的度过这个时期,袁世凯把当时孙中山先生的口号”五族共和”又喊了出来.也同时为了安抚以溥仪为中心的清朝皇室,所以签署了(清室优待条件)。按照条约中的规定呢,是要保留溥仪的帝称和所属的财产,还要必须每年给四百万两的各项花费。那么当时的四百万两银元,到底有多少购买力呢?首先要说的是,当时北洋政府所承诺的四百万银元,不是每一年都会给足的。在北洋政府铸造银元之后,以银元做为了当时的流通货币,那么,当时答应的四百万两白银,就变成了四百万的银元了,由于银元相比较于白银,那可是足足的缩水了三分之一的,所以也就是相当于答应的三百万两白银一下就少给了三分之一。这样比较起来费用就少了很多很多。在后来由于冯玉祥的干预,又把溥仪给赶出了皇宫,把费用再次减到了每年五十万,这样就把这位曾经的当权者溥仪皇帝的养老金给弄没了一大半。
    再者是偶下购买力,北洋政府时期一石稻谷按照十个银元来算,现在大米按照三块一斤来计算,那么一石的稻米相当于人民币420块钱。也就是说,在国民政府时期一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42元人民币了。可是当时的世道也是不太平,打仗也是经常的事,粮食也不可能高产,那个时候稻米的价值来说,肯定是要比现在高的。这样说来,那个时候一块银元买的东西,应该远远比现在一块钱的价值高很多。如果把当时给溥仪的四百万银元换成现在来说 怎么也得几个亿了。虽然这么多钱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确实很多了,但是如果溥仪要想用这点钱来光复什么所谓的大清,那差的可就太多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